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神秘思想與生活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380 神秘思想與生活
380 神秘思想與生活

shénmì sīxiǎng yǔ shēnghuo[

MYSTICISM

參閱: 381381 神秘神學  711711 靈修神學  357357 修院靈修

600600 奧秘  280280 宗教經驗  603603 逾越奧蹟  682682 隱修制度與生活


(一)概念說明:神秘思想與生活mysticism (也稱密契或神祕主義)廣義指內心與神明結合的任何形式;狹義則僅指超乎尋常的與神明的結合。本文發揮狹義的意義。

有關神秘思想與生活,可說相當普遍,每個文化與宗教中都有這方面的傳說與記述。

(二)簡史:天主教會內的神秘思想與生活依照教會的成長過程,可簡述於下:

(1) 耶穌基督的生活傳真:耶穌基督生活中的一個最顯著特徵,就是福音所說的「父的愛子,常作父所喜悅的事」。祂與天父的關係,一方面是如此親切自然,使人可隨時「看」到,祂常和父在一起:在一切中祂都會看到天父。但另一方面又是如此高深莫測,尤其使那和祂朝夕相處的十二個弟子,百思不解。實際上祂之所以被殺害、被釘死,就是因為祂明確顯示並要人相信接受:祂就是父所派遣的那一位,默西亞、天主子;祂與父原是一體。祂的整個生活,尤其是祂的苦難、死亡、復活(逾越奧蹟),基本上所要顯示的就是這樣一個簡明、深奧的生命好消息(福音):一心完成天父託給祂的使命,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所以一方面祂是為「中悅天父」而甘心接受一切,另一方面,祂同時在這一切中,尤其在祂受苦與被釘在十字架上時,對「人」顯示了完全的接納和寬恕。對教會來說,耶穌基督這樣的「生活傳真」,是一切神秘思想與生活的基礎與泉源,同時也是鑑別神秘「真、偽、虛、實」的依據和準則。

(2) 宗徒生活傳承:宗徒們的生活傳承,特別是有關伯鐸、若望、保祿等幾位宗徒的生活傳承,其中都有些顯明的「神秘事件」,比如伯鐸看到異象而接受外邦人,預知死期已近而更積極照顧信眾;若望獲得神視而描述教會成長的奧秘;保祿的歸化,「被提到三層天上去」,獲得無法言傳的神秘知識等。但這些事件所以可靠,並不是由於看到神秘現象,而是因為宗徒們甘心像基督一樣,完全付出自己的生命,一心引人歸向天父,渴望眾人都在基督內合而為一。所以宗徒傳承對「神秘生活」的保証是:1)與基督同心一體,生死不渝:「對我來說,生活就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斐一21)。2)為弟兄甘心付出一切,甚至流血犧牲,也在所不辭(若壹三16)。

(3) 歷代教會的生活表達:初期教會,不斷受到迫害。但神秘的是在此長期迫害中,無數被處死的聖職人士與信友,不但不恐懼仇恨,反而因此能「參與基督的苦難死亡」,感到喜樂和榮幸。安底約基的依納爵主教(Ignatius of Antioch, 約+117)、聖玻里加(Polycarp of Smyrna, 約+168/169) 等,都是這視死如歸和神秘喜樂的具體例証。此種「甘心與基督同死同生」的明顯效果是:基督信仰在羅馬帝國迅速發展。

(4) 到第四世紀初,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I, 324-337)也信奉了基督。教會獲得安定和平之後,改成以不流血的殉道方式與基督結合為一。隱修生活就在此時蓬勃地發展開來。成百上千的男女甘願放棄都市的繁華生活,退到沙漠曠野裡,一心去尋求與天主的親密合一。在曠野中,隱修院裡的古聖先賢,他們的神秘生活所以真實可靠而影響深遠,就是因為他們一方面和基督打成一片,同時對當代社會的「驕奢淫佚」,也是一股淨化的清流:他們的生活在宣示:「醉心天上」的人自然一心尋求與天主結合,陶醉於「天人合一」的喜樂與共融。

