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6超德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496 超德
496 超德

chāodé

VIRTUE, THEOLOGICAL

參閱: 653653 德性  315315 信仰  210210 希望  604604 愛  353353 恩寵


(一)概念說明:德性virtue一詞含意頗豐,它是德或德能,它是基本的力量或恆久的良好習慣。所以超德theological virtue就是指超過人性本能,並且完全由天主恩惠所帶來的力量及德能。為成義的人而言,超德就是成義者和天主間顯著來往中所具備的三種基本動態因素。

在基督信仰中的超德就是信仰、希望和愛。它們是動態性且內在性的整體,表達出人與天主聖三之間愛的來往;超德來自他力而非來自自力。

(二)聖經:

(1) 聖經只有在新約書信中提到了三超德,如羅五1~5;格前十三7,13;迦五5~6;弗四2~5;哥一4~5;得前一3;五8;希六10~12;十22~24;伯前一21~22。保祿書信中有十三次提到成義的信仰,此信仰應在對他人的愛德中生活出來(格前十六13~14;弗一16;三17;得後一3;弟前三10;鐸二2)。有時把信仰和希望連起來(羅四18;十五13;鐸一1~2;希十一1)。

(2) 綜合言之,新約將三超德視為一種動態性、恩惠性的基本力量,人靠此力量能與天主聖三顯明的相互共融。三超德中以愛為中心和高峰,它是推動信仰和希望的力量(格前十三8),它永恆不滅(格前十三8),且在圓滿的永生中恆在(格前十三12)。

(三)簡史:

(1) 初期教會逐漸將新約中有關三超德的思想予以系統化。亞歷山大人克雷孟(Clement of Alexandria, 約140-217)曾提到「三聖德」,耶路撒冷人濟利祿(Cyril of Jerusalem, +386)則把三超德當做要理講授的基本架構。

(2) 奧斯定(Augustine, 354-430)也把三超德稱為宗教的建設因素及要理講授的目標(De catechizandis rudibus, IV, 8) 。

(3) 中古時代彼得隆巴(P. Lombard, 約1095-1160)把三超德加以系統化。他的思想影響後世頗深,直到十六世紀(格言錄IV,III:23~32,PL 192,521~962)。超德這個學術名詞始於十三世紀。

(4) 在特利騰大公會議(1545-1563)之後,三超德很少見於信理神學的著作中,反而成為倫理神學所發揮的題目。近日的神學又將三超德與救恩相合。

(四)教會訓導權:

(1) 在亞勞西加(Arausicanum, Orange奧良) (529)第二屆地區會議在反對半白拉奇主義(參 113113 白拉奇主義)中說明信仰(DS 375)和愛(DS 387, 395)是走在人的行動前面的天主之恩寵及恩惠。

(2) 特利騰大公會議也強調三超德的恩惠性(DS 1553),並且在敘述三超德時再次應用亞勞西加地區會議所用的「傾注」一詞,以表達三超德是由天主傾注、且內在於人的恩惠(DS 1530)。此外它也說三超德使人成義(不只是靠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所謂的信仰),因為信仰雖然是人成義過程的開端與根基(DS 1532),但信仰必須與希望和愛相結合,才能帶給人天主的救恩(DS1531)。值得注意的是,特利騰大公會議也不採用馬丁路德所攻擊的「德能」和「恆久的良好習慣」等哲學術語。

(五)系統神學在說明三超德時特別強調二方面:

(1) 統一性:1)根源的統一:一方面指天主聖三,父、子、聖神之間愛的統一奧蹟。另一方面指人本身的統一核心是一切能力的根源。2)目標的統一:指人在三種超德的推動下,走向以三位一體的天主為圓滿境界中的目標。

(2) 區別性:1)人有其限度,只能實現出救恩工程中多元化的豐富事實。因此,信、望、愛把同一的救恩事實由三個層面予以實現,即:信,對救恩奧蹟的接受;愛,在救恩生活中的自我給予;望,在救恩歷史過程中走向更深的未來。2)有的神學家以三超德中的某一項涵蓋整個救恩生活,如:新約中聖保祿特別以信仰代表了基督徒的整體救恩事件(羅十8~10),若望則將信仰總歸於愛(若壹四13~19)。

(六)在中國文化的背景中,中國本地神學可多發揮《道德經》中「德」的精神涵義,俾以道德力量滲透於天下萬物,使「天地人」涵融成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整體。


參考書目:

周克勤,〈率信望愛之德性之謂道〉,《道德觀要義》下冊,台北,1970,43-41。

張希賢,〈超性三德〉,《倫理神學綱要,誡命論》卷一,台中:光啟出版社,1958,81-111。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富於仁慈的天主》通諭,羅馬,1980。

Delhaye, P. "I: Vertus théologales en général." Rencontre de Dieu et de l'homme. Tournai, 1957.

Alfaro, J. Fides, spes, caritas: De virtutibus theologicis. Rome, 1964.

Kraus, G. "Theologische Tugenden." Beinert. 506-509.

Rahner, K. "Theologische Tugenden." LThK, vol. 10. 76-80.

谷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