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7聖經神學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577 聖經神學
577 聖經神學

shèngjīng shénxué

THEOLOGY, BIBLICAL

參閱: 385385 神學  571571 聖經  688688 舊約神學

612612 新約神學  573573 聖經批判學  664664 編輯批判


(一)概念說明:聖經神學Biblical theology指聖經所包含的神學內容,及此內容的學術研究。先列表看今日大學課程中的神學分類,後略看聖經神學的發展路線,最後指出聖經神學的方法論。

 

問題所在解決途徑各種神學所含課目
信仰的歷史根據何在?研究啟示的淵源:聖經《聖經》神學《聖經導論》

《新舊約的詮釋》

信仰的歷史旅程?研究一切對啟示的解釋歷史神學教會史(古代及教父、中古、近代、信理史
啟示見的意和一致性?個別表達與整體信仰的整合系統神學基本神學、信理、倫理、社會訓導、教律、神哲學關聯
今日福傳並為福音作證?按作者的生活實況表達信仰實用神學宗教教育、教理、牧靈、禮儀、講道

(二)簡史:

(1) 「聖經神學」一詞始於1629年,而十八世紀末葉才因虔誠主義者熱心默想聖經而使聖經神學與系統神學分開;啟蒙運動則進一步以聖經神學來批判系統神學:理性是真理的法官,歷史而非神學教人認識聖經,這樣才能使文化界人士接受聖經。真正建立一個與系統神學有別的聖經神學的學者是卡柏肋(J.Ph. Gablen, 1753-1826)。他在1787年的一次演講中說出他的論題:「聖經神學是歷史性的,它把聖經作者們關於天主的事所思所言傳遞下來;信理神學則是教導性的,每位神學家按照自己的能力及種種文化背景反思天主的事」。他認為必須把人的因素(信理神學)與天主的因素(聖經神學)分開,以避免理性主義者的攻擊。

(2) 包厄耳(G.L. Bauer 1755-1806)是第一位用歷史批判方法講聖經神學的人,他要證明宗教進化的學說:由舊約到新約,在新約中宗教達到理性的頂峰。他把聖經作者按照共同的主題(基督論,天主論,人學)先後排列,歷史與文學的建構不必與神學的解釋對稱(像卡柏肋所要的那樣),這樣能有好幾種神學出現,彼此不必相關。結果是舊約神學與新約神學分家,打破聖經正典的統一,直至今日如此。以上二位學者影響日後的聖經神學至鉅。

(3) 第三位重要學者是杜賓根學派創立人包爾(F.C. Baur, 1792-1860),他給新約神學引進了一個解釋與結構的統一原則:首先有歷史批判的準備,即研讀新約文學及初期教會歷史。文學由保祿書信開始,限於四封,即迦、羅、格前後;福音方面,第四部顯然與前三部不同。至於初期基督信仰歷史是按照黑格爾邏輯以辯證方式演進的:猶太基督徒的伯鐸趨勢,希臘基督徒的保祿趨勢,及若望所代表的原始公教的綜合。包爾還認為,由對觀福音得知的耶穌的純倫理性宗教還不算是新約神學,而只是一個前奏。真正的神學是由宗徒們的信仰開始的。在此統一的建構之外,所作的解釋也是統一的,這解釋也由黑格爾(G.W.F. Hegel, 1770-1831)哲學吸收靈感,就是把歷史積極的看做人類精神的發展,一個朝著意識化、自由及內在化的發展。這種種在以後布特曼(R.K. Bultmann, 1884-1976)的神學裡都會出現。

(4) 十九世紀後半葉是浪漫主義、自由主義及宗教歷史研究的鼎盛時期,自由主義及宗教史研究影響了聖經神學,一直到二十世紀。宗教史學派的建立者是特勒爾起(E.Troeltsch, 1865-1923)和哥庭根社團,他們的基本方法論原則有三,即批判性的懷疑,歷史事件的類比和關聯。伍瑞德(W. Wrede, 1857-1906)將之用於新約神學,而主張用純歷史方法,擺脫默感、正典等神學預設。聖經不是一部思想史,而是精神和宗教經驗的歷史,是一部宗教史。從此不再講神學,而講宗教。只有施拉特(A. Schlatter, 1852-1938)出來批評純歷史方法是「無神的」。

(5)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後,巴特(K. Barth, 1886-1968)的辯證神學給聖經神學帶來轉機 , 它不像前期的自由神學高抬理性,漠視信仰和神學,而採用新方法:首先假定信仰,再把天主的話和宣講(kerygma)放在中心。宣講指天主傳給人的訊息,不優先指謂當信的真理,或須用歷史批判方法去研究的宗教史。這一方法的目標是把聖經中天主的話予以現實化。受此影響出現於二十世紀中葉的兩大名著有拉德(G. von Rad, 1901-1971)的舊約神學和布特曼的新約神學。

(三)方法論:

聖經神學與系統神學的區別全在於方法;聖經神學是以歷史批判的方法來接近聖經。但從1897年伍瑞德的做法以後,歷史批判的方法完全取代了神學方法,使神學已無立足之地。因此為建構聖經神學,必須在方法上取得平衡,就是說歷史批判法及神學方法都須採用,此外還得注意一個解釋的原則與結構的關係:

