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教理講授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409 教理講授
409 教理講授

jiàolǐ jiǎngshòu

CATECHESIS

參閱: 198198 見證 287287 初傳  288288 初傳神學

410410 教理講授學 408408 教理書  647647 慕道期  646646 慕道者


(一)概念說明:

(1) 教理講授catechesis是早期基督徒用語,來自希臘文,本來意思是回聲、回響,轉用為以問答方式、口頭教導及傳授所領受的訊息。此字最初出現在新約諸書時,有時是表達聽到法律教訓(宗廿一21,24;羅二17~21),有時則指真道、訓誨人的話(迦六6;格前十四19),或是指學習主的道理(宗十八25)、主生命中的事蹟(路一4)。

(2) 直到二、三世紀,這字才成為專門用語,專指教導慕道者(望教友)加入基督徒團體,準備領受入門聖事,及領受入門聖事後繼續接受深度信仰奧蹟的培育。現今「教理講授」廣義解為信徒間的信仰對話、分享,藉口頭講解、聖事、祈禱、生活分享和見証,滋養信仰生命,使信仰不斷成長,更進一步皈依。

(3) 1977年第四屆世界主教會議對教理講授的定義為:「以活而有效的方法,使天主聖言不斷傳播的行動,使人深切認識我主耶穌基督本身,以及祂的救恩訊息。藉有規律的和逐步的信仰培養,引人在信仰上繼續不斷地成熟」(《天主子民》文告1號)。信仰是天主的恩賜,天主以各種方式喚醒人皈依,教理講授不只是激起宗教經驗,亦給人陳述基督的喜訊,引領人逐漸領會天主的救援計劃,進而與天主共融,承行天主旨意。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指出教理講授與教會整個生活密切相連,是教會的神聖責任及基本權利。

(二)簡史:

(1) 宗徒時代教理講授過程中有四個重要因素:1)宣報基督喜訊,稱為初傳(kerygma)。2)訓誨、講解耶穌的言、行、天國及教會,教導基督徒倫理生活(didache)。3)基督徒團體生活(koinonia)的見証(martyria)及禮儀生活。4)為主,及為團體中弱小的兄弟服務,學習上主僕人的生活態度(diakonia)。

(2) 在第二至五世紀,教理講授成為專為成人入門的準備,在整個慕道過程,按慕道者皈依階段給予適合的教理,並在團體禮儀崇拜中培養慕道者的信仰生活,當時著名的教父,如戴爾都良(Tertullian)、西彼連(Cyprian),耶路撒冷人濟立祿(Cyril of Jerusalem),盎伯羅修(Ambrosius),戴奧多爾(Theodore of Mopsuestia),奧斯定(Augustine),金口若望(John Chrysostom)的講道,闡釋了救恩計劃及聖言的意義,對教理講授貢獻鉅大。當時,基督徒團體擔當了培育信仰之責。慕道者皈依的過程除了天主恩寵外,是靠團體的生活、祈禱及見証的協助答覆天主的召叫,這種慕道模式隨著嬰兒洗禮盛行而逐漸消失。

(3) 第六世紀教會禮儀已從成人入門聖事轉為嬰兒洗禮,教理講授也由原來以聖經救恩史架構及基督徒團體的禮儀生活為經緯的培育方式,轉變為以基督徒環境(堂區及家庭)為脈絡的兒童信仰培育。一般信徒的信仰靠主日道理、聖週得到滋養,父母及代父母負責對兒童作教理講授。教理講授的重點是教導倫理、要求背誦天主經、十誡、信經以及簡易的信理條文,當時民間虔誠的聖人敬禮、遊行、朝聖、宗教戲劇、崇尚聖物……等風氣盛行,成為最具影響力的信仰表達方式。

(4) 十五世紀末葉,教理講授由口頭教導、注重生活經驗的信仰培育轉變為教理問答書本的時代。此時,西方已發明印刷術,口傳吟誦式的對答信理條文、祈禱經文都印成手冊,教理講授定型為針對兒童所用的陳述信理、記憶格式,猶如上課。由於誓反教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於1529年出版德文教理問答,所向披靡,天主教護教人士繼起編寫天主教的教理問答,尤以聖加尼修(P. Canisius, 1521-1597)及聖貝拉明(R. Bellarmine, 1542-1621)先後於1555年及1597年為成人、兒童寫的教理問答,成為後代各版教理問答書本的範本。特利騰大公會議(1545-1563)委任聖包洛梅(C. Borromeo, 1538-1584)為司鐸編寫的《羅馬要理問答》(1566年),影響至今。

