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316 信仰分析
316 信仰分析
xìnyǎng fēnxī
FAITH, ANALYSIS OF
參閱:315315 信仰 322322 信仰與理性 392392 神學認識論 321321 信仰準備條件
概念說明:信仰分析analysis of faith,拉丁文是analysis fidei,乃基督徒神學的一個特殊問題。大體上可由三方面來表達「信仰分析」的特點:
(一)信仰分析的來源:
(1) 基督宗教肯定信仰分析的來源是一種張力:一方面是由天主在啟示中的召喚,另一方面是由人理性自由負責的答覆,二者交互影響而來。
(2) 但是三位一體的天主是絕對的愛的奧蹟。當祂向人啟示自己時,就產生了一個神學性的問題:如何能了解無限的天主和有限的人之間所產生的互動關係?
(3) 倘若人們的神學思想範圍太狹窄,例如:將本性與超性(參 492492 超性)視為完全對立的二極,則無法使信仰分析的二個來源互相整合。
(二)信仰分析的多種表達方式:
(1) 如何解釋以下看似矛盾的問題:信仰一方面是人自由而理性的答覆,另一方面又指出人內心最深的動機,這動機即是天主的啟示。因此,天主的啟示及天主的權威如何成為人理性中無需外在證明的內在動機?
(2) 信者如何接觸到自我啟示的天主?可以有二種解釋:1)如果信者與自我啟示的天主直接地來往,並且無條件地服從祂,那麼這種信仰又豈是理性而負責的行動?因為梵一大公會議(1869-1870)曾說:信仰應是理性的行動(DS 3015-3020)。2)如果信仰完全來自理性,那麼信仰又好似邏輯性的推論。為此梵一又非常肯定信仰行動的自由及恩寵性,也以此來反駁理性主義(DS 3008,3032)。
(三)解決的方法,可有二種:
(1) 將信仰(包括啟示自己的天主權威)和人的自由理性視為對立,如聖多瑪斯(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蘇亞雷(F. Suez, 1548-1619)、斯特勞伯(A. Straub, 1852-1931)、比洛(L.Billot, 1846-1931)等人。在這種說明中可分成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二者。理智是外在動機,如天主的可信性、信仰對人生建設性的意義……等;恩寵則是內在動機(如天主內在的光照、信仰的光、天主在心中的吸引……等。因此克羅衣特根(J. Kleutgen, 1811-1883)曾說:信仰分析被稱為神學家的十字架或苦刑。因為神學家們實在難以解釋上述二種對立因素之間的關係。
(2) 近日神學則由信仰的出發點著手。即是將信仰和理性當作天主與信者之間動態性交往的兩面。信仰分析就在於努力整合這兩者─ 整體性的人和自我啟示的天主交往中(DV5),那無限美善的天主將整個的人(包括外在及內在)完全吸引過來,如巴爾大撒(H. Urs von Balthasar, 1905-1988)所主張。
結論:如此,神學家對第一部份「信仰分析的來源」中第一和第三項予以較整體的解釋,至於第二項有關無限和有限之間的關係及張力則永遠無法直接答覆。但,生活在無限和有限之間的關係及張力中,就是信仰生活美好的一面。
參考書目:
Aubert, R. Le problème de l'acte de foi. 2nd ed. Louvain, 1950.
Malmberg F. "Analysis fidei." LThK, vol. 1. 488-493.
Balthasar, H. Urs von. Glaubhaft ist nur die Liebe. Einsiedeln: Johannes Verlag, 1975.
谷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