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363 烏托邦
363 烏托邦
wūtuōbāng
UTOPIA
參閱: 87087 未來 210210 希望 456456 救恩史 90090 末世論
665665 歷史 520520 進化 522522 進步 479479 許諾 529529 痛苦神學 340340 原始與終結
(一)概念說明:烏托邦utopia來自希臘文,包含兩部份,即u非、無,及topos 地方。烏托邦的概念古代就有了,但1516年該詞首次被摩爾(Th. More, 1478-1535)當作「理想國」的書名,原意是無此地或不存在的地方。引申為既帶諷刺性又具計劃性的社會和國家的草圖,它也成了一種文體。若根據實況並基於早已計劃或渴望的理想而向最可能的觀點開放的烏托邦,可稱為「積極」的烏托邦;從可怕的未來觀點描述現代文明成果可能被濫用的烏托邦,可稱為「消極」的烏托邦。當人們在歷史內尋找社會的未來圓滿時,烏托邦概念便淪為烏托邦主義(utopianism)了。烏托邦的概念在中國歷代哲人著作中並不罕見,如儒家的大同世界、老子的小國寡民、莊子的無何有之鄉、陶淵明的世外桃源等。
(二)聖經中充滿烏托邦的概念:創世紀前幾章所說的天主創世本意與伊甸樂園;先知的典型教導(亞二57;依五7)和如詩如畫的未來(依二4;米四3)。耶穌宣傳「天國」;「天國」是耶穌的實際烏托邦。山中聖訓的真福八端(瑪五1~12)為弱勢者宣布末世的正義;耶穌邀請勞苦和負重擔的在祂內休息(瑪十一28)等。聖經以天上之城(天國)的烏托邦神視收尾,但聖經中最明顯的烏托邦是默西亞將以正義審判世界並改造此世界(瑪廿五31~36)。
(三)烏托邦的概念有它的歷史:
(1) 古代柏拉圖(Plato, 427-347)的「共和國」是早期烏托邦的典型。斯多亞主義(參 501501 斯多亞主義)中芝諾(Zeno of Citium, 約336-264)的共和國更推及整個世界,認為人類都是世界公民,國界全消失。
(2) 初期教會之默西亞信仰發展為審判者基督君王的再臨;聖奧斯定(Augustine, 354-430)以歷史哲學角度表達了末世圓滿的希望;「天主之城」目前隱藏在教會內,尚未完成,如此播下了千年國(參 26026 千年說)烏托邦主義的種子。後來的隱修院運動即因想在社會外另創一種新的基督徒團體而起。
(3) 中世紀這種烏托邦主義者鑑於制度化教會的視野太狹窄,乃在各種宗教社會運動中尋出路,如純潔派(Catharists)、社會烏托邦中佼佼者約亞金(Joachim of Fiore, 約+1202),然後是近代初期的胡斯派(Hussites)、重洗派(Anabaptists)、玫瑰苦架派(Rosicrucians)、英國的公理派(Congregationalists)、美國的震盪會(Shakers)和多瑪斯穆瑟(Th. Muentzer, 約1490-1525)試圖建立自給自足的「基督徒之國」等。這種「精神的烏托邦主義」常試圖以復興理想的原始基督宗教來反對教會的俗化。
(4) 文藝復興(參 84084 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參 474474 啟蒙運動)時,摩爾的烏托邦達到高峰。
(5) 十九世紀馬克思(K. Marx, 1818-1883)的烏托邦觀應是出自聖經,但他不像教會把希望擺在將來臨的世界,卻把希望擺在現世;這種思想影響了近代基督徒神學。
(6) 二十世紀烏托邦的科學小說幾乎都是「消極」烏托邦主義;而1959年布洛霍(E. Bloch, 1885-1977)的《希望原理》一書提出「烏托邦具體過程」的概念,以對抗任何抹殺個人之按鈕社會的計劃,就是要抵制消極烏托邦主義;他的思想使神學家們再度把烏托邦概念引入今日神學中。
(四)烏托邦思想與神學很有關係:
(1) 烏托邦的作品雖各不相同,但都反映出人總有意識地想脫離現況走在自己的前端,而把自己投射在未來,更好說是向絕對未來的來臨開放,這是自我超越的標記。
(2) 為清楚了解烏托邦思想,要注意人如何面對所投射的未來,以現在的範疇或天主的絕對未來的觀點來看未來。
(3) 整個未來應以末世觀點來了解,而不可祇靠歷史的努力成果。
(4) 在基督內開始的「新世界」並不是在未來中隱約可見而已;此世界透過基督徒的行動已逐漸實現;換言之,基督徒的烏托邦終究必須在不斷改造世俗結構中具體實現出來,絕不能不過問世事,而得不斷以更新的力量把末世的許諾(自由、和平、正義、和好)深深烙印在歷史的實在界裡。教會應向世界証明自己是一種創造性及自由的團體;此團體因它的先知使命要批判社會及意識型態。
總之,由末世論、烏托邦的未來與烏托邦的超越性來界定「烏托邦」時,無形中便為烏托邦概念開拓了一個嶄新的領域。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