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7舊約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687 舊約
687 舊約

jiùyuē

OLD TESTAMENT

參閱: 571571 聖經  516516 猶太宗教 

688688 舊約神學  573573 聖經批判學  518518 猶太教的思想與生活


(一)概念說明:

舊約Old Testament也稱「古經」,本是猶太人的經典。耶穌來臨以後,建立了新約,基督徒才把祂來臨前的那些猶太經典稱為「舊約」。把聖經分為新舊約是基督徒的作法,猶太教(像今天的以色列)不接受這種說法。為了與猶太教易於交談,今日聖經學者有時將舊約稱為「第一盟約」,而研究它形成的過程,及與第二盟約(新約或聖經)的關係。有趣的是這一研究的靈感來自《道德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榮格(C.G. Jung, 1875-1961)愛用的一則十六世紀流行公理:「一成為二,二成為三,壹由第三來而成為第四。」榮格多次用這種神秘的公理講解人的神祕心理動力。

(二)舊約正典形成過程:上述榮格的公理可用來瞭解古以色列及初期教會把聖經各書列為正典的過程:

壹成為二:舊約的中心事件無疑是以色列子民由埃及的奴役中得救,因此出埃及記是壹,這個一成為二是指:有「出」必有「入」。人民在梅瑟的帶領下出埃及,開始一個史詩般的旅程,終於在若蘇厄的領導下進入福地。這個一出一入是二。

初期歷史的三元結構:以上的初期史詩每期都採用三重式的結構,加入的第三者是天主的顯現:先是給梅瑟,後是給厄里亞,都在同一座山上。出埃及包括由紅海到約旦河的三段旅程,西乃山的天主顯現和臨在是經過梅瑟照會以色列,前後以兩段行程為其框架:前有從埃及至西乃山的曠野之旅,後有由西乃山到乃波山的曠野之旅,及梅瑟向若蘇厄移交領導權。這反映在舊約正典的第一大部份(梅瑟五書):出卅三1~17是這一部份的中心:天主許下要與人民同在。結構是三元的:1)由奴役/許諾到2)西乃/曷勒布山天主的顯現,再到3)自由/實踐所許(Newing, E.G. "A Rhetorical and The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Hexateuch.")。

申命派歷史(由若蘇厄書到列王紀下)也有一個平行的結構。這一歷史旅程是由:1)曠野到福地(以山為象徵),到2)加爾默耳山(列上十八)和曷勒布山(列上十九)兩次重要的天主顯現,藉著先知和國王描繪出天主的角色,再到3)「天主之城」西雍山的旅程,特別是希則克雅(列下十八~廿)及約史亞(列下廿二~廿三)二王的宗教改革。

下面繼續要看的是如何為第四的壹由第三而來。在榮格的思想裡,整體普通是用四元的,或四部份的結構來表達。在這些結構裡,每一結構的四個因素又趨向於一種交叉的形式,同時其中三個因素一般也與第四因素對稱(這一切在下面的圖表可以看出)。

四元結構與正典的成長:舊約正典反映著早期的「三加一」結構。

      
 出谷紀戶籍紀若蘇厄撒慕爾 
 肋未紀申命紀民長紀列王紀 

這裡三部曠野之書(出、肋、戶)由梅瑟在他去世之前,藉著「再度立法」(申命紀)予以補充。若蘇厄一方面也與佔領福地的歷史相對稱:先有十二位民長,後有達味和撒羅滿的統一王國,最後是分裂的王國局面。申命紀(梅瑟)與若蘇厄交叉。

托拉和前先知書,後來被兩批新資料前後加框,前者終於成為瑪索拉傳統的創世紀,後者則成為後先知書,再度現出「三加一」的結構。
      
族 長出谷紀戶籍紀若蘇厄撒慕爾先 知
肋未紀申命紀民長紀列王紀

族長:亞巴郎、依撒格、雅各伯+雅各伯的十二個兒子

先知:依撒意亞、耶肋米亞、厄則克耳+十二小先知書

這時中心移向申命紀,此書已有橋樑作用。
      
創世紀肋未紀申命紀若蘇厄撒慕爾 
出谷紀戶籍紀民長紀列王紀 

如此,申命紀是五書的完成(和新的中心),也是前先知書的開始。甚至可以進一步說申命紀也是前先知和後先知之間的橋樑。
      
創世紀撒慕爾申命紀依撒意亞厄則克耳 
民長紀列王紀耶肋米亞

十二小先知

 