(5) 十三世紀初,聖道明(Dominic, 1170-1221)、聖方濟(Francis of Assisi, 1181-1226)揭示了神秘生活的新方向:將修院中「一心結合天主」的體驗,帶給院外的兄弟姐妹共同分享。聖文德(Bonaventura, 約1217-1274)、聖多瑪斯(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更將一切知識學問與神秘生活和福傳行動整合為一,打開了「使萬有總歸於元首基督」(弗一10)的終極遠景。

(6) 十六世紀有聖依納爵羅耀拉(Ignatius of Loyola,1491-1556)、聖女大德蘭(Teresa of Avila, 1515-1582)、聖十字若望(John of the Cross, 1542-1591)等,以其自身的明顯神秘生活,使教會獲得內在的真正革新。十七、十八世紀的聖方濟沙雷(Francis of Sales, 1567-1622)、聖雅風(Alphonse Maria di Liguori, 1696-1787)等,以及近代的聖鮑思高(Giovanni don Bosco, 1815-1888)、聖女小德蘭(Thérèse de Lisieux, 1873-1897)等,在其相當不同的生活情況與工作中,所共同顯示出來的神秘容貌,可用當前印度德蘭修女的話來刻劃描繪:一切為基督,在窮苦中最窮苦的人身上服事祂。

(7) 總結以上所述,可清楚看出,教會的神秘體驗與生活,常有下列幾項因素:1)在不同的生活中都能放開一切,而「只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2)同時和基督的奧體:教會,完全打成一片,生死不渝。3)甘心為兄弟姐妹付出一切,渴望「眾人都合而為一」。4)此種生活豐富多產,影響深遠。依據這四項因素,可鑑別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神秘體驗與生活」,清楚看出其真偽和虛實。

(三)中國文化中的神秘體驗與教會神秘生活的可能整合:

中國文化所一直嚮往的人性終極圓滿:天人合一,其中自然就包含著對此「圓融合一」的一些體驗。儒家對「天、天命、人性」的體驗,老莊對「道、真宰、真人」的描述,就是此種神秘體驗的具體說明。比如孔子對其天賦使命的深信不疑而坦然無懼,孟子對人性根源的明確肯定,並於必要時可視死如歸等,都在表達「天人相契」的神秘體驗與效果。因為他們的生活傳承如此影響一個民族和文化直到今天,如果不是由於他們和人性根源:「天」之間有深切的體驗與契合,那就不知應如何解釋了。老莊的「歸根復命」、「心齋」、「坐忘」、「同於大通」等,也同樣是在表達對萬有根源:「道」曾有過一些切身的體驗與會通。如與基督生活和教會傳承參照對比的話,可說祇需將這些神秘體驗中的「天、道」視為天父(若一18),就可豁然開朗而融會貫通了。在此參照對比下,老莊的「靜虛、返樸、心齋、坐忘」等體驗,應可相當配合教會的默觀生活;而儒家的「盡性知天,捨生取義」等,正可和教會的「使徒生活」打成一片。但此二者並非截然對立,它們更可整合成為教會所說的「行動中的默觀者」(寓靜觀於行動),能「在一切中找到天主」:神秘生活中道地的「內聖外王」。


參考書目:

甘易逢(Y. Raguin),明鏡譯,《靜觀蹊徑》(新增譯本),台北:光啟出版社,1988。

伴渡,李純娟,《吉光片羽─ 靈性修持新探》,台北:光啟出版社,1989。

吳經熊,〈中國哲學之悅樂精神〉, 《內心悅樂之源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三版,1-26。

───,吳怡譯,《禪學的黃金時代》,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十二版。

聖十字若望(John of the Cross),黃雪松譯,《心靈的黑夜》,台中:光啟出版社,1977。

趙雅博譯,《聖女耶穌大德蘭自傳》,台北:慈幼出版社,1983,再版。

大德蘭(Teresa of Avila),趙雅博譯,《七寶樓台》,台中:光啟出版社,1975。

德日進(P. Teilhard de Chardin),鄭聖沖譯,《神的氛圍》(修訂本),台北:光啟出版社,1986。

Egan, H. D. Christian Mysticism─ the Future of a Tradition. New York: Pueblo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 . An Anthology of Christian Mysticism. Collegeville: The Liturgical Press, 1991.

Welch, J. "Mysticism." Komonchak. 694-697.

徐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