(1) 歷史批判:今天已無人否認這一方法的重要性。神學是對聖經信仰的批判性的體認,而聖經一方面是天主的作品,另一方面又是經人手寫成的文學和歷史著作。因此道成人身的定律要求讀者用歷史批判的方法研讀人的寫作,藉以懂悟天主的話。歷史批判法包括甚廣,主要的有文本批判,文學批判,史實批判,今日學界更在歷史過程的縱觀(diachronic approach)上加上一特定時代的橫觀(synchronic view),就是用結構分析來了解目前存在的聖經文本。

(2) 神學方法:神學在尋找對信仰的了悟時包含一連串的預設:天主在歷史中的啟示,其巔峰是道成人身的基督;聖經默感,包括聖經正典(參 572572 聖經正典)的形成;聖經文學與救恩史的關係,這救恩史是在聖經中加以敘述,得到解釋;在解釋中有教會的信仰生活的傳統與訓導權的解釋循環:

1)這些神學方法的預設不解決聖經神學問題,無寧是把這一問題提出,其癥結有三。首先是歷史的一統和神學的一統問題。聖經正典不是歷史批判研究出來的一批書的界定,而是信仰的一個與件。自從應用歷史批判方法以來,聖經神學的一統成了問題,因為此一方法把舊約和新約看成兩個分立的歷史實體,要藉著晚期的猶太著作和所謂的偽經才得互相連貫。由歷史的一統到神學的一統,問題變得更加尖銳。無論是舊約或是新約的聖經神學,其成就都在於藉進化論或歷史和神學的進展來說明對聖經信仰的批判性了解。這當然不夠。於是那些學者要找一個統一的中心,為舊約找出盟約的概念,為新約是耶穌本身或藉信成義等。其實為基督徒來說,連舊約的聖經神學也不能不以新約為批判的中心,而新約神學的中心當然是耶穌基督自己。

2)第二個問題是歷史和超越歷史的真理之間的關係,歷史果然是理性批判的對象,但超越歷史的真理只能是信仰的對象,雖然這超越的真理並不是一個抽象的事實,而是一個經驗的、生活的真理:在基督內的存在和新生命。

3)最後為給聖經作神學的解釋,必須注意聖經與信仰生活傳統的解釋循環:一方面是傳統敘述及傳遞聖經的歷史,先知們的話,智者們的言詞和祈禱,耶穌的話及身為聖言的耶穌,另一方面,傳統本身也一再予以解釋,而形成一個歷史和解釋的過程。在聖經成為正典後,這一過程便以聖經為可靠的路標,這一解釋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聖經正典與其中每一卷書之間又有一個今日頗受重視的解釋循環:解釋聖經每部書的最廣泛的脈絡就是全部正典聖經。

(3) 解釋的原則與結構:

1)建立聖經神學的基本困難在於適當配合重建歷史與解釋歷史之間的關係。歷史的重建主要是靠歷史批判方法,而歷史的解釋除了歷史批判外,還得顧到神學方法。專注歷史的聖經神學由歷史重建中得到一個結構,但這結構只是一個基因,尚未現出其特質,要突現這結構及其各部份的特質還得靠解釋。可見在建構聖經神學中解釋十分重要,也就是須有一個統一的解釋原則,它使結構活起來。由此可以判斷,一個人是否真對聖經信仰有批判性的體認,或只停留在歷史的層次上,而未達到信仰的層次。

2)神學的解釋原則並不阻礙人批判性的檢查是否同時顧到信仰和歷史,聖經解釋的傳統,正典及整個的了解。在信仰的一統及正典內的多樣歷史間常有張力,就像在聖經神學與系統神學中有張力一樣。但在任何情況下探究冥冥中的一統為神學的了解是不可或缺的,因為那個一統最後是來自天主,祂是這個歷史的創建者,也是這個歷史敘述的著作者。越是能批判性地證明並指出,在許多繁複的事件中、在彼此相距甚遠的概念中、在許多時間與類型上都不相同的書卷中確有一個延續性及暗中的線索把它們連結在一起,越能對聖經有正確的神學了解和解釋,也越能走向一個真實的和正確的聖經神學。至於如何能做到這一點,當然要靠詮釋學者和神學家的才智,他們的本份就是為今天的教會解釋聖經。


參考書目:

劉小楓,〈特洛爾奇的「現代」理解及其神學意識〉,《道風、漢語神學學刊》復刊號,一(1994,夏),167-215。

Bossman, D. M. "Canon and Culture: A Call for Biblical Theology in Context." Biblical Theology Bulletin 23(1993): 4-13.

Harrington, W. J. The Path of Biblical Theology. Dublin: Gill and Macmillan, 1979.

Morgan, R. "Biblical Theology." A Dictionary of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Eds. R. J. Coggins and J. L. Houlden. London: SCM, 1990. 86-89.

Murphy, R. E. "Wisdom Literature and Biblical Theology." Biblical Theology Bulletin 24 (1994): 4-7.

Segalla, G. "Teologia Biblica: I. Storia; II. Metodo." Nuovo Dizionario di Teologia Biblica. Edizioni Paoline, 1988. 1535-1539.

Sloyan, G. "Biblical Theology." Komonchak. 118-129.

Smart, J. C.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Biblical Theology. Philadelphia: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79.

Terrien, S. The Elusive Presence: Toward a New Biblical Theology. San Francisco: Harper and Row, 1978.

房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