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458 堅振聖事
458 堅振聖事
jiānzhèn shèngshì
CONFIRMATION, SACRAMENT OF
參閱: 559559 聖事 561561 聖事神學 17017 入門聖事 562562 聖洗聖事
(一)概念說明:堅振聖事sacrament of confirmation一詞指七件聖事中的一件。從中古時代開始,在整個神學思想的背景上,學者一直力圖把堅振聖事的特殊本質界定於相對聖洗,甚至聖體聖事。這種思想把聖事視為「恩寵的工具」,而沒有充份考慮到它原是「教會內救贖的奧秘」。因此很多工夫花在分辨各種「聖事的恩寵」上,不夠清楚的指出所有恩寵的首要來源。但只要想到所有恩寵其實都是聖三救贖性的臨在,那麼每件聖事的特殊效能便都與此恩寵臨在有關,亦即與聖三之愛的工作有關。
再者,堅振神學還須考慮堅振聖事與聖洗聖事及聖體聖事一起組成基督徒三件入門聖事的整體。
最後,新約多處提及堅振賜給信友「聖神的恩賜」。這點將是下文反省的出發點。
(二)聖經:研究堅振聖事,光看宗徒大事錄的幾段經文是不夠的(宗八12~17;十九1~7),還必須考慮聖神的救贖行動。在舊約,祂是默西亞時期的禮物;在新約,祂由復活的主所恩賜(若十九30);賜贈給整個初生的教會(宗二1~47),給所有邦國(宗十;十一;十八:外邦人的五旬節),或個別地贈與信徒(宗一7~8);甚至還須追溯到降生的奧蹟上,童貞女藉聖神的德能懷孕基督,而基督則在領洗時被聖神所祝聖,祂也藉聖神宣講、行聖蹟、祈禱、甚至死亡(希九14)。
在新約,聖神就是支撐起整個基督徒生命的原動力。而所謂「基督的傅油」(格後一21~22)也和舊約先知的傅油,或基督的傅油一樣(路四18),是精神上的而不是禮儀性的。保祿把它連於聖洗的印證,而若望則看到它在整個基督徒生命的成長上的影響(若壹五6)。傅油指出天主的行動,這個行動激起人的信仰。新約有時也會提及「堅固的恩寵」,雖然不一定把這種恩寵歸於聖神(格前一6~8)。
聖神是愛德(羅五5)、祈禱(羅八16)、及各種神恩之源。其實,因著信仰,祂早已臨於聖洗(格前六11)及聖體(格前十二13)中。不過在新約,聖洗和堅振仍是可分開的,聖洗與新受造物等相連,而堅振則與聖神的恩賜有關,但卻不可以視他們為各不相干的兩件事。在早期教會,它們早已一起組成一個入門禮儀了(宗十44~48)。
(三)禮儀:
(1) 在最初的十一個世紀,堅振和聖洗一樣同屬復活節期間所舉行的入門禮之一部分。堅振的主要禮節是按手、傅油、及額前的十字聖號。不過,具體的儀式,還是因地而異。三世紀,羅馬及亞歷山大利亞的堅振以按手為主;但在東方、北意大利、高盧及愛爾蘭等地,則採用傅油。雖然後來羅馬禮流行於歐洲,但法國禮的影響力在某些地方仍舊十分活躍。
(2) 到了十一世紀,尤其在西方,堅振禮逐漸脫離聖洗而獨立施行。當時,堅振都由主教施行,堂區的增加使得堅振禮更難於與聖洗一同舉行。同時,在額上傅油與十字聖號連結成一項禮儀行動,有時更與按手禮結合起來。為著統一禮儀,教宗依諾森八世(Innocent VIII, 1484-1492)在1485年下令採用杜郎屠斯的主教禮儀書(Pontifical of Durandus Mende)。 1497年,按手禮在該禮儀書中完全消失,一直到1752年再恢復。到1925年,按手禮竟又成為堅振的首要禮儀。
(3) 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規定堅振禮節應重新修訂,好能顯出基督徒入門的密切關係,又准許它在彌撒內施行。
(4) 保祿六世(Paul VI 1963-1978)以《分享天主性體》宗座憲令,規定拉丁禮中堅振聖事的必要儀式,即:「堅振聖事的施行,是覆手時在領堅振者額上傅以聖化聖油,說:『請藉此印記,領受天恩聖神』(Accipe signaculum doni Spiritus Sancti)」。
(四)教義傳統:教父們主要是在復活節前夕的教理指導中發表他們的堅振理論,因而,他們的目標多是牧靈性的,或神修性的,主要在說明堅振給與聖神。當時解釋聖經的方法是寓意式(參 538538 寓意)的。聖經中提及神恩的經文都以這種方法來詮釋。
早期士林神學家的貢獻也不只這些。由於神印的問題,讓士林神學家們注意堅振的教會面和禮儀面。皇家司祭(伯前二5)的觀念受到重視,基督的傅油及五旬節聖神降臨與基督徒傅油之間的類比也經常被提及。
(五)教會訓導:
(1) 佛羅倫斯(DS 1317-1319) (參 209209 佛羅倫斯大公會議)及特利騰(DS 1628-1630) (參 355355 特利騰大公會議)等大公會議的訓導,撮述在聖教老法典780~800,新法典879~896中。堅振是七件聖事之一,它賦予神印(參 372372 神印)。
(2) 至於堅振的施行者,在東方是司祭(但祝聖聖油則必須主教);在西方,除非是緊急情況或者特別受命,堅振通常由主教施行。特利騰大公會議之後,神學家甚至質問由東方司祭施行的堅振聖事是否合法。本篤十四世(Benedict XIV, 1740-1758)承認其合法性後,此意見才慢慢在西方教會內流行;梵二呼籲相互的尊重,東方教會有權按照他們自己的紀律,治理教會(UR 16),而西方禮的司鐸們亦可以按照教會法的規定為東方禮的基督徒施行堅振(OE 14)。
(3) 領受堅振聖事的人是所有已領洗、並在恩寵狀態下的教友。年齡問題最受爭議,卻又因地而異。在東方,聖洗、堅振、聖體一同施與嬰兒。在西班牙、葡萄牙、堅振年齡是十五歲(中世紀),特利騰大公會議之後則改為七到十一歲。在歐洲,法國革命後通常是十二歲,1910年又改為七歲。羅馬致力重建古代入門禮,讓堅振聖事成為該禮節的高峰。然而,如果有很嚴肅的牧靈原因,就讓某些地區的教會兒童堅振聖事必須延期,待孩子到達差不多成年的階段才舉行。梵二十分明智的沒有設定一套統一的做法。
(4) 至於堅振用油,西方教會是以橄欖油混合香液而成,東方教會則以不下四十種香料合成。教會訓令堅振用油必須由主教祝聖。至於恩寵,教會訓導也和神學家一樣,有點猶豫不定,只說堅振給與聖神,是一個新的五旬節。中世紀時教會強調恩寵的增加,及堅固的恩寵,及承認信仰等。可見,教會訓導留給神學家們很大的空間,讓他們自由地詮釋堅振聖事的本質。
(六)神學反省:
(1) 堅振是聖神的禮物,故此是一個新的五旬節。在整個基督徒的入門中,它完成聖洗聖事準備初入門者領受聖體聖事的共融。
(2) 在教會初生期間(因而也是後來世代的模式時),聖神在五旬節日把祂在救贖事工上的本質顯示出來:「祂就是聖父的恩許」,是「基督的禮物」,換言之,它已經含蓄的顯露了祂在天主三位一體中的適切位置。當祂顯示祂「為我們」(for us)的工作時,也同時讓信友窺見祂「在自己內」(in himself)的模樣。這兩面貌必須同時為神學探究的對象,不可厚此薄彼。
(3) 在宗徒時代,聖神並沒有一項獨特的只屬於祂的工作;反之,祂完成聖父在基督內的工程,而這便是:幫助基督徒作見證。但他們所見證的不僅是一些在傳教、管理、或組織上的技巧,而是他整個神秘的經驗(安慰、平安、鼓勵、愛情);這經驗來自團體的共融,它來自與他人的關係,它從基督徒的整個生命中傾瀉出來。團體中位際的關係由於聖神的力量純化了、深化了、也完全改變了,即聖神把信友結合在祂的「共融」內。在聖神帶領信友們做「為他人的人」(men for others),聖神也幫助信友進入「祂們(父、子)內」。如此,「在他們內」、「為他們」乃變成「在天主內」。簡言之,聖神的恩賜是一種不斷成長的「內在化」和向外活動的力量。
(4) 這就是聖洗為堅振所完成的意思:聖洗指出受洗者結合於基督;聖洗象徵受洗者「在僕人內作僕人,在兒子內作義子」的基本恩寵。堅振指出這救恩行動達到圓滿。在救恩歷史中,聖洗把主基督的死亡復活帶給信友,堅振則通傳五旬節的恩賜。換言之,聖洗和堅振的關係建基在復活和五旬節的關係上。這兩件聖事都是天主的生命表現和救恩奧秘,聖事性地出現在教會中,和在每一個人身上。故此,聖洗和堅振都可以稱為「構成」(constitutive)的聖事,因為它所給予的聖化和使命,構成了救恩團體內的成員,因此也稱為入門聖事。
堅振聖事把教會成員的圓滿權利賜給受堅振聖事者,這種法律地位指明一種真實的使命:參與的司祭職,即信徒的皇家司祭職;這使命也指出一種祝聖,就是聖神的傅油,而這祝聖則帶出信友藉聖神恩賜的聖化。由此可見,把聖洗和堅振連在一起的方式是有道理的,它們共同組成基督徒入門的整體。
參考書目:
《神學論集》98 (1993),神學研習會專輯,台北:光啟出版社。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