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7菲律賓神學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497 菲律賓神學
497 菲律賓神學

fēilu`bīn shénxué

THEOLOGY, FILIPINO

參閱: 385385 神學  498498 場合神學  222222 亞洲神學


(一)概念說明:菲律賓神學Filipino theology一詞係以菲律賓人民所擁有之領土、歷史及文化為準。與其相稱地位之神學應為「中國」、「日本」、「韓國」、及「印度」等神學。菲律賓神學係亞洲神學之一部。1)廣義而言,菲律賓神學包括在菲律賓島群上所精心發展之所有基督徒神學,包括以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為中心之較普世性神學,例如藍賓奧(A. Lambino, 1938- )、艾衛樂(C.G. Arevalo, 1925- ),以及較為傳統之天主教士林學派及傳統基督教神學。2)狹義而言,菲律賓神學係菲律賓人民根據其特有的菲律賓經驗,就菲律賓實際宗教、文化及社會政治內容,有系統的思考有關耶穌基督之啟示所形成的神學。本文即討論此狹義之神學。

(二)一如亞洲某些其他國家,菲律賓亦有一段遭受外國勢力入侵及統治之歷史。其固有文化及宗教源自馬來。首批天主教傳教士隨麥哲倫(F. Magellan, 約1480-1521)於1521到達菲律賓;至十七世紀初,大部份菲人已歸依天主教。自十六至十九世紀,西班牙為菲律賓之統治者。至二十世紀,美國接收西班牙之統治。在二次世紀大戰時,日本曾短暫取代美國之統治。目前約百分之八十五之居民為天主教徒。自1920年代起,天主教及基督教神學家曾努力創建本地化之菲律賓神學,但迄1946年,二次世界大戰稍後,其努力少有結果。但近數十年來,自由及解放成為各處廣為討論之題目。難怪拉丁美洲之「解放神學」獲得相當之迴響,特別以拿可比(E.P. Nacpil, 1932- )、阿北沙密(C.H. Abesamis, 1934- )、克拉背(F.F. Claver, 1929- )、鐸雷(E. dela Torre, 1943- )、馬南三(M.J.Mananzan, 1937- )、厄查諾瓦(L. Hechanova, 1940- )、卡司罷(K. Gaspar, 1947- )、及法貝雅(V.Fabella, 1928- )等神學家為然。

(三)菲律賓神學帶有深厚之菲律賓宗教與文化之基本特性。赫司特那(M.Hollsteiner, 1932- ),林奇(J. Lynch, 1909-1990)及布拉陶(J.C. Bulatao,1922- )等之社會學及人類學研究有益於該項基本特性之澄清。例如:1)如與西方之陽性宗教特性相較,菲律賓之宗教特性係陰性。2)此一宗教特性與其日常生活相互交織,於是創造了多種普遍性之敬禮,如對耶穌聖嬰、苦難及被釘死之耶穌、以及耶穌之母瑪利亞等之敬禮。此一普遍性敬禮係1986非暴力政治革命之主要因素。3)菲律賓人在美學及藝術上得天獨厚,特別在流行音樂、舞蹈及戲劇方面為然。

(四)就狹義而言,菲律賓神學之形成基於:

(1) 注意菲律賓本土語言甚為豐富之文學內容,以及其宗教及人文感情獨特之表達而形成之神學。諸神學家如魏耀德(R.J.Villote, 1932- )、麥卡道(L.N. Mercado, 1935- )、伯特朗(B.P. Beltran, 1946- )、德麥薩(J.M. de Mesa, 1946- )、葛羅斯北(V.R.Gorospe, 1925- )、馬拉西甘(V. Marasigan, 1918- )、及斐利約爾(R.J.Ferriols, 1924- )等,每人均依其個人風格,寫出能代表菲人心聲之神學;彼等不太認為神學係一種理性及有系統的學術性之觀念結構,而將天主對耶穌基督之愛的奇異,發抒為在美學上動人的陳述。

(2) 菲律賓神學是一種與甚多貧苦菲人所遭受之折磨與壓迫相關之神學。該項神學提倡非暴力行為,如:布蘭戈(J.C. Blanco, 1924- )所提倡之非暴力運動即有助於1986年之非暴力革命;設法顯示耶穌苦難時之人性聖容;具有兒童天真無邪之品性。該項神學是由來自天主的基督徒信仰之特殊恩賜所推動,此一信仰對菲律賓人而言似乎是世上最「自然之事物」。菲律賓神學在對基督徒思想之美的領域頗為敏感;此一神學應期待由更有系統之「審美神學」加以縝密研討。


參考書目:

Arevalo, C. G. "Philippinische Theologie." Lexikon missionstheologischer Grundbegriffe. Eds. K. Mueller und Th. Sundermeier. Berlin: Dietrich Reimer Verlag, 1987. 375-383.

Claver, F. F. The Stones Will Cry Out. New York: Orbis Books, 1978.

Gorospe, V., ed. Filipino Theology Today. Budhi Papers, vol. 3. 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1979.

Lambino, A., E. Martinez, and C. G. Arevalo, eds. Towards Doing Theology in the Philippine Context. Loyola Papers, vol. 9. Manila: Loyola Press, 1978.

Mercado, L. Elements of Filipino Theology. Tacloban: Divine W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Mesa, J. M. de. Maginhawa─ den Gott des Heils erfahren: Theologische Inkulturation auf den Philippinen. Freiburg: Herder, 1992.

"Some Aspects of Contemporary Theology." Philippine Studies, vol. 13, 3 (1965). Special issue.

Tano, R. D. Theology in the Philippine Setting: A Case Study in Contextualization of Theology. Quezon City: New Day Publishers, 1981.

Torre, E. dela. Touching Ground, Taking Roots. Quezon City: Socio-Political Institute, 1986.

谷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