692宗教儀式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692 禮儀
692 禮儀

lǐyí

LITURGY

參閱: 694694 禮儀歷史與運動  559559 聖事  693693 禮儀神學  331331 祈禱


(一)概念說明:

禮儀liturgy一詞源自希臘名詞leitourgia,它由兩部分組成,其中ergon意即工作或服務,而leitos則是人民的形容詞,意即「屬於人民」,或「為人民」。

在通俗希臘文中,所謂禮儀是指一些為人民或為公益的工作或服務。由個人所承擔的公眾事業,如教育、娛樂、或捍衛等,只要是為團體的好處的,都可以稱為禮儀。約在公元前二百年,禮儀也應用到宗教─ 崇拜的服務上。

在《七十賢士譯本》中,禮儀通常是司祭或肋未人的祭祀服務,人民(希臘文是laos)的祭獻通常稱作latreia (朝拜)。

在基督徒思想史中,禮儀曾經有過許多不同的定義:

1)「一種公開崇拜的方式」(Random House Dictionary)。

2)「基督奧體(頭和身體)的整個公開崇拜」(碧岳十二世Pius XII, 1939-1958,《天主的中保》(Mediator Dei, 1947) (DS 3841)通諭)。

3)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說:耶穌基督司祭職務的施行,是基督司祭及其身體─ 教會的工程,是最卓越的神聖行為(LG 7)。

4)教會奉獻與天主的敬禮(J.A. Jungmann)。

5)基督耶穌司祭職務的施行(教會法典)。禮儀,藉著可見的記號,象徵信友的聖化過程,而且它以適合每一個象徵的方式實在地實現信友們的聖化。透過禮儀,基督奧體(頭與肢體)向天主奉獻上完滿的公開崇拜。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對神的崇拜都是公開、狹義的禮儀,如由個別信徒私人獻上的崇拜。而只有那些公開地由教會獻上的儀式才能正確的稱呼它們為狹義的禮儀(如聖事、日課)。教會舉行狹義的禮儀有兩個條件:1)有合法的聖職人員或領導職務的人在場。2)有合法的團體聚集起來(如堂區、修會團體、或教會的某一機構。)

(二)聖經:在新約,禮儀詞組(包括動詞leitourgein,形容詞 leitourgicos,及表職位的名詞leitourgos),按照上下文都可有兩層意義:

宗教─ 祭獻意義:在舊約司祭為人民的服務,現在已由耶穌基督的司祭職所取代;耶穌為人類的工程,宣佈喜訊的工程;而基督徒的生命也是獻與天主、獻給他人的祭品(路一23;宗十三2;羅十三6;十五16,27;格後九12;斐二17,25,30;希一14;八6;九21;十11)。

一般民間意義:服務,如厄帕洛狄托及斐理伯團體給予保祿的服務(斐二25,30),或在政府中工作的人的服務(羅十三6),天使為天主的服務(希一7)。

(三)簡史:

在教會歷史中,禮儀一詞曾經有過多種不同的翻譯,而這正顯示出在教會及神學上對禮儀的理解所經歷的演變。聖本篤(Benedict of Nursia, 約480-547)稱它為「天主的工作(Opus Dei)」。自塞維亞的依西都(Isidor of Sevilla, 約560-636)之後,它普遍稱為「神聖的職務」(official divina)或「教會的職務」(officia ecclesiastica,DS 1062, 1351)。自從中世紀之後,禮儀漸漸僅限於聖體。特利騰大公會議(1545-1563) (參 355355 特利騰大公會議)用「禮節」(ritus) (DS 1746,1759 ,1864)或「慶典」(caeremoniae,DS 1062,1746,1762,1757,1811)來指稱之,這兩個詞彙在十六世紀以後被用作書名。

教宗碧岳六世(Pius VI, 1775-1799)在1794年頒發的《信裡之主》(Auctorem fidei)憲章(DS 2633)才再用「禮儀」此詞彙。後來,「禮儀」陸續出現在教宗碧岳十二的通諭《天主的中保》。梵二把「禮儀」當成四個憲章中的主題,就是《禮儀憲章》(SC)。

禮儀的歷史顯示禮儀在基督徒教會生活中的重要性。下列的禮儀方式,特別是聖體禮儀,是在基督宗教的歷史中發展出來的。這些禮儀方式包括:教父的、東正教的、中古的、羅馬天主教的、英國教會的、浸信會的、基督徒教會的(基督門徒)、公現會的(基督聯合教會)、耶和華見證人的、路德會的、循道會的、老派天主教會的、神召會的、改革教會的(長老教會)以及復臨安息日會的,希望基督宗教的禮儀傳統也會受到中國、印度、和非洲禮儀的影響,而變得更豐富。

(四)基督徒禮儀的基本結構是建立在基督徒團體所宣講的救恩歷史之基本事件上。下列因素為構成基督徒的禮儀是必須的:

基督徒的聚集,以心靈的準備,成為慶祝的聚會。

新舊約聖經的誦讀,以人的言語宣講天主的言語,而為聚會的基督徒所恭聽。然後,再由一位適合的宣講者把所讀的經文解說詮釋。

基督徒聚會團體以聖詠(讚美、感恩、祈求、悔罪),以正確書寫的信經(信經以「信友禱文」來結束)來回應天主的聖言。

感恩經,主要內容是呼求聖神降到餅酒之上,好使它們能夠成為基督耶穌的體血,以及記憶那以耶穌基督的逾越奧蹟為高峰的救恩事件。

慶祝與聖三、與參禮者、以及與整個宇宙的共融,而這在天主的愛內的多面性的共融很恰當地以一台祭獻宴席的方式表達出來。

派遣基督徒到世界上,作世界的光、地上的鹽。而天主教的彌撒一詞正根源於此(拉丁文missa 意即派遣)。

(五)系統神學中討論有關禮儀的意義,稱為禮儀的神學(theology of the liturgy);它致力於更有系統地展現出禮儀本身各個不同的,但互相滲透的意義。所謂「禮儀神學」(參 693693 禮儀神學)狹義而言,指整個的神學應有的向度及特性,即神學所描述的救恩奧秘,教會在禮儀中來慶祝:

聖三的向度:教會是蒙天主聖三所聚合起來的信徒團體(LG第1、2章)。在禮儀中,教會公開地慶祝救恩的奧秘。這聖三的奧秘給予禮儀雙重的節奏:

1)源自父,藉聖子耶穌基督,在聖神內的下降的動力。信友聽到聖父愛的喜訊,祂派遣祂的兒子(若三16),給他們啟示了這愛的奧秘,又讓它終極性地臨在於他們中間。而這是透過聖神的光照、安慰和共融才成為可能的。

2)在聖神內,藉耶穌基督,而回到父的上昇動力。〈感恩經〉結束時候的〈聖三頌〉最隆重地表達出這種動力:「全能的天主聖父,一切崇敬和榮耀,藉著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內,並聯合聖神,都歸於你,直到永遠。阿們。」這一套雙重的動向就好像禮儀慶典的生命基礎,它給予禮儀動力。東正教的禮儀經常都對聖神的角色保持強烈的意識,西方教會卻往往被指為「忘記」了聖神在禮儀中的角色。幸而梵二再次強調聖神在禮儀中的重要性(SC 2, 6, 43;LG 7, 50;PO 5)。

基督的向度:它基本上包含下述神學因素:

1)禮儀乃基督耶穌三種職務(司祭、先知、君王)的實現與施行。按照梵二SC 7,禮儀應視為基督司祭及聖化者職務的施行和實現。基督經常動態地臨在於禮儀慶典中。在光榮天主父及聖化人類的偉大事項上,祂經常與教會聯合。

2)禮儀是逾越奧蹟在信徒團體中的實現。耶穌宣佈祂那即將來臨的巴斯卦(逾越),並在祂的行動上(死亡復活,把自己作為生命之糧恩賜給人)預示它。當祂的「時辰」來到,祂一次而永遠地通過死亡進入復活,「祂坐在天父的右邊」。這件逾越事件乃是一件永恆的事實,它不會像其他歷史事實一般過去湮滅。巴斯卦的主基督耶穌是禮儀慶典的中心。這也是梵二之所以可以大膽地聲明:「禮儀行為就是最卓越的神聖行為,教會的任何其他行為,都不能以同等名義,和禮儀的效用相比」(SC 7)的原因。

3)禮儀乃宇宙的基督的慶典:透過禮儀性的記號(如水,聖油,餅和酒),耶穌基督,宇宙的主,在聖神的德能下臨在,且繼續祂在宇宙中的救贖工作,以祂的光、生命、和愛漸漸充滿整個宇宙。

教會的向度:

1)梵二說:「教會在基督內,好像一件聖事,就是說,教會是與天主親密結合,以及全人類彼此團結的記號和工具」(LG 1)。按天主教傳統,教會的聖事性在七件聖事的慶祝中展露出來。禮儀的慶祝有賴記號、象徵、言語、行動、歌曲、音樂、及各種基督徒藝術作品等之應用,因而它就好像個別的基督信徒來學習祈禱的學堂一樣。

2)禮儀就是降生的基督在教會身上的延續。所有時代的、所有地方的、所有文化的及所有傳統的基督徒都被邀請藉禮儀慶典真正參與耶穌基督的逾越奧蹟。如此,他們乃可以經驗到耶穌基督的奧蹟在他們生命中的解放力量。

3)教會有權決定禮儀中的不同角色,禮儀慶祝的時間和地點。從禮儀的聖三、基督、和教會向度看,教會的權威理應不斷尋求在下述兩極中的和諧:一方面,禮儀必須忠於基督宗教的根源和禮儀傳統,另一方面,也不可以忽略在新的文化背景中新型式的禮儀慶典─ 它的創造性自由。

末世的向度:

1)禮儀是整個人類和宇宙歷史的圓滿的聖事性的提前(anticipation)。《禮儀》憲章8號:「在人間的禮儀中,我們預嚐那天上的,參與那在聖城耶路撒冷所舉行的禮儀,我們以旅人的身分邁向那裡,那裡有基督坐在天主的右邊,作為聖所及負責會幕的職司,我們偕同天朝全體軍旅,向上主歡唱光榮之曲,我們追念著諸位聖人,希望有分於他們的團體,我們也期待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救世者,直到祂─ 我們的生命出現,而我們也同祂出現在光榮之中」(SC 8;LG 50)。

2)在真實的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脈絡中舉行的禮儀,應該是基督徒團體的希望的泉源,去進入此時此地的世界,好成為「世界之光」和「地上的鹽」,使天主的國漸漸臨現世上。在「這時代的人們……所有喜樂與期望,愁苦與焦慮」當中(GS 1),禮儀慶典應該是一個強力的靈感,鼓勵基督徒勇敢而有建設性地為天主的國去見証。

(六)梵二,特別在《禮儀》憲章強調禮儀學及禮儀改革:

它提到要提昇禮儀的教育及主動參與禮儀(SC 14-19)。這部份也可以稱作禮儀革新的基礎。但除非牧者本身先受到禮儀精力與活力的薰陶,否則禮儀改革無法達成(SC 14)。禮儀教授應該受過正式的培育(SC 15,OT16)。禮儀科目應列為神學院、修院、或宗教研究院中必修的主要科目(SC 16,OT 16,AG16)。禮儀應成為整個神學的向度,就是所謂「禮儀神學」,特別是指信理神學、神修神學、牧靈神學、和聖經神學;換言之,這些科目應盡量發揮禮儀的向度(SC16, OT 14, AG 16)。年輕修士們的靈修培育及實踐訓練(SC 16,OT 16, PC 2),及聖職人員的再培育(SC 18, OT4, 8, 19),包括音樂的陶冶(SC 115),藝術的陶冶(SC 129),以及教友的禮儀培育(SC 19, CD 14-15, GE 4, 10-11, AA 29,32,PO 5-6;AG 21, 29;GS 62)─ 這些都是普世教會整個禮儀革新的藍圖。

梵二以後的官方文獻力圖實現梵二禮儀改革的要求。1964年10月26日的《在合一中》訓令(Inter oecumenici)是第一步;它指出許多禮儀改革的細節。而為各種禮儀慶典設計的新禮儀書也包含許多實際的建議。宗徒憲章《基督徒智慧》(Sapientia Christiana 1979年4月15日)清楚地勾劃出禮儀培育的課程。新的《聖教法典》(1983)重申梵二的指導和梵二以後的規定(236, 245-247, 252-253, 652#2, 788#2, 836)。


參考書目:

《天主教教理》,卷二,1066-1209號,1996。

宋之釣,《漫談禮儀》,台北:中國主教團秘書處,1988。

施達雄,《朝見上帝:「崇拜」的再思》,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1980。

羅國輝,《禮者,履也》,台北:光啟出版社,1988。

劉源蔭編譯,《聖事禮儀簡史》,台南:聞道出版社,1992。

Verheul, A.,鄧守誠譯,《禮儀導論》,二版,香港:公教真理學會,1980。

Buono, A. M. Liturgy: Our School of Faith. New York: Alba House, 1982.

Casel, O. Das christliche Kult-Mysterium. Regensburg: Pustet, 1935.

Chupungco, A. J. Cultural Adaptation of the Liturgy.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2.

Crichton, J. D. The Once and the Future Liturgy. Dublin: Veritas Publications, 1978.

Dalmais, I. H., P.M. Guy and others. Principles of the Liturgy. Collegeville: The Liturgical Press, 1987.

Davies, J.G., ed. The New Westminster Dictionary of Liturgy and Worship. Philadelphia: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86.

Empereur, J. and Chr. G. Kiesling. The Liturgy that Does Justice. Collegeville: The Liturgical Press, 1990.

Fink, P. E., ed. The New Dictionary of Sacramental Worship. Dublin: Gill and Macmillan, 1990.

Hatchett, M. J. Sanctifying Life, Time and Space: An Introduction to Liturgical Study. New York: Seabury Press, 1976.

Hofinger, J. Liturgy and the Missions. New York: Kennedy and Sons, 1960.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English in the Liturgy. Documents on the Liturgy 1963-1979: Conciliar, Papal, and Curial Texts. Collegeville: The Litur-gical Press, 1982.

Irwin, K. W. Liturgy, Prayer and Spirituality.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4.

Jungmann, J. A. Liturgical Renewal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London: Burns and Oates, 1965.

Kilmartin, Edward J. Christian Liturgy: Theology and Practice. vol. 1. Systematic Theology of Liturgy. Kansas: Sheed and Ward, 1988.

Martimort, A. G., ed. The Church at Prayer: Introduction to the Liturgy. Shannon, Ireland: Irish University Press, 1968.

Schmemann, A. Introduction to Liturgical Theology. New York: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1986.

Thurian, M. and G. Wainwright, eds. Geneva: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Baptism and Eucharist: Ecumenical Convergence in Celebration. 1983.

Vagaggini, C. Theological Dimensions of the Liturgy: A General Treatise on the Theology of the Liturgy. Collegeville: The Liturgical Press, 1976.

谷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