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
292 附屬說
fùshǔ shuō
SUBORDINATIONISM
參閱: 45045 天主聖三 155155 同性同體 449449 基督論
127127 尼西亞第一屆大公會議 223223 亞略主義 689689 薩培里派
(一)概念說明:附屬說subordinationism來自拉丁文,包含三部份:sub附,ordinatio排列,及-ism主義。附屬說是第四世紀時起為確保天主性的統一而提出的一種有關天主聖三的解釋,此異說的基本特徵是認為只有天主聖父有完整的天主性,聖子本質上多附屬於聖父,而聖神則附屬於聖子。
(二)附屬說以下列幾種型態出現:
(1) 第一種附屬說指任何基督論立場聲稱聖子附屬於聖父,而潛在地危及聖子的天主性而言;亞略主義就是此型態的典型代表。最近對亞略(Arius, 約250-336)本人學說的重新評估顯示,亞略主義確實倡言天主是非受造非受生的,只有聖父有此特性;聖子受生於聖父,因此其「天主性」不可能與聖父相同(homo-ousios),而推論出聖子未具有完整的天主性。聖子(聖言)只是完美的受造物,是天主與世界的中介。尼西亞大公會議(325)棄絕此異說,並肯定聖子與聖父「同性同體」(homoousios) (DS125-126)。
(2) 第二種附屬說比較不那麼極端,它可說是尼西亞大公會議前之基督論特徵,例如奧力振(Origen, 約185-254)基於存有物等級的觀念,主張天父是絕對者,聖言(Logos,道)是絕對者與受造物間的中介;聖言在存有物角度上連接了高等與低等存有物,可用受造物和「天主第二」來形容。這種思想影響東方教會頗深。有如凱撒勒雅的安瑟伯(Eusebius of Caesarea, 約265-339)雖不是亞略主義者,但其思想卻傾向附屬說;他像許多當代人一樣很懷疑「同性同體」的說法,因他覺得此說法有薩培里派(Sabellianism)傾向,又深恐此說法會破壞聖言的中介角色。
(3) 第三種附屬說主張聖神是受造物,否定聖神有完整的天主性,只承認聖子與聖神「同性同體」。此類型在尼西亞之後才出現,通常稱為馬賽道尼派(Macedonianism),因誤傳為第四世紀馬賽道尼(Macedonius, +364)所創而得名,或稱聖神受造派(pneumatomachianism即聖神,被造,主義)。卡帕多恩的教父(Basil, 約329-379; Gregory of Nazianzus, 約329-390和Gregory of Nyssa, 約335-394)猛烈抨擊此異說;381年第一屆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參 214214 君士坦丁堡第一屆大公會議)棄絕此說,並間接肯定聖神與聖父聖子是「同性同體」的。
(三)其實,在尼西亞前,除了奧力振的附屬說流傳之外,三位一體論一般而言都帶有些附屬說的味道。換句話說,他們雖聲稱基督具有天主性,卻假定天主是指聖父。在依雷內(Irenaeus, 約140-202)和戴爾都良(Q.S.F. Tertullian, 約160-230)思想中,聖言和聖神一面雖永恆地是天主,另一面呈現在創造、啟示和救贖上時卻附屬於天主(=聖父),且充作聖父的代理者;這種附屬說根源於護教者的聖言神學。若以尼西亞正統的標準來衡量,連新約聖經本身也有附屬說的說法(若六57;四34;八49;十四28;斐二5~11;格前十五28;希五7~8)。其實,在天主聖三論中,不管從聖父談起或漸次提及聖父都帶有一點附屬說的色彩;通常是因關注聖三的統一所致,只要肯定聖子、聖神與聖父「同性同體」而棄絕附屬說,並指出聖子、聖神的天主性都與聖父同等及同一個,不將聖子、聖神視為較小或次等的天主或代理者,就可達致「一個」天主而「三位一體」的完整天主概念。這種天主聖三論就可算是正統的了。一個正統的「附屬說」能在教義中保存下來,是因它能把握住:在聖三內,聖父是聖子和聖神的泉源、起源或原因。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