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665 歷史
665 歷史
lìshǐ
HISTORY
參閱: 456456 救恩史 412412 教會史 269269 宗教史
520520 進化 522522 進步 539539 發展 591591 罪 500500 惡 164164 自由
(一)概念說明:
歷史history是人類的過去。這種說法似乎過於簡單;因為在人所思、所講、所做的一切事情中,只有少許痕跡,而且是以紀錄的方式留傳下來;然而這便是史學家們研讀並從中撰寫歷史的根據。這樣看來,歷史僅能說是歷史學家藉反省和研究古人所遺下的紀錄,而發現或詮釋的過去事蹟。
重建歷史之真象是史學家的理想;但是完全實現它卻是不可能的,理由如下:1)現存的紀錄,尤其古代的,並不足夠。2)現代的紀錄卻又太多,以致史學家僅能抽樣研究。3)紀錄由人所製定,即使它們可能準確,卻總不夠完全。4)歷史學家也是時代的產物,有他自己文化的限制。5)一位歷史學家不能把自己完全投射到古人的世界,古人的思想行為往往是超乎他所能理解的。
歷史究竟是什麼呢?歷史若作過去之事解,意即在時間的流動中發生在人身上的一切;歷史若作對過去之研究解,意即嘗試發現並理解那曾一度發生的事情。然而,人所能知道的往往比真實發生過的少,而且,人也不僅希冀知道赤裸的紀錄而已,歷史學家更希望令過往變得對自己、對他的讀者有意義;他們希望從中找尋到屬於他自己的時代、文化背景的答案。
如此看來,今日人類對於過去所想像的範圍又似乎比過去所發生的真實事件還廣。
(二)歷史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般看法:史學家大概有四種不同的說法:1)找尋天主的旨意,如聖奧斯定(Augustine, 354-430)。2)滿足好奇心,提供悅樂,如赫魯多圖(Herodotus, 約484-425)。3)透悟生命的意義和方向。4)從前人的經驗中獲益。
西塞洛(M.T. Cicero, 106-43)把上述3)、4)兩點綜合起來,這樣說:「不知道在他出生以前所曾發生過故事的人,永遠是個小孩子」。如果人想知道他們怎會變成現在這樣的人,他們必須透悟歷史;如果人想理解並計劃將來,以往的經驗是他很重要的參考資料。
歷史研究還有其他目的:中國古代學者以為歷史是倫理的課本;它是統治者、政治人員、將軍們學習的地方。然而研究歷史也可以有一些較為卑劣的目標,比如:它可以滿足個人或階級的私利,如馬克思(K. Marx, 1818-1883)所主張;它可以灌輸狹窄的國家主義,如特賴奇克(H. von Treitschke, 1834-1896)所說;它可以攻擊某種宗教信仰,如伏爾泰(F.M.A. Voltaire, 1694-1778)。人可以從歷史中捕捉到任何他想找到的例子;然而人卻不能單從歷史去証實他的想法。前人的經驗可以被誤用;今人的視野也可以被擴展。這些都限制人對歷史的態度。也許,歷史知識最大的價值在於它啟示人類的潛能和人類的限制。
(三)歷史研究的簡史:
古代:
1)歷史研究的起源也許和人類一樣古老。然而有關它的確切源頭,卻僅能憑臆度而已。直到公元前約四千年,才有正式文字的紀錄。現存最早的紀錄是一塊約成於公元前三千五百年的象形文字石板。最早的用手寫的記錄和編年史並沒有註釋或批判的痕跡。根據顯示,在很早時候,近東學者已意識到沒有兩事件是相同的。
2)公元前五世紀希臘史學家涂西弟德斯(Thucydides, 約460-400)已經作過批判性的歷史研究,企圖找尋出伯羅奔尼撒戰役(Peloponnesian War, 431-404)的真正原因。波力比烏斯(Polybius, 約205-123)也對事物的原因甚感興趣,他詳細地討論羅馬的制度和戰爭。
