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589 路德會,信義會
589 路德會,信義會
lùdéhuì
CHURCH, LUTHERAN
參閱: 411411 教會 412412 教會史 436436 基督宗教 446446 基督教神學
632632 稱義 267267 宗教分裂 273273 宗教改革 425425 教會論 23023 大公運動
(一)概念說明:路德會(信義會或信義宗) Lutheran Church是宗教改革教會(基督教)中之一,可以追綜到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和他所倡導的宗教改革。直到十七世紀上半期,馬丁路德的追隨者都喜歡稱呼他們的教會為「純正的福音教會」(Pure Evangelical Church),或「我們的改革教會」(Our Reformed Church),或「福音派教會」(Evangelical Church)。
(二)簡史:
(1) 路德會的歷史始自馬丁路德的基礎經驗,就是他對人之稱義「唯靠恩寵」(參 446446 基督教神學)與「唯靠信仰」(參 445445 基督教)的經驗。本來他並沒有打算要建立一個獨立於天主教以外的教會。他並不喜歡看見他的名字竟然用來指稱這個在天主教會以內的更新;畢竟,他在這個教會內長大,並加入聖奧斯定會的司鐸行列。
(2) 除了1520年的基本聲明之外,1529年路德還完成了為平信徒的《小要理》(Small Catechism)這是平信徒的教義手冊,以及為牧者的《大要理》(Large Catechism)。梅朗東(Ph. Melanchton, 1497-1560)則為這新的教會運動整理出它的主要信條,這就是《奧斯堡信條(Augsburg Confession),且在1530年的奧斯堡協會上呈獻給君王。如同教父神學給古代信仰一個基本的思考方向,《奧斯堡信條》也給這個新運動一種相當固定的信仰特色。聖經是真理的標準。在《施馬加登信條》(Schmalkaldic Articles, 1536)中,馬丁路德宣佈他認為羅馬教宗為來自人的規定。在他死前(1546),路德會不僅遍佈德國各地,更進入了北歐及東歐。《協和信經》(Confession of Concord) (1580)以一種代表性的、共同接納的文字表達了路德會的共同信仰。這些路德會的教義是以一種士林學派(參 20020 士林學派)的模式書寫成的;這讓它們看起來非常學術性。後來十七世紀的虔信派強烈地反對這學術性的「正統派」。
(3) 雖然歐洲國家仍是路德會成員的最主要來源,它卻已散佈全球各地,到1960年代的末期,美國已差不多有一千萬路德會信徒。
(三)組織:
(1) 大部份的路德會團體都參與了1923年「普世信義會會議」(Lutheran World Convention),並且組成一聯合會,雖然該組織並不嚴密。該會議1923年在愛森納(Eisenach)舉行,1929年在哥本哈根,1935年在巴黎,1947年在倫達(Lund)舉行。倫達會議(1947)通過了一個憲章,把「普世信義會會議」更名為「普世信義會聯合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聯合會以下列文字說明它的教義基礎:「本聯合會承認新舊約聖經為教會教義和實踐的唯一根源及不可錯的標準,也認為那三個文獻,即《協和信經》、路德會的信條(特別是《奧斯堡信條》)及馬丁路德的《小要理》,乃是上帝言語的純正闡釋。」今日,該聯合會已有九十九個會員教會,代表著五千四百萬信徒。但還有一千五百萬路德派眾沒有加入聯合會。
(2) 信義會在台灣建立教會的時間大多在1950年代以後,並全都由大陸信義會轉入;大陸信義會本來由丹麥、德國、瑞典、挪威、芬蘭、美國等國家的路德會傳入中國。最早來台灣的應是中華福音路德會(1952 China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之後中國基督教信義會(1953 Norwegian Lutheran Churches)、基督教台灣信義會(1954 Taiwan Lutheran Church)等陸續來台,並成立中華民國信義宗合作委員會,成為台灣基督教第三大宗派。
(四)由於路德會遍佈全球各地,適應了許多不同的文化,因而路德會的管理和禮儀是相當不一致的。在教會管理和禮儀上有許多種方式。牧師通常是權威,受人敬重,但有些地區的路德派團體卻保留了「主教」的稱呼。路德會崇拜的最大特色是歌詠,這些讚美詩可以溯源到路德本人,而以格哈得(P. Gerhard, 1606-1676)為最傑出的作者。
(五)神學:
(1) 從一開始,神學就是路德會的特色之一。因而路德會團體通常都強調聖職人員學術訓練的重要性。神學院和修院的課程包括希臘文、希伯來文、拉丁文、教會歷史、聖經詮釋和信理。對人文學科的重視讓路德會在某些時候,特別是十九世紀,在國際神學界中領導群雄。就是今日,它對神學的貢獻仍然不容忽視。
(2) 這種豐富的神學的主要因素如下:
1)路德會神學的中心是稱義的理論。稱義透過聖經而得知,唯靠信仰,唯靠恩寵。
2)教會的最深奧秘是隱藏的,因為它誕生自上帝的聖言,就是耶穌基督;但教會卻不是不可見的,它是一個教會團體,有兩聖事:聖洗和最後晚餐。最後晚餐卻沒有祭獻的特性(不像天主教的彌撒)。
3)牧者的職責主要是藉言語及聖事為稱義服務。所有信徒的「普通司祭職」(參 536536 普通司祭職)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4)稱義的神學使基督徒對世界的倫理重新注意。被稱義的人與生活的上帝一起以新的方式進入世界,切願改變它更成為上帝的世界。這種倫理觀與兩種極端立場判然有別:a)第一個是聖職人員統治世界,在路德會看來,這正是羅馬天主教的做法。b)第二個是過份簡化地把福音當作某個國家的法律一樣看待。
5)自從十九世紀開始,路德會神學家在聖經學方面、信理神學方面有新的發現及提出很大的貢獻。
參考書目:
馬丁路德,華泰昌總編輯,《路德文集─ 信仰與教會》,香港:協同福利及教育協會,1992。
莫南(E. Molland),張景文、徐炳堅編譯,〈信義宗教會〉,《基督教會概覽》,香港:道聲出版社,1966,196-251。
羅倫培登,古樂人、路中石編譯,《這是我的立場:改教先導馬丁路德傳證》,香港:道聲出版社,1987。
Fagerberg, H. "Luthertum." Die Religion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Eds. Kurt Galling and others. 3rd ed. vol. 4. Tuebingen: J. C. B.Mohr, 1960. 530-540.
Mildenberger, F. Theology of the Lutheran Confessions.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6.
O'Brien, T. C. ed. "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 "Lutheranism." Corpus Dictionary of Western Churches. Washington,
Cleveland: Corpus Publications, 1970. 466-469.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