申命紀與後先知每部書的關係雖然較微妙,但仍可從各方面得到證明,比方耶肋米亞書中的多次申命派式的講道,亞毛斯的所謂的申命派編寫,歐瑟亞與申命紀關係密切。因此有人像黑爾曼(S. Herrmann, 1926- ) (參 688688 舊約神學)提議以申命紀為舊約聖經神學中心不無道理。

在正典發展的過程中,大約是從希則克亞和約史亞二王時期,申命紀成了假設的希伯來聖經的中心,這一正典按照克里斯登森(D.L. Christensen, 1938- )在1986年的一篇文章假定有十七部書(其中戶籍紀分成兩部):
      
創世紀肋未紀 若蘇厄撒慕爾 
出谷紀戶籍紀申命紀民長紀

列王紀

 
依撒意亞戶籍紀聖詠約伯 
耶肋米亞十二小先知 箴言卷軸 

卷軸是日後發展成的五卷書,即雅歌、盧德、哀歌、訓道篇及艾斯德爾。這五卷軸分別在五個慶節展開朗誦。上列結構的四個部門代表著早期正典的四個劃分,以申命紀為橋樑,彼此互相交叉:
  
托 拉前先知
後先知聖著作

請注意在第四部分(著作)尚無達尼爾,厄斯德拉,乃赫米亞,和編年紀,這等於說第四部分還是開放的,可以接受新的著作。克里斯登森把這十七部書的正典形成放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並將之與第二座聖殿的重建與祝聖相連,其時艾斯德爾及訓道篇尚未入五卷軸。

在慶節卷軸的形成上,哀歌似乎是最早的中心,是在「阿布」月(五月)9日朗誦,以記念耶京的被毀;然後有雅歌和盧德傳為在逾越節和五旬節(Shavuoth)朗誦,這樣形成三元結構;最後加上訓道篇為在帳棚節(Succoth)朗誦,而形成四元結構。在此結構下,雅歌與訓道篇一對與撒落滿有關,而盧德和哀歌與達味有關:前者是達味的曾祖母,後者則記念達味王朝及耶京聖殿被巴比倫王拿布高所毀,二對彼此交叉。

下一階段的正典發展是廿二部書的安排,為此明確作證的第一人是約瑟夫。其時廿二部書的正典似乎已是猶太團體,或至少馬索拉文本,所接受的傳統。值得注意的是這時好似已有兩個中心,一為申命紀,一為達尼爾書,二者扮演著一種橋樑作用,把五個四元結構的「雙對」連在一起
      
創世紀肋未紀  若蘇厄撒慕爾
  申命紀   
出谷紀戶籍紀  民長紀列王紀
  

依撒意亞

厄則克耳

  
  耶肋米亞十二小先知  
厄斯德拉編上  聖詠約伯
  達尼爾   
乃赫米亞編下  箴言卷軸
      

廿二部書的正典(希伯來文字母的數字是廿二個)以後有增有減,使得正典書目搖擺在廿二與廿四之間。卷軸加上了艾斯德爾而成五卷軸,盧德傳有時附於民長紀,有時置於聖詠集之後,哀歌有時歸到耶肋米亞書,這一現象在早期的猶太團體或基督徒團體都一樣。

在此已可將舊約正典與新約正典合看,先是新約廿七部書:
     
 瑪竇路加  
    宗徒行傳 
 馬谷若望  
     
羅馬書格後 斐理伯得前
格前迦拉大 哥羅森得後
  厄弗所  
弟前弟鐸 希伯來伯前
弟後費肋孟  雅各伯伯後
     
 若壹若參  
   默示錄 
 若貳猶大  
     

如果第一盟約的結構與第二盟約(新約)平行,前者可能也有廿七部書的正典如下:
     
