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死人復活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153 死人復活
153 死人復活

sǐreé fùhuó

RESURRECTION OF THE DEAD

參閱: 90090 末世論  447447 基督復活  157157 肉身復活  142142 有始無終之境


 (一)概念說明:死人復活resurrection of the dead指出整體性的人進入復活的耶穌基督─ 亦即天主聖三內那決定性的光榮境界,但這光榮境界卻還不是末世性的天堂(新天新地)。聖經以「血肉的復活」表示一樣的意思(希伯來文的basar、希臘文的sarx、拉丁文的caro,這些名詞都指血肉,即那有限、軟弱及受束縛的情況)。人就在這種情況中經由死亡而進入復活的光輝中。各宗教信仰都肯定死人復活的主張,但彼此之間卻仍有其矛盾之處。例如,有的宗教指出死亡是精神和肉身的分開, 但卻又為亡者準備許多物質上的物品,好似支助亡者所需的生活一般;有些宗教對懲罰惡人也有物化式的描述,這些惡人需要做補贖,受淨煉;也有些宗教把死人復活當作最渴望的境界,如西天。但近日許多社會研究調查中指出,在傳統的基督信仰的國家中,信徒們對死人復活的信仰已日漸薄弱。

(二)聖經無論舊約或新約都很肯定死人復活的信仰:

(1) 舊約:

1)舊約中不斷宣揚雅威是生活的天主的訊息,祂是一切生命的來源及憑藉;是亞巴郎、依撒格、雅各伯的天主;是活人的天主;在祂面前人都是富有生命者(出三6;路廿37~38)。舊約在閃族整體性人觀的思想中,為此以民並不會想到人死後,沒有肉身的靈魂如何存在的問題,反而會期待著在此世能獲享天主許諾給人那流奶流蜜之地的幸福生活。在這種期待中,以民隱約肯定著:雅威─ 生活的天主將征服死亡,為此,以色列要生存(參 97097 古聖所)。基於以上的因素,可見死人復活就是將住在古聖所的古聖解放出來,帶領他們進入與天主親密來往的幸福境界中,這也是人本來的生命(亦即他復活了)。

2)綜合而論,舊約的重點在於整個人身處此世的幸福,但在肯定了生活的天主及陰府的道理中,也隱含了死人復活的訊息。以色列直到舊約晚期才清楚論及死人復活之事,達十二2~3把死亡當作睡覺;加下七9,14也把死人復活視為遵守法律和殉道之後的回報。

(2) 新約:

1)新約對死人復活發揮了相當豐富的看法:對觀福音只有一處提到死人復活(瑪廿二23~33)。由於撒杜塞人反對死人復活之說,而耶穌卻認為死人復活並非增加亡者生前的生命,而是將此生活予以提昇到一個新境界之中,如同天使一般地存在,那時不再婚不再嫁,整個人類都將復活。在論及審判之說時,耶穌假定整個人類的復活(瑪十一22;十二36~41),更重要的是耶穌對於公審判的論述(瑪廿五31~46)。

2)保祿對死人復活及死人復活後的身體狀況多加發揮,他也強調死人復活和耶穌基督的關係。更清楚地說:耶穌的復活和死人的復活二者不能分開(格前十五13~14,22~23;得前四14;羅八11,29)。保祿也用不同的圖像及對立的字眼來描述生前的身體和復活後的身體有所不同(格前十五36~49)。

3)初期教會自始就宣揚死人復活的喜訊(宗四2;十七18,32;廿四15;廿六8),《希伯來人書》的作者也將死人復活當作基督信仰的要素之一。若望的著作中,一方面強調人藉著信仰而在不幸的死亡中與耶穌基督相遇(若五25);另一方面,若望也有在末日普遍復活的思想(若五28~29;默廿13~15)。但在