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681 彌撒
681 彌撒
mísā
MASS, HOLY
參閱: 584584 聖體聖事 692692 禮儀 411411 教會 602602 奧體 17017 入門聖事
(一)概念說明:「彌撒」(Holy Mass)一詞來自拉丁文missa,原文解作遣散。這詞在四世紀到八世紀的歷史過程中,漸漸成為「主的祭餐」的專用詞,亦即「主基督建立的體血之祭」。可見彌撒和聖體聖事是不可分開的,因為訂立盟約的祭獻以及分食這盟約的祭品來結盟,這二者與得到這盟約的實效是連成一氣的。因此,本文討論彌撒,首先從聖體聖事講起。
(二)彌撒及聖體聖事的基本信仰:
耶穌在最後晚餐中,藉著擘餅和分酒,把祂受難和復活的紀念留給祂的門徒,並吩咐說:「你們要這樣做,來紀念我」。教會自古便這樣相信:「直到主的再來,你們每次吃這餅,喝這杯,就是宣告主的死亡」(格前十一26)。同時,「誰吃人子的肉,喝祂的血必得永生」(若六54)。
基本上,耶穌所用的方式是盟約的「祭餐」,就是讓人參與這「祭獻」和分享這「祭品」而有份於該「盟約」,並得到它的實效。耶穌的最後晚餐,按對觀福音就是逾越節的「祭餐」,但按《若望福音》,耶穌自己則是《新約》的逾越節祭品(若十九36~37)。換句話說,耶穌就是用祭餐的方式把祂在十字架上所建立的新而永久的盟約,傳遞給歷代分吃這祭品的人,使他們參與這盟約,得到這盟約的實效,而這祭品就是祂在十字架上甘為人所犧牲的「體」和「血」。
(三)彌撒儀式在歷史中的演進:教會不斷深入了解彌撒和聖體聖事的意義,在不同的時代和環境中,以不同的方式和名稱來演繹和舉行:
第一世紀:初期教會舉行這祭餐是具體地在進餐當中。1)在餐前拿起餅來祝謝、擘餅、分領聖體;2)然後進餐;3)參後拿起杯來祝謝,分領聖血。這時期,多以「擘餅」(宗廿7)、「主的晚餐」(格前十一20)來稱呼這祭餐,其後也演變稱為「感謝」或稱「祭獻」。
第二至第四世紀:後來,教會團體人數增多,具體進餐不易,於是放棄了具體進餐的部份,把餐前和餐後有關「聖體」「聖血」的部份合併一起,成為儀式性、象徵性的進餐。後來更把源自會堂的聖道禮儀(宣讀聖經、講道、祈禱)置於這象徵性的進餐之前。
第四世紀到第八世紀:第四世紀基督信仰得到自由,且成為國教,於是宮廷公職人員的排場禮節也進入教會的生活當中。同時在教宗達瑪蘇一世(Damasus I, 366-384)時,羅馬教會也改用當時群眾日用的拉丁語來舉行主的祭餐。
第八世紀到第十六世紀:
1)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 800-814)為了易於管制及教化其國民,遂把羅馬的宗教和儀式強加推行於其版圖內。事實上他的日耳曼國民並非拉丁民族,日常用語也不是拉丁文,於是除了受過教育的教士或貴族外,一般信友都不明白所舉行的「彌撒」。終於,儀式越趨複雜,朝著牆壁上的十字架、背著信眾舉行的拉丁彌撒使信友越不明白,更無法參與,只好被動地「望」著聖堂遠處,「聽」彌撒,私下唸些熱心經文,來增加信仰熱誠以獲得神益。
2)所用的麵餅自十二世紀起也漸漸改用特製的、不像日用食糧的圓形小無酵麵餅片。同時,良莠不齊的聖職人員,對彌撒和其他聖事有近乎買賣和迷信的附會解釋與不良行為,最後在宗教改革時(參 273273 宗教改革)受到新教徒的攻擊。
特利騰大公會議(1545-1563)時代的彌撒:十六世紀新教徒攻擊教會的各種不善之處,教會為維護正統的信仰,遂研究各種教義,特別申明耶穌基督真實臨在於聖體聖事內(DS 1636,1651),及彌撒是耶穌基督於十字架上的祭獻之「再現」(representation) (DS 1739-1742,1751,1753)。教宗碧岳五世(Pius V, 1566-1572)於1570年出版了《羅馬彌撒經書》,規定西方教會全面遵行且維持以拉丁文舉行。
