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73 仁慈
73 仁慈
réncí
MERCY
參閱: 604604 愛 41041 天主的屬性 247247 和好聖事
(一)概念說明:仁慈mercy包括關懷別人,甘心情願盡力甚至做最大的犧牲,以減輕別人的痛苦,隨時寬恕人,並渴望幫助人。此詞不能只從字源上去瞭解,而應在舊約及新約聖經的上下文中瞭解其真諦。
(二)聖經上仁慈概念共有三個層次:最先應用在天主和耶穌(天主仁慈的降生)身上,表達天主對罪人的寬恕;此仁慈是主動的、永久不變的、自由的,遠勝過人類的期待;其次是指信友施行仁慈來回報天主的仁慈;最後則指信友之間彼此必須以仁慈相對待。
(1) 在舊約中,有三個希伯來字根常譯為仁慈。
1) Hesed含意甚廣,有「彼此依賴之愛」的意味;此字刻劃出存於雅威和子民間牢不可解的盟約(出廿6),總是應用在天主和人類雙方的行動上,且都是雙向的,又是永久不變的(依五四8)。
2) Rahamim或動詞raham,此字與母胎(rehem)有關,原表示父母對子女的親情(歐二6),及同胞兄弟之手足情(亞一11),卻常用以描述雅威對以色列的母愛(耶卅一20)或父愛(依六三15~16);此仁慈使雅威寬恕祂的子女。
3) Hen或hanan及其引申字;此字原含令人喜愛之意,即恩惠或寵愛。此恩寵是白白賞賜的,並不要求對方的任何代價;它全在於給予者的好意,如梅瑟尋求天主的恩惠(出卅四9),此恩惠甚至賞給外邦人(納四2)。簡言之,天主與以色列立約而稱為仁慈,故說「雅威是慈悲(rah)寬仁(hann)的天主,緩於發怒,富於慈愛(hesed)忠誠」。仁慈一詞的特性為:雙方在盟約下彼此皆仁慈相待,而這全是主動的、自由的,且長久不變的。
(2) 新約承襲了舊約的仁慈概念,並有所發展。畢竟新約的希臘字與舊約三個希伯來字不全吻合:
1) Eleos及其相關字,此字與hesed最相近,其動詞常出現在病患求耶穌治病(路十八38~39)的情節上;憐憫人的,必得憐憫(瑪五7);此仁慈也提供給外邦人(羅九15~18)。Eleos的最高峰是在耶穌身上所帶來的救恩(弗二4~5)。此外,也引申出eleemosyne施捨(瑪六1~4)一詞。
2) Oiktirmos較少用,意義和同情、憂慮有關,而保有舊約那種父母愛的意味,故稱天主為仁慈的父(格後一3)。此字也含有要求基督徒對天主的仁慈做相互性的答覆;從路六36引用肋十九2時,改成「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便可看出,此金句成為日後發展仁慈概念的依據。
3) Splanchna及其引申字,此種仁慈近似舊約的rahamim或raham。對觀福音將其動詞只用在耶穌(谷六34)或比喻裡的主角身上(浪子的父親:路十五20;慈善的撒瑪黎雅人:路十33)。其他新約著作則用其名詞來描寫基督徒之間的愛(格後二六12~13),甚至視在逃的奴隸為弟兄(費十二20);此種仁慈皆因效法基督才做得到(斐二1)。
(三)上述聖經中的仁慈概念,在初期教會中繼續發揮著,如教宗克雷孟一世(Clement I, 92-101)在他的書信中勸誡格林多信友實行仁慈。中世紀聖多瑪斯(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在其《神學大全》中把仁慈看成仁愛的一種特質。再者,教會傳統上則清楚列出兩大類十四種仁慈的實際行動(works of mercy):1)形哀矜:飢者食之,渴者飲之,裸者衣之,收留行旅,看顧病人,解放囚犯,埋葬死者等七種。2)神哀矜:勸戒惡者,啟蒙愚者,開導惑者,安慰憂者,忍耐誤者,寬恕侮者,為生者死者祈禱等七種。
(四)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 1978- )在《富於仁慈的天主》通諭(1980) 中很具整體性地描繪仁慈於救恩歷史上(至今日)的意思。
(五)在神學觀點上,天主的仁慈是天主正義的流露,因為仁慈是天主對待罪人的實際態度,而人類只能在歷史中經驗到這態度。當天主在歷史中顯示仁慈時,不但未破壞其正義,反因轉化罪人為義人,而顯出其正義的全貌(S.Th. I, q.21, a.3)。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滿足受造物本性的需要是創造者天主正義的行為;若超過了本性的需要,則是天主仁慈的行為。再者,天主的仁慈也反映了天主的絕對完美,祂將完美通傳給萬物,以消滅不幸和痛苦;而這正是天主仁慈的主要一面,同時顯出了天主的全能。至於「人類的仁慈」並非把自己本有的給別人,而只是將自己所接受的給予別人而已;此仁慈是將別人的不幸和痛苦看成自己的,即所謂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格前九22;格後十一29)。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