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673 諾斯底主義
673 諾斯底主義
nuòsīdǐ zhǔyì
GNOSTICISM
參閱: 211211 希臘主義 5005 二元論 300300 柏拉圖主義 610610 新柏拉圖主義
(一)概念說明:
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一詞的用法很廣,也很不一致。不過它最普遍的用法是指被早期教會所排斥的一種以知識(希臘文gnosis)為得救途徑的思想;雖然它有時也可以較廣義地指整個古代的諾斯底現象。從結構上說,大部分諾斯底主義的系統,都屬於敘利亞及埃及的類型。
從宗八4~25所提及的那一位西滿術士,大抵可以找到一個先基督徒的諾斯底系統的例子(公元一世紀上半期)。他的徒弟(撒瑪黎亞的孟蘭達Menander, 約100)深深地影響了安提約基的撒都爾尼(Satornil, 約100),以及在亞歷山大講學的巴西里德斯(Basilides, 約二世紀);從此衍生出一種「基督徒化」的諾斯底思想。然而諾斯底主義最穩固的立足點卻在埃及;最有名的諾斯底主義者就是華倫底奴斯(Valentinus, 二世紀)。他在140年左右抵達羅馬;旋即遭受絕罰,雖然如此,他卻在羅馬建立自己的學院。馬西翁(Marcion, 約85-160)也遭受到同樣的命運:139年到達羅馬,140年受絕罰,但他比華倫底奴斯更勝一籌;他的教會,不但有聖統的制度,還有它自己的新約綱目:只含路加及保祿的十封書信,而且都是經過修訂的版本。
(二)諾斯底主義的派別眾多,思想也很不一致。然而大部分的諾斯底主義者都堅持下面幾點教理:
徹底的二元論: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對立。
物質世界由七層具有巨大威力的惡神所操縱,它們控制天體運行,也間接地掌握了人類的命運。
先存的原初人(primal man),下降世界與黑暗作戰,最後解散了黑暗的勢力,再回返天鄉。
救贖在於知識(gnosis)。救主(有時是原初人)把人來源的真知(人的真我屬於神的一部分)通傳給人類,使人得以回歸屬神的真我而獲救。
藉著這真知,也藉著苦行般的生活與下界隔離,諾斯底信徒致力走向上界。但是有部份信奉大母神(great mother goddess)的諾斯底系統,認為宗教性的行淫,也是救贖的一種門徑。
(三)諾斯底主義與教會:
與諾斯底主義的爭論,是促進教會內教義發展的一大因素。因為在許多很根本的問題上,如創造者與救贖者之間關係的問題,及宇宙論與救恩神學(參 457457 救恩神學)的關係等等,教會都面臨很大的挑戰。由於諾斯底救贖來自知識的學說,亞歷山大學派(參 224224 亞歷山大學派)不得不對信仰與知識的關係作神學上的反省。而有關天主聖三的教義的系統化發展,則是由於諾斯底對「世代」(aeon)的態度,及其分開最高神與半神(demiurge)的立場所促成。
由於反對諾斯底的幻象論(參 86086 幻象論),教會堅持聖子降生的信仰,強調耶穌人性的完整,以及十字架的救贖力量。
再由於相反諾斯底主義精神化的教會觀,及其訴諸秘密傳統的作法,教會的組織和宗徒傳統得以穩定不移,而在諾斯底的挑戰下,教會也決定了新約的綱目。
教會堅持肉身的復活,也是對諾斯底二元論的回應;而對抗諾斯底的倫理立場,教會也慢慢發展出恩寵的理論。
當然,教會內部教義的發展不能完全歸諸外在的因素,然而早期的教會的確在護教的氣氛下成長,最早的幾屆大公會議的爭論成份就是最好的說明。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