第十九世紀到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
1)十九世紀時拉丁彌撒在歐洲內外,在牧民上均遇到不少阻力,於是出現了禮儀運動(參 694694 禮儀歷史與運動),為梵二大公會議奠下禮儀更新的基礎。
2) 1963年,梵二頒佈了《禮儀》憲章,在47到57節明令要把彌撒儀式簡化,除去歷代所作無用的增添;另一方面,要把失用的儀式按教父們時代的傳統和今日的需要來恢復,務使彌撒儀式充份地表達出「新約祭餐」的內容,更要讓信友明白彌撒的讀經和禱文,有意識和主動地參與,以得到益處。於是,自1965年開始,教會漸次開放地方語彌撒,並在1970年頒佈和實行新的《梵二羅馬彌撒經書》。
(四)梵二後彌撒及聖體禮儀的新精神:
名稱:今日教會雖然仍舊採用延用千餘年的拉丁文「彌撒」一詞,卻重申「彌撒」作為「新約祭餐」的概念。此外,liturgia eucharistica一詞中文亦有「感恩禮」、「感恩祭」、「彌撒聖祭」(最普遍傳統名稱)和「感恩祭宴」幾種翻譯。按彌撒的神學意義來說,其中以最後一個翻譯較為傳神。
彌撒儀式的更新:梵二後的彌撒禮儀包括:
1)在開始儀式(進堂詠、懺悔禮、垂憐頌、光榮頌和集禱經)的引導下,進入聖道禮儀。
2)聖道禮儀:包括讀《新舊約》經書和福音,以及講道,且恢復了信友禱詞。
3)然後便是「感恩禮」(感恩祭宴)即「新約祭宴」:這部份基本上是按照基督最後晚餐所做的來舉行的。
4)最後是禮成遣散。
今日彌撒程序的首要精神是簡單易明、莊嚴隆重、重點清楚,使今日的信友能易於參與和虔誠分享這盟約。
聖道禮儀:
1)梵二彌撒中的聖經選讀,其精神是盡量把整本《聖經》最重要和珍貴的部份提供給信友聆聽。基本上分為兩組獨立的系統,一組是首要的,包括主日及節日的選經系統;另一種是平日的聖經選讀系統,有補充主日和節日的聖經選讀的意味。
2)主日及節日的彌撒:均選讀三篇聖經。通常讀經一選讀《舊約》,讀經二選讀宗徒經書,讀經三選讀福音。(讀經一後選讀或答唱聖詠)此聖經選讀以甲、乙、丙三禮儀年為一個循環。
3)平日彌撒:只有兩篇讀經,讀經一以兩年為一個循環,選讀舊約和宗徒經書(接著答唱詠);即單數年和雙數年選經。讀經二選自四部福音,內容每年相同。
4)梵二更把講道包括為彌撒程序的一部份,並要求在主日及法定慶節應有講道(參 330330 宣道),其他日子也推崇講道;且申明應依所慶祝的奧蹟和信友的需要,闡揚所讀的聖言和教會的祈禱。為此,也恢復了年久失用的「信友禱詞」,其精神在於信友履行自己的司祭職務,在聆聽天主的聖言後,經過默想和祈禱,然後為教會、國家、各種有需要的人和全人類的得救祈求。
5)在牧民上講道是具體地把天主聖言擘開,讓信友吸收而得到陶冶。講道有訓導作用,故應常由聖職人員擔任,但教友也可以為真道作證。在小組彌撒中,講道部份也可由各組員自發地彼此分享對聖言的默想。
感恩祭宴:事實上,聖言指向聖事。聖道禮儀和感恩祭宴彼此相連,構成一個敬禮行為。「感恩祭宴」包括三個行動:
1)「拿起」─ 呈奉禮品:把感恩祭宴用的物品,尤其是餅酒,送到祭台;信友不單經由司祭之手,而且與司祭一起奉獻無玷的祭品,學習自我奉獻的精神。
2)「感謝」─ 感恩經:新的感恩經可分為:a)稱頌上主(頌謝詞)。b)紀念和奉獻(記述最後晚餐和紀念基督的逾越奧蹟)。c)求恩(求充滿聖神並為生者死者得救而求)。d)讚頌(歸光榮於父)。
新的感恩經非常簡潔,重點、次序清楚,況且用本地話、面向信眾高聲祈禱,參禮者易於明白而能夠以心神參與,並以「聖、聖、聖」的歡呼詞、「信德的奧蹟」的歡呼,和「阿們」等不斷回應主祭的祈禱;的確,這是整台彌撒對上主敬禮和祈禱的最隆重方式。
3)「擘餅和交給門徒」─ 「領主」(領聖體聖血):基督親臨餅酒作為十字架上新約的祭品,是要門徒拿去吃和喝,好能參與這盟約,故此,「領主」(領聖體聖血)是理所當然的(當然,人應省察自己,然後才可以吃這餅喝這杯。格前十一28)。
