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682 隱修制度與生活
682 隱修制度與生活
yǐnxiū zhìdù yǔ shēnghuó
MONASTICISM
參閱: 644644 福音勸諭 357357 修院靈修 380380 神秘思想與生活 358358 修會 412412 教會史
(一)概念說明:隱修制度與生活monasticism一詞包含希臘字源monos、monachos,意為單獨或獨居者,它是教會古老傳統中的一種靈修生活方式。人的天性中就有「尋根」的本能與渴望。此種天賦的尋根能力常常推動人走向「自然」,好像在大自然的空曠寧靜中,自會尋獲生命的根源。各大宗教傳統對此都有相似的表達方式─ 都有隱居山林曠野的修持方式。此處只介紹天主教的隱修生活情況。
(二)隱修生活的興起與理想:
初期教會不斷受到迫害,一直到第四世紀才獲得全面的安定和平。隱修生活就在此時,有如雨後春筍發展開來。許許多多的男女信友,為了尋求更深刻的信仰生活─ 徹底跟隨基督,與祂結合為一,便甘心放棄世上的一切,退到沙漠曠野中去隱居苦修。聖安東(Antonius, 約251-356)即是此種生活的楷模與導師。但此種「各自為政」的獨居方式,畢竟有其基本上的缺點與困難;漫無節制的齋戒苦工,也會使身心受到嚴重的傷害。聖帕科米烏斯(Pachomius, 約287-347)有鑑於此,首先編寫了《團體生活規章》,使隱修生活藉著團體的幫助,每人都能在身心方面獲得需要的照顧與保護。此後聖巴西略(Basil, 約329-379)又編寫了更完善的《隱院生活規章》,使東方教會各地的隱院生活與靈修有了穩固的基礎。
聖亞大那修(Athanasius, 259-373)於其流徙西方時(因反對亞略異端)(參 223223 亞略主義),首先將帕科米烏斯的《團體生活規章》帶給了西方教會。此後加西安烏斯(J. Cassianus, 約360-430)又將巴西略的《隱院生活規章》帶回了西方教會。聖本篤(Benedict of Nursia, 約480-547) 就是在這些規章與生活的影響下,寫成了《本篤會規》,奠立了西方隱修生活的模式,其影響一直到今天。這些曠野中、隱修院裡的古聖先賢,是以不流血的方式來達成與基督結合為一的理想,就如教會初期是以捨生殉道來與基督結合一樣。他們並非消極地逃避現世,相反的,他們堅持「不可與此世同化」(羅十二2),勇敢使用強硬的方法(齋戒、克苦、誦經、祈禱等),以戰勝「肉身的貪慾,眼目的貪慾,以及人生的驕奢」(若壹二16),一心為達成與基督合一而「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瑪廿28)─ 他們的生活本身,就是不斷的「天國」宣講和「超越」此世的有力啟發。
(三)隱修生活的發展與近況:
西方教會的隱修生活,特別在聖本篤、聖奧斯定(Augustine, 354-430)等的影響下,發展得很快。當時歐洲的不同民族,都深受這些修院生活的影響而逐漸歸化,接受了基督信仰,創造了空前的歐洲文明。但在東方,由於回教的興起(第七世紀),巴勒斯坦、敘利亞、埃及等地都被征服,隱院生活也隨之遭受摧毀而幾乎絕跡。
第十世紀初,隱修生活於法國東部的克呂尼(Cluny)顯示了新的活力。這座隱院於910年創建,徹底遵守本篤會規,特別重視禮儀、靜默,專心以「祈禱與工作」事奉天主。經聖歐棟(Odo, 約878-942)、聖馬越(Majolus, 約906-994)等幾位院長的聖善領導與感召,在歐洲各地紛紛建立分院,百年之中就有上千座隱院隸屬克呂尼總院。聖勃魯諾(Bruno of Querfert, 約974-1009)在法國格樂諾布附近建立了加都先(Chartreuse)隱修院;他的修會會士Charthusians度著最嚴格的隱修生活。1098年毛勒姆(Molesme)的院長聖羅伯(Robert of Molesme, 約1027-1111)在熙篤(Citeaux)另建隱修院,渴望度更貧窮、更克苦的補贖生活。聖伯納(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在此入會隱修。不久又在明谷(Clairvaux)建立新院,使教會的隱修生活大放異彩,其影響直到今天。
此外於十二世紀末在加爾默羅山(巴勒斯坦)開始創立的聖衣會(雖然按當時教會規定是屬於行乞修會團體),特別經過聖女大德蘭(Teresa of Avila, 1515-1582)和聖十字若望(John of the Cross, 1542-1591)的革新與重建,常年齋戒靜默,專心度默觀與補贖的生活。
近代的聖女小德蘭(Thérèse de Lisieux, 1873-1897)、真福聖三麗莎(Elisabeth of the Trinity, 1880-1906)等都是這隱修生活的最好實例與說明。
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非常重視教會中的隱修與默觀生活,肯定他們對教會的偉大貢獻,鼓勵他們以更新的精神使之發揚光大(PC 7,9)。
參考書目:
倪化東編著,《天主教修會概況》,香港:真理學會,1950,26-43。
馬樂守(D. B. Marechaux),侯景文譯,《聖本篤的身世、會規、及靈修》,台中:光啟出版社、熙篤會神樂院發行,1980。
張春申,《修會的三願與團體生活》,台北:光啟出版社,1988。31-38;193-213。
梁湛講述,蔡素美筆錄,〈聖本篤靈修〉,《神學論集》51 (1982),105-114。
Climacus, St. John. The Ladder of Divine Ascent.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2.
Pennington, B. M. "Monasticism." Komonchak. 670-673.
徐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