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
194 形上學
xíngshàngxué
METAPHYSICS
參閱: 344344 哲學 148148 存有論 68068 中國哲學
441441 基督徒哲學 160160 先驗哲學 140140 西方哲學
(一)概念說明:形上學metaphysics一詞包括meta (之後,超越)和physis (物性,自然界,本性)二部份;它指有關超越物性學、感官不能直接經驗到、不變的實在界之學問。
二十世紀末期講形上學,未免有不入時之感;因為形上學雖曾是西方哲學的中堅部份,但目下的時尚不僅忽視形上學,而且連人與人之間可靠的共同信念也被否認,認為哲學的目的不過是「讓談話繼續下去」(keep the conversation going),充其量讓大家保持共同的懷疑與諷剌態度而已(羅爾底R. Rorty, 1931- )。
然而,哲學與神學都不能以一時的風尚為準則。恰恰相反,二者都必須有堅強的形上學為依據。
(二)形上學簡史:
(1) 根據形上學的開山祖師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哲學的基礎稱為「首先哲學」(prote philosophia),它一方面討論包括存有界整體及其任何領域的「存有物之為存有物」(to on ho on),另一方面也討論「首先原因及始元」(ta prota aitia kai tas archas),包括萬物的終極根源問題。後者這一部份,亞里斯多德稱之為「原神學」(theologike);前者則約於十七世紀為都哈每(J.B. DuHamel, 1624-1706)稱為「存有學」(ontologia)。安德羅尼加(Andronicus of Rhodes, 公元前一世紀)把亞氏著作彙集成卷時,「首先哲學」被編在「物性學」(physika)之後,標題為ta meta ta physika,意即「物性學以後者」,或「後物性學」。安氏的標題譯成拉丁文,遂成為現代通行的metaphysica這一名詞。以我人今日的眼光看來,亞氏不僅開創了這門學科,而且也開創了形上學最有價值的一個學派。根據這一學派,絕對普遍的「存有物之為存有物」可以普遍指稱每一個別事情,甚至也可以指稱實際不存在而僅寓於人思想中的「思想存有物」。存有物因此是一個超級概念; 它不能同時在又不在,也不能同時是又不是,這就是亞里斯多德最先說明的矛盾律。亞氏又進一步以潛能與實現這對概念來說明變化:潛能是存有物之實現的可能性,實現指上述可能性的完成;變化則是由潛能至實現的過渡。根據這三個概念(它們實際上是三種普遍事實的描述),亞氏推演出同樣普遍的「形上因果原理」:「實現的存有物之由潛能存有物而生成,是透過已實現的存有物,例如人透過人,音樂家透過音樂家,始終有一個為首的動者;後者已經實現地存在。」亞里斯多德開創的行上學派於中古時代曾為多瑪斯亞奎那所繼承發揚。
(2) 近代哲學中的萊普尼茲(G.W. Leibniz, 1646-1716)與伏爾夫(Ch. Von Wolff, 1679-1754)大致仍採用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英國經驗主義者休謨(D. Hume, 1711-1776)則認為因果關係祇是習慣性的聯想所產生的信仰。康德(I. Kant, 1724-1804)貿然接受此說,自以為從「獨斷的迷夢」甦醒,認為形上學僅基於先驗或超驗的主觀條件,而無法涉及「物自身」。孔德(A. Comte, 1798-1857)的實証論則乾脆承認原因的問題非人類知識所及(不可知論),科學事實祇限於外界感覺經驗所能觀察到的事實。這項起源於十九世紀的實証論在二十世紀由卡納普(R. Carnap,1891-1970)發展成為邏輯實証論,對廿世紀中葉影響頗深,至今仍然如此。對邏輯實証論而言,有意義的語言祇限於表達:1)邏輯與數學的分析性命題;2)可以用經驗証明的實物命題。形上命題既非純分析性命題,又非經驗可以証明,因此無認知意義可言。
(3) 此外對形上學有微詞的是海德格(M. Heidegger, 1889-1976),他一再說要克服形上學的「反映與計算思想」而超昇至和人密切相關的沉思。海德格卻並未否定形上學本身的價值,而祇是指出它的不足之處。
(4) 晚近馬雷夏(J. Marhal, 1878-1944)指出,康德認為知識有其先驗或超驗條件,但他又如何知悉那些條件呢?他知悉那些條件的認知行為本身,需要他並未意識到的另外一些先驗或超驗條件,那就是事先:1)他承認自己具備認知能力(否則他根本不會去探索)。2)他承認個人認知能力能對絕對真理及客觀存有界有所認知。高雷特(E. Coreth, 1919- )便由人的主體認知能力為出發點,重建一套形上學的體系。
無論現代哲學如何藐視形上學,實際上每一位思想家仍然相信一些他自認為無可置疑的「事實世界」。卡納普就相信邏輯規律及自然科學(尤其物理學)所展示的世界為客觀事實。只不過他反對形上學的對象還包括邏輯規律及物理事實以外的事實而已。即使是現代的懷疑主義者羅爾底也相信一個「盲目、非必然而具機械力量的世界」,也就是依舊有一些表面上不承認的形上學信念。
參考書目:
沈清松,《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出版社,1987。
項退結,《現代中國與形上學》,台北:,1978。
關永中,〈士林哲學的超驗轉向─ 若瑟.馬雷夏〉,《哲學與文化月刊》十五9~10(1988),616-632, 666-673。
Aristotle.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Ed.J. Barnes. Princeton, 1984.
Carnap, R. 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y.
Coreth, E. Metaphysics. New York, 1968.
Maréchal, J. Le point de départ de la métaphysique. Bruges et Paris, 1922-1926.
Rorty, R. 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 Princeton, 1929. 377-378.
───. Contingency, Irony and Solidarity. Cambridge, 1990. 17.
Schilpp, A. The Philosophy of R. Carnap. Evanston. 1963.
項退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