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506 虛無主義
506 虛無主義
xūwú zhǔyì
NIHILISM
參閱: 344344 哲學 335335 真理 53053 不可知論
697697 懷疑主義 148148 存有論 542542 絕對者 650650 確實性
(一)概念說明:虛無主義nihilism一詞來自拉丁文的nihil虛無、沒有,及-ism主義。虛無主義通常泛指否認真理、價值和任何積極事物的一種學說或態度;換句話說,它否認生命、道德、真理、天主等具有任何意義。當虛無主義以哲學姿態出現時,不管它是宗教的、形上的或倫理的虛無主義,多少都含有無神論或懷疑主義(scepticism)的傳統。從理論層次來看,虛無主義者主張沒有超驗的標準可衡量倫理道德的是非。從實際的層次來看,虛無主義者認為事事都沒價值,生命無意義,但這並不是說,虛無主義者沒有良心及倫理道德的責任感。
(二)簡史:
(1) 1779年雅各比(F.H. Jacobi, 1743-1819)首次使用「虛無主義」一詞,十九世紀中葉,俄國在一種政治運動下產生了所謂的虛無主義。但尼釆(F.W. Nietzsche,1844-1900)是第一位詳述它的特徵的人;他以預言的口吻說「虛無主義(時代)即將來臨」,並宣稱最高的價值已被取消了,神已「死」了。
(2) 另一位虛無主義者沙特(J.P. Sartre, 1905-1980)認為人生是荒謬的,不承認有神,也不承認任何先於自己的本質和價值次序。其實虛無主義並不限於某哲學家的個人學說或態度上,它所呈顯的是一種「正常」的趨勢,是時代精神的反映。有些當代神學家(如漢斯昆H. Kueng, 1928- )將那些主張宇宙中無絕對意義的人看成虛無主義者。哲學上的無神論者,如羅素(B. Russell,1872-1970)、沙特等大都屬此類型。
(三)研討反省:
(1) 有關的批判都指出虛無主義的立場本身便有內在的弱點,因為它的態度和論斷基本上是來自積極的肯定(如虛無的概念便是由存有的否定而成的),故顯然自相矛盾。其實它的觀點有其價值,只是太狹窄,太膚淺罷了。因此應該問:它如此否定的言或行最後的理由是什麼?人類一面經驗到自己是站在神的基礎上的受造存有物,但另一面又覺得那根基好似無底的深淵;此時便經驗到「虛無」,此虛無並非空無一物;此虛無的作用是顯示人建基之所在(深淵)與他本人截然不同,且這種關係是人無法超越,也無法擺脫的。
(2) 整個人類歷史都不斷地顯示了這種經驗的基本特徵:如柏羅丁(Plotinus, 約205-270)和偽狄奧尼修(Pseudo-Dionysius Areopagita, 約500)等的否定神學(參 197197 否定神學)、西方的神祕(密契)傳統,如艾克哈特(M. Eckhart, 約1260-1327)稱天主為深淵、虛無;東方各大宗教的神秘思想與生活(參 380380 神秘思想與生活) (尤其是佛教中的空、無)等。事實上基督宗教用獨特、絕對的術語宣稱天主的「無底的」根基,並不如他們所說的高高在上,遙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透過耶穌基督的自我通傳始達致最親近的境界。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