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里昂第二屆大公會議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
200 里昂第二屆大公會議

lǐáng dìèrjiè dàgōnghuìyì

COUNCIL OF LYONS II

參閱: 412412 教會史  267267 宗教分裂

 232232 東方教會  22022 大公會議  45045 天主聖三


(一)概念說明:里昂第二屆大公會議Council of Lyons II是教會第十四屆大公會議,1274年5月7日至7月17日,在教宗額我略十世(Gregory X, 1271-1276)領導下,於法國里昂城舉行。

(二)歷史背景:

(1) 1268年教宗克雷孟四世(Clement IV, 1265-1268)駕崩後,三年之久,宗座的位置一直空懸著,直到1271年9月1日才選出列日城(Liège)的總執事(當時宗座派往巴勒斯坦的特使)繼任伯多祿的座椅,取名為額我略十世(Gregory X, 1271-1276)。當他離開巴勒斯坦返回羅馬上任之時,曾引用聖詠一三六首來描述他的心境:「耶路撒冷,我如果將你忘掉,願我的右手枯焦……」。

(2) 因此當他上任後,即表現出對收復耶路撒冷、東西方教會的復合、及教會改革三項計劃極大的熱忱。而當時的政治情勢也似乎對他的計劃相當有利。東方皇帝彌額爾八世(Michael VIII, Palaeologus, 1234-1282)極度害怕西西里王查理士(Charles of Anjou);在他看來,只有教宗才能牽制查理士,而與羅馬教會的復合便是東方帝國得保安全的途徑。為了政治上的因素,也為了贏取教宗的中介,彌額爾費盡他最大的精力,終於說服了境內的主教們與羅馬復合(雖然大部份的東方(希臘)人仍然心存偏見)。教宗派遣五位方濟會士帶同復合的書簡往見東方皇帝,東西方教會的復合便成指日可待的事了。

(三)會議的召開和成就:

(1) 東西方教會復合的基礎既已穩固,教宗乃決定召開一屆大公會議;地點決定在里昂。他邀請彌額爾皇帝親自或派遣欽使出席,並確保他們的人身安全(可惜後來由於交通的問題,東方代表們延至第三期會議才到達里昂城)。

(2) 1274年5月7日,經過三日嚴齋之後,教宗隆重地宣佈公會議正式開幕。在開幕詞中,教宗也明確地說明這屆大公會議的三大目標:援助聖地,東方(希臘)和拉丁教會的復合,道德重整:

1)有關第一個目標:援助聖地方面,教宗在第一期會議就力陳收復聖地的必要,他希望再次資助一隊十字軍(參 8008 十字軍)以達成這項目的。然後,他個別地請求每一教區的主教共同設法為這計劃在聖職人員的薪俸中抽取什一之稅。

2)第二期會議制定有關信仰的條文(DS 850),特別是在論聖神方面,鄭重地宣佈聖神由父及子所共發的道理(filioque) (參 80080 「及由子」)。這項信理後來獲得遲到的希臘代表(他們在第三期會議中間到達)的追認,在第四期會議中,大會還恭讀東方皇帝和主教們的信函。彌額爾皇帝宣告他誠心地接納神聖羅馬教會的信仰,與它的首席地位(DS 851-853)。如此,持續了兩個世紀的東西分裂,總算達到了復合的境地。

3)在第三、第五和第六期會議中,大公會議都曾討論過教會內的改革和更新的問題。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關選舉教宗的規定(有名的conclave密議室規律),和對修會團體的泛濫性激增的限制兩項,大會特別聲明功績卓著的道明會和方濟會不在這限制之內。

(四)會議的結果:

表面看來,這屆大公會議可謂成就輝煌。然而,事實上,十字軍的政策最後証明無大收穫;而所謂復合也只持續了幾個年頭(到1282年彌額爾皇帝駕崩為止)。至於教會改革,正如教宗額我略所說,它其實需要不斷的改革更新,一屆大公會議實在不能馬上彌補教會所有的缺失,教會需要的是日新又新的決心和恆心。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