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智慧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515 智慧
515 智慧

zhìhuì

WISDOM

參閱: 335335 真理  392392 神學認識論  608608 解釋學  336336 真理的層次  571571 聖經


(一)概念說明:智慧wisdom超越一般知識,它是從宇宙整體層面看實在界的最後基礎與目的之特殊知識或光明。智慧與知識兩名詞息息相關,或許可以說,智慧是超過由思想之努力而得來的知識。總而言之,智慧是賜予的知識或理性內在的光,是奧妙而幾乎無法學習的判斷能力。

(二)聖經外的智慧概念:智慧概念在神學中被劃歸超越界;在人類學裡「聖人賢哲」被看成是:人藉著追求智慧而達致自我的完成;在認識論中,哲學古來就被看成「愛智」之學,其他學問都在哲學之下。論聖經外的智慧概念,今略述如下:

(1) 巴比倫神話裡海是智慧之所在。在智慧文學極發達的埃及,智慧主要具體表現在依息斯(Isis)等神話中。希臘眾神中,雅典娜(Athene)女神是智慧最具體的表現。

(2) 在基於經驗的哲學思想中,最初認為智慧是基於經驗而耐心反省的成果。因智慧洞悉自然和歷史的秩序而形成生活規則。赫拉頡利圖(Heraclitus, 約535-465)認為智慧是倣效生活之道logos。柏拉圖(Plato, 427-347)主張智慧是理智與意志的和諧。上述這些實踐的智慧總匯在斯多亞派(參 501501 斯多亞主義)的生活計劃中:克利西布斯(Chrysippus, 約281-204)稱凡超越一切假相而在法律內完全自由的人為聖賢。對塞內加(L.A. Seneca, 約公元前4-公元後65)言,智者是全然自足,如神一般脫離生活的需求與變化的人。中國的孔孟(參 671671 儒家)也很強調「智」,但老莊(參 619619 道家、道教)則強調存在性的「真知」。

(3) 在思辨哲學中,智慧所達成的被稱為哲學,柏拉圖說智慧是至高無上的純學問, 因它促使靈魂轉向存有的默觀而值得全力以赴。波綏多紐斯(Poseidonius, 約135-50)則以為智慧能帶來人和神的事物之知識。

(三)聖經中的智慧概念:

(1) 在舊約中,希伯來文hokma原指得自待人處事的經驗與技巧。早期智慧文學作品如箴言,智慧篇便是經驗的成果,是可傳授的。後來智慧成了媒介,透過它,一個人在沉思反省中了解自已(訓道篇)、世界(智七15~21)和歷史(智十1~十九22);接著演變成激發思想的原理(智七1~14)。最後智慧位格化成了賦有神的洞察力和力量之位格(箴八22~31;訓廿四1~29;智七22~30)。

(2) 新約很重視神學觀點;聖保祿在格前一18~30提出世界的智慧(對天主方面盲目無知)與天主的智慧(靠傳揚十字架而通傳出去)。之後,新約集中在智慧與基督的關係,對觀福音視基督為智慧師傅(瑪十一19;路十一49);但保祿正式將耶穌視同為天主的智慧(格前一30),傳道便是宣揚天主的種種智慧(弗三10)。

(四)聖經時代後的智慧概念:

(1) 諾斯底派(參 673673 諾斯底主義)反省了古代東方的智慧後,智慧便蒙上了神秘(密契)的色彩。首先教父們猶豫地接納這種概念,如依雷內(Irenaeus, 約140-202)視天主的神為智慧,亞大納修(Athanasius, 295-373)視基督為已經走向人的真智慧。

(2) 其後,智慧概念受新柏拉圖主義(參 610610 新柏拉圖主義)影響。奧斯定(Augustine,354-430)強調智慧的二方面:一方面指出智慧是由基督奧蹟而來的恩惠,另一方面描寫智慧在人內在認識行動的作用,並保持此兩方面的和諧。

(3) 多瑪斯(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把智慧定義為某程度地分享天主的智慧,智者的使命是整理出秩序;波那文都拉(Bonaventura, 約1217-1274)視智慧為神秘知識的原理,因此才能超越造物的類比而認識天主,大師艾克哈特(M. Eckhart, 約1260-1327)的神秘主義裡智慧是天主知識的根基,是「誕生」在靈魂內的天主。尼克拉(Nicholas of Cusa, 1401-1464)說智慧是一切精神存有的精神活動之原理與目標。

(4) 近代的柏美(J. Boehme, 1575-1624)說智慧是在一切造物中顯示自己的天主之奧秘。歐丁格爾(Chr.F. Oetinger, 1702-1782)認為智慧是天主在造物中的自我通傳或自我表達。當康德(I. Kant, 1724-1804)把智慧界定為實踐的「觀念」,把科學定義為智慧中一種方法論的確定訓練,就可看出這是古代「經驗」與「認識」的智慧概念的迴響。

(五)智慧的一般理論:

(1) 真理的相反詞是假(falsity);但智慧沒有正式的相反詞。聖經上所說的「愚蠢」僅指智慧尚未到來。與真理比較起來,智慧已達到一種確定的地步。在經驗主義者觀點中,這智慧是個人、傳統經驗的總匯;在認識論的探索中,智慧肩負起存有最後根基之責,增進哲學知識的確定性。

(2) 在神學裡,以智慧為媒介故能與天主聖三交談。而神學的解釋自然而然地常設法給這媒介(智慧)一些具體的形式,由此便可了解為何會有位格化智慧的出現,以及為何聖經上把智慧視同於耶穌基督了。此外,在教父和士林學派思想中,智慧在確定性與重要性方面的地位高於真理;真理只是註定被吸收在更豐富智慧裡的一個階段而已。今天的情況比往昔更緊急;各學問(特別是科技方面)被納入各種不同的專門科目裡,愈來愈支離破碎。怪不得馬賽爾(G. Marcel, 1889-1973)說今日最大威脅是智慧的沒落。為挽救此危機就必須注重智慧,才能將各門學問連貫起來,去發揮較整體性的人生宇宙觀。


參考書目:

焦源濂,《智慧的開端─ 箴言分題研經》,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81。

韓承良,《智慧篇釋義》,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81。

Larcher, C. Le Livre de la Sagesse ou la Sagesse de Salomon. 3 vols. Paris: Gabalda et Cie, 1983-1985.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