按照《梵二彌撒經書》56節,信友最好能領受同一台彌撒中所祝聖的聖體和聖血。透過吃這餅,他們參與基督的逾越犧牲;透過喝這杯,他們參與基督以自己的逾越犧牲所傾流的血所訂立的新而永久的盟約。
梵二後彌撒儀式的教會精神:
1)舉行彌撒,是耶穌基督和天主子民各按其位的行動。事實上,彌撒是基督所召集的新約祭宴,它本身就標誌著作為天主子民的團體,因基督之名而相聚和分享此祭餐。故此可以說:彌撒既體現了教會作為天主子民(基督肢體)的奧蹟,同時,也是基督和祂的肢體(教會)天主子民的共同行動。
2)另一方面,在彌撒中所體現的教會是具體的,就是此時此地舉行彌撒的團體。教會─ 天主子民、基督奧體的團體精神:這就是梵二彌撒禮儀所要重申的。
梵二彌撒中的各項職務:
1)聖職人員的職務:彌撒中,由司祭代表基督主禮,舉行「紀念吾主」的感恩聖祭。聖職人員的職務就是主持聚會,領導祈禱,宣報救恩喜訊;他聯同信友,經由基督,在聖神內將新約之祭呈獻給天主聖父,並將生命之糧分給弟兄們,與他們共享。梵二《禮儀》憲章57節復興了年久失用的共祭方式,當教區主教由其司鐸團環繞,執事所協助,為天主子民主持共祭時,更能體現教會各肢體的共融合一。
2)信友的職務:每位基督徒都分享了基督的普遍司祭職,所以在舉行彌撒時,信友要與主祭一起奉獻無玷的祭品。各人應按照自己的身分,專心聆聽聖言,得到陶冶,以生活實踐主的盟約。在彌撒儀式中,也需要一些信友擔任儀式上的職務,去為團體服務;有輔祭員、聖言宣讀員、領經員、歌詠團、領唱員;也可以有接待員。
3) 1973年聖禮部頒佈《無限慈愛》訓令,讓各地方教會按需要設立「送聖體特派員」職務。使男女信友協助聖職人員在彌撒中或彌撒外給信友分送聖體。
(五)結語:
彌撒要信友自覺是天主的子民、基督的肢體、教會的成員,也使信徒更團結合一,實踐作為救世祭品的使命。讓所有牧者和信友謹記,如果沒有生活的實踐,他們參與彌撒,就是「吃喝自己的罪案」(格前十一29)!
彌撒和聖體聖事是分不開的,所以在彌撒中領聖體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因特殊情況需要在彌撒外領聖體(例如病人及臨終者)也是彌撒的延伸,而不是私人的熱心敬禮。
教會為了保留聖體送給有需要者(如病人),所以後來發展了在聖體前祈禱、朝拜聖體及聖體降福的好習慣。
參考書目:
《天主教教理》,〈感恩祭(聖體聖事)〉,1996,1322-1419號。
聖禮部,王化宇譯,《彌撒總論》,台中:光啟出版社,1971。
溫保祿,《主愛之宴:感恩聖事神學》,台北:光啟出版社,1996。
趙一舟,《我們的彌撒》,台北:見証月刊,1980。
羅國輝,《現代彌撒和聖體禮儀的新精神》,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1993。
Roguet, A. M.,侯景文編譯,羅國輝修訂,《今日彌撒》,再版,香港:生命意義出版社,1991。
Durrwell, F. X. L'Eucharistie: Sacrament Pascal. Paris: Cerf, 1980.
Jungmann, J. A. The Mass of the Roman Rite (Missarum Sollemnia). New York: Benziger Brothers, 1959.
Marty, M. E. The Lord's Supper.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0.
Power, D. N. The Sacrifice We Offer: The Tridentine Dogma and its Reinterpretation. Edinburgh: T. and T. Clark, 1987.
羅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