3)羅馬史學家中,著名的李維烏斯(T. Livius, 約公元前59-公元17),和泰西塔斯(P.C. Tacitus, 55-117)都希望從歷史研究中擷取倫理教訓,好能顯示出政治上的成敗之道。
古人對時間流逝的觀念與現代人的想法各有不同。雖然嘗試以從前來預言將來,過往為他們卻沒有很大的意義。史學家注意的是他們自己的時代,而不是遠遠的從前。
中世紀在西方,有超過一千年的時間,歷史是操在教會人士的手裡:
1)有教會史之父之稱的凱撒勒亞的安瑟伯(Eusebius of Caesarea, 約263-339)就是中世紀史學家的典範;他們和他一樣企圖藉歷史看清天主的旨意。這時候的著名史學家有都爾人額我略(Gregory of Tours, 約538-594)及伯達(Bede the Venerable, 674-735)等。
2)從十二世紀開始,才有平信徒參與回憶錄和評論的寫作。然而即使到了十三世紀,歷史的研究、寫作、和閱讀基本上還是缺乏詮釋和批判的工夫。
文藝復興(參 84084 文藝復興):
1)從十五世紀開始,歷史研究變得愈來愈富批判性,也愈來愈系統化的學問。對古代文獻的追尋代替了對傳說的依賴,一手資料代替了前人的轉述。從十五世紀開始,城市、國家、甚至擁有自己企業的私人,都製作並保存自己的紀錄。1543年,第一所現代的檔案保存處(archives)在西班牙的Simancas成立。在那時候,梵蒂岡圖書館及法國國家圖書館亦相繼出現。
2)十七和十八世紀歷史研究致力於古代和中古時期的歷史資源的蒐集和評定工作。其實,十六世紀中葉,法國政治學家波旦(J. Bodin, 1530-1596)已整理出一套歷史審斷的原則。在歷史範圍外,加利略(G. Galilei, 1564-1642)、斯比諾撒(B. Spinoza, 1632-1677)等人已把批判的方法應用到科學和哲學知識的追尋上。
啟蒙運動(參 474474 啟蒙運動):
1)十八世紀一向被視為反歷史的時代。著名的思想家們對發現宇宙中自然律的興趣似乎大於對人類經驗的研究。十八世紀可以稱為理性主義(參 398398 理性主義)的時代。連歷史研究都甚富理性的色彩。而這也種下十九世紀「科學歷史」的根源。
2)十八世紀末,德國一群語言學家發展出講習會(seminar)的學習方式;在一位導師的指導下,學生們透過共同研究及不斷的接受評估的方式進行學習。郎克(L. von Ranke,1795-1886)把類似的方式應用到歷史研究上。歷史不僅在於重整以往,郎克希望從獨特而個別事件中可找出普遍的歷史,即是:為所有人都有意義的歷史。歷史也應該如同科學一樣,分析勝於敘述,精確勝於戲劇性。「科學的」歷史成了十九世紀末葉大部份歷史學家的理想。而科學意即系統化、經驗化、詳細、客觀的描述;或者,為少數人來說,那是指藉歸納的推理而整理出普遍性的原則。歷史學家有一種共同點,他們喜愛過去,並且相信只要他們能謹慎地,頭腦清晰而且有系統地細察所有的記據和證據,他們就可以找到真理。
1880年前後出現的「新歷史」潮流:除了重視科學方法,徹底研究、堅持客觀性之外,最值得注意的是它集中於限定的題材和時段的研究,以及出版分析性的專論。歷史研究變得更嚴謹;抄襲是不可饒恕的罪過;註腳、參考書目是學問的標誌;找尋其他作家虛構的文件和作品的疵漏成了達致學術名譽之途。雜誌的出版如雨後春筍;歷史學者也組織聯合學會,鼓勵有系統的研究和出版。歷史成了大學府的一個「科目」。圖書館、檔案室隨著史料的增長而大幅增加。
二十世紀:二十世紀的兩場大戰(1914-1918, 1939-1945)粉碎了許多人對歷史熱情的狂想。然而歷史的研究似乎來得更踏實。沒有一位歷史學家再以為他可以窮盡事件的真相和意義。歷史的範圍似乎變得更無邊無際;大部分史學家都否認絕對的客觀性。歷史學者應認清自己的偏見,致力達到公平的理解;他必須向所有屬於人類在地球上的事實開放。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