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309 俗化思想
309 俗化思想
súhuà sīxiǎng
SECULARITY
參閱: 307307 俗化 526526 創造 308308 俗化主義
417417 教會社會思想 305305 科學與宗教 322322 信仰與理性 421421 教會與文化
(一)概念說明:俗化思想secularity是俗化過程中所發展出來的成熟態度,即在個人與社會生活中,基於各領域(範圍)相輔相成的輔助原則(參 628628 輔助原則),承認各領域可有適度的獨立性(autonomy),如經濟、政治、社會、家庭各有其領域,有自己的原理與方法;科學與哲學也各有其研究思考的內在邏輯,人有宗教的自由等。這種獨立性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並且與其他領域都保持適度的關係。例如,一個基督徒政治家若有成熟的俗化思想,自然會顧及兩方面:一方面他把握政治的內在原則與多元因素,另一方面他按自己的信仰,努力建立合乎人性尊嚴的社會制度。教會團體的領袖無權直接干涉其政策,但該以福音精神不斷地支持此政治家的工作,使其日益基督化。換言之,以積極的「俗化」態度將基督「宗教」的訊息帶進「世界」裡,可稱為基督徒的「俗化思想」。這與無神論的意識型態─ 俗化主義─ 截然不同,因俗化主義完全排斥其領域與宗教的關係,又將其領域內的獨立性絕對化。可是「俗化思想」則承認創造者天主把適當的自由、內在意義和價值,賜給受造界的每個領域,不需要宗教團體來領導它。
(二)其實,西方的俗化思想源自基督宗教啟示的核心:
(1) 在舊約中已清楚指出俗化的態度─ 即天主創造的概念(參 526526 創造):因天主創造這個世界具有內在的意義和價值,此世界一步步地走向俗化。雖然以色列民清楚劃分宗教與世界、神聖與世俗等領域,卻相信造物主是全世界唯一的神,只有祂能帶給世界真正的救恩。
(2) 這種俗化傾向在新約中表露無遺。本來在舊約的看法中,世上的一切禮儀,如:安息日、聖殿祭獻及聖物等,似乎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耶穌卻把它們視為暫時的或次要的,強調那些禮儀因素僅是工具,是為人而設的(谷二23~28)。如果人把禮儀絕對化,禮儀反而成為得救的絆腳石。聖保祿說,節期或安息日只是未來事物的陰影(哥二16~23),其他「神聖」禮俗如潔與不潔的規定、割損禮等亦然。一言以蔽之,除了基督之外,新約不承認有任何事物或結構是絕對神聖的。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同時是聖又非聖的,這全繫於它是在基督內或在罪惡的權勢下而定。保祿深信「沒有一事物本身是不潔的」,這信念足以形成基督宗教「俗化思想」的公理:「無論……是世界或是生命或是死亡或是現在或是將來,一切都是你們的;你們是基督的,而基督是天主的」(格前三22~23)。
(3) 基督教中,強調俗化消極成分的神學家,如哈特曼(N. Hartmann, 1882-1950)也承認「俗化」扮演了積極的角色─ 即有助於教會進一步地瞭解自己的任務。高克斯(H.G.Cox)則認為俗化思想的形成是人類成長歷史過程的記號。現代神學家(特別是基督教)多多少少受到潘霍華(D. Bonhoeffer, 1906-1945)的俗化概念的影響。
(4) 天主教會在像龔格(Y. Congar, 1904-1995)和拉內(K. Rahner, 1904-1984)等天主教神學家的反省及援助下,在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中肯定了俗化思想的積極意義。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