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4殖民地主義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504 殖民地主義
504 殖民地主義

zhímíndì zhǔyì

COLONIALISM

參閱: 665665 歷史  545545 極權主義  58058 世界

417417 教會社會思想  164164 自由  621621 資本主義


(一)概念說明:殖民地主義colonialism一詞來自拉丁文,包括兩部份:即動詞colere居住於、耕種,及-ism主義。殖民地主義專指十六、七世紀地理上的新發現之後,歐洲的殖民力量對非歐洲地區的佔領及控制而言;這一過程通常包含種族衝突的成份在內。其間混雜了非常不同的政治、經濟、宗教和社會等成份,終於導致二十世紀反對殖民地主義的政策。

殖民地主義必須與殖民地化(colonization)分開。後者通常是指巴比倫、希臘、羅馬等古老帝國統治世界的野心;它往往是較正面的(雖然亦有黑暗的一面),包含「開化」或「發展」某一地區之意。

(二)簡史:

(1) 殖民地主義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歐洲經濟、軍事及文化上的成就及此成就所帶來的優越感。歐洲人的自信心的主要基礎是希臘、羅馬和基督宗教的文化精神;此文化精神也包含一種強大的使命感。藉此使命感,歐洲國家給殖民地人民不少的正面因素,如學校、醫院、基層建設等;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的,歐洲國家也帶來不少的負面因素,如本地文化(尤其是非洲)一般都被低估、甚至在一些地方被改變。

雖然有人認為這種遠洋的侵略是不正義的,如道明會士拉卡薩(B. de las Casas, 1474-1566)所主張;但是一般來說,政治家,甚至人類學家都把原住民視為「原始人」,因此亦以對待原始人的方式對待他們。至於那些擁有較進步文化的民族,如中國、日本、印度等地,殖民地主義多採用比較間接的統治方式。有人用比較人道的方法發揮他們的影響力,也試圖將傳教和殖民地主義分開。但是,一般來說,殖民地主義與傳教往往攜手並進。直到本世紀,教會人士才慢慢發覺這種不良的結合不僅對歐洲、甚至對基督徒信仰本身所帶來的危險。

(2) 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反殖民地主義事件發生在1776年,美國脫離英國殖民地的統治。不可否認,時至今日,在許多曾經受殖民地主義之苦的地區,政治上的自主早已達成;但是,今日的情況距離真正的(經濟、心理、和文化的)反殖民地政策尚遠。今日國際社會必須小心防範的是一種新殖民地政策:一方面承認這些「新國家」的政治獨立,另一方面,卻讓這些國家不能不維持某種程度的依賴。

(三)神學的義務:歷史的趨向很清楚地向著一個真正的自由世界邁進。基督宗教神學面對殖民地主義和反殖民地主義,應該發揮它有關世界進程、世俗的將來、歷史循環,以及和平、正義、法律、容忍、合作等等的看法;神學必須譴責殖民地主義的殘忍凶暴。原則上,基督徒傳教士早已擺脫了對殖民地主義的支持和殖民地主義的那種傲慢和優越感。教會訓導權也一直堅持在天主面前所有人的平等和尊嚴。因此,教會時時重新反省傳教的問題和它的實踐方式。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