(5) 本世紀初,陸續有數波教理講授的革新運動,許多是針對方法而改進的,以激發兒童的興趣及學習效果。值得一提的是1930到1940年雲格孟(J.A. Jungmann,1889-1975)神父開始的初傳神學(kerygmatic theology)運動,此運動帶動了教理講授內容上的革新,不再遵循中世紀哲學性的辯護、零星記憶邏輯性的信理,而注重初期教會宣報基督救恩喜訊,有系統地忠實傳達啟示,並整合禮儀、聖經、信理及生活見証,強調逾越奧蹟(參 603603 逾越奧蹟)中的信仰生活。此股革新潮流影響到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及梵二以後的教理講授趨勢。

(6) 1960到1968年間侯樹信神父(J. Hofinger, 1905-1984)先後發起數次全球性教理講授研究週,與會教理講授專家都注意到需要了解領受教理講授者的背景,妥善準備他們,使他們正確了解、接受福音,因此提出福音準備期(pre-evangelization);大家意識到教理講授在亞洲、非洲、中南美洲都需要適應當地文化或以福音轉變不良的文化、環境;專家們也肯定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的研究成果,上述發現有助於了解、培育領受教理講授者。

(三)回顧過去及面對現時代教會的使命:

(1) 近二十年來,三個教理講授權威性文件,《教理教授指南》(1972)、《天主子民文告》(1977)、《論現時代的教理講授勸諭》(1978),都指出教理講授應以天主救援為中心,以聖經為基礎,完整而有系統地深入天主藉耶穌基督的死亡、復活所啟示的愛,召喚個人內心徹底悔改,追隨主、信從福音;同時,指明聖事及禮儀生活應融於教理講授過程中,教理講授藉講解使人明白所慶祝的意義,藉教會團體的禮儀慶祝使人經歷復活主的恩寵轉變人心,並賦予人大能,為主作証,使聽道者對自己、對別人和教會團體都有所承擔及奉獻。

上述文件都指出追隨主不只是個人得到解救,基督徒必須尋求、創造更合作、更友愛的社會,為正義和平的新世界而奮鬥。這些文件也注意到本土化的重要。

(2) 《天主教教理》意圖具體地提供主教及從事教理講授的專家,一部綜合天主教信理和倫理訓導的摘要,以便從事本土化教理編輯之參考。此書為上述三文獻所擬的架構賦予一些血肉。

(四)現代的教理講授需要注意平衡,避免兩極化地走向純超世或純現世,純理性抽象或只流於生活經驗及主觀,純個人性信仰或社會行動。在教理講授過程中,不論使用什麼思想論點、技術或各種途徑培育信仰,都應達到教理講授的目標:忠於天主並忠於人。


參考書目:

王愈榮,〈禮儀與教理講授〉,《神學論集》68/69 (1986),306-307。

─── 譯,《世界主教會議致天主子民文告》,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80。

馬千里譯,《教理教授指南》,台中:光啟,1972。

劉鴻蔭譯,《論現時代的教理講授勸諭》,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80。

《神學論集》100 (1994),台北:光啟出版社。

Calle, J.,姜郁青譯,〈柒拾年代的教義〉,《見証月刊》1 (1970,1),25-30;(1970,2),35-43;(1970,3),53-66;(1971,4),51-61;(1971,5),37-43;(1971,6),41-43。

Erdozain, L.,鄭文卿譯,〈教義教學法的演進〉,《神學論集》23 (1974),157-182。

Lebeau, P. ,劉鴻蔭譯,〈教理講授的新方向〉,《鐸聲》16 (1978,5),1-7。

─── . and J. Charytamski,劉鴻蔭譯,〈教會講授教理的使命〉,《鐸聲》16 (1978,11),1-10。

Moran, G.,高旭東、王秀谷譯,《啟示與教理教學》,台北:華明,1973。

Audinet, J. "Catechesis." Encyclopedia of Theology. Ed. K. Rahner. New York: Seabury, 1975. 173-178.

Calle, J. "Catechesis for the Eighties." East Asian Pastoral Review 17 (1980): 187-193, 304-320.

Dooley, C. "Catechesis, Catechetics." Komonchak, 161-166.

Floristan, C. "Catechesis." Teologia Practica. Sala-manca: Ediciones Sigueme, 1991. 424-444.

Groome, Th. Christian Religious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Harper and Row, 1980. 26-27.

Hofinger, J. "Looking Backward and Forward: Journey of Catechesis." The Living Light 20 (1984): 348-357.

Rummery, R. M. Catechesis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in a Pluralist Society. Sydney: Dwyer, 1975. 1-118, 196-204.

"The Synod on Catechesis." Lumen Vitae 33 (1978): 19-53. Warren, M. "Catechesis: An Enriching Category for Religious Education." Religious Education 76 (1981): 115-127.

Westerhoff, J. "A Catechetical Way of Doing Theology." Religious Education and Theology. Ed. H. Thompson. Birmingham: Religious Education Press, 1982. 218-242.

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