 創世紀肋未紀  
   申命紀 
 出谷紀戶籍紀  
     
若蘇厄撒慕爾 依撒意亞厄則克耳
民長紀列王紀 耶肋米亞十二小先知
  達尼爾  
約伯箴言 編年紀瑪加伯
聖詠德訓篇? 厄上下補篇
     
 慮德訓道篇  
   艾斯德爾 
 雅歌哀歌  
     

因了艾斯德爾的加入已打破四元結構而成了「五卷軸」,而原來「卷軸」留下的空位應予以彌補,也許是德訓篇,這樣它就成了正典的第廿七部書。同時厄斯德拉、乃赫米亞及編年紀各合為一部書,而瑪加伯上是編年紀的延續。至於瑪加伯下是一部已失傳的原有五卷的歷史著作的縮寫(加下二23~28)。第四類「補篇」特別著重「智慧文學」,尤其與達尼爾書有關(見下文)。

第一盟約與第二盟約的合一:約瑟夫傳下另一種廿二部書的正典,即梅瑟五書,加十三部「先知書」,再加四部「聖著作」。這不是約瑟夫的發明,而是一個古即有之的傳統。第一盟約的這一古老結構可能為第二盟約正典的形成發生了一種示範作用。四部福音加宗徒大事錄以其「新托拉」的姿態,構成新舊約正典(基督徒的聖經)的中心,為第一盟約是完成或圓滿,為第二盟約是今後生活的準則。新托拉立於基督徒聖經的中間:前有廿二部書,後也有廿二部書;它固然可以加入後者而成為廿七部書,也可以加入前者而也成為廿七部書:
      
  出谷紀戶籍紀  
 創世紀    
  肋未紀申命紀  
      
 若蘇厄撒慕爾 依撒意亞厄則克耳
 民長紀列王紀 耶肋米亞十二小先知
   達尼爾  
 聖詠箴言 編年紀瑪加伯
 約伯卷軸 厄上下「智慧書」
      
  瑪竇路加  
    宗徒行傳 
  馬谷若望   
      
 羅馬書 格後 斐理伯得前
 格前迦拉大  哥羅森 得後 
   厄弗所  
 弟前弟鐸  希伯來伯前
 弟後費肋孟  雅各伯伯後
      
  若壹若參  
    默示錄  
  若貳猶大  

上表用數目字來表達就是(5+17)+5+(17+5)或22+5+22=49部書(這是圓滿的數7自乘或7的平方)。最終的理由是,四部福音中的耶穌及使徒行傳所寫的聖神的來臨也構成第一盟約的中心。

餘下的問題是,所謂的次經(deutero-canonical books)是如何產生的?

在結構上來說,上述的舊約正典已經完備,已經關閉。但在「著作」一類仍有增添,即所謂的「智慧」文學也發展成五部著作的結構,其中之一「故事」是指達尼爾書中的三青年讚歌,蘇撒納,貝耳與大龍,艾斯德耳書中的補錄,以及巴路克,其簡表是:
   
智慧篇友弟德 
  德訓篇
多俾亞(故事) 

(三)結論:第一盟約的重心在正典發展的過程中是逐步的在變化。先是在兩座山頂上天主顯現給梅瑟和厄里亞的經驗,一如在出卅三1~17和列上十八~十九所描寫的。公元前第六世紀當所謂的十七部書正典出現時,重心則移到申命紀這部書。到了約瑟夫的時代又發展成廿二部正典,這時的重心又移到古典的先知文學,予以默西亞主義的解釋,而以達尼爾書為重心。一旦默西亞真實地來臨了,至少為第二盟約的信仰團體來說,重心又移動了。第一和第二盟約的聖經都有廿七部書的正典這一可能,使得福音中的耶穌經驗,與聖神降臨於初期教會中的事實,成了第一盟約正典的完成,同時也是全部聖經的中心。


參考書目:

房志榮,《舊約導讀》,二冊,台北:光啟出版社,1995。

傅和德(H. Vogt),《舊約的背景》,香港:真理學會,1994。

舒彌德,〈五卷軸〉,《神學論集》77 (1988),321-328。

Childs, B. S.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s Scripture. London: SCM, 1979.

Christensen, D. L. "The Center of the First Testament within the Canonical Process." Biblical Theology Bulletin 23 (1993): 48-53.

─── . "Num 21: 14-15 and the Book of the Wars of Yahweh."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36 (1974): 359-60.

Lohfink, N. The Christian Meaning of the Old Testament. Milwaukee: Bruce, 1968.

Nelson, R. D. "Josiah in the Book of Joshua."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00 (1981): 531-540.

Newing, E. G. "A Rhetorical and The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Hexateuch." South East Asia Journal of Theology 22 (1981): 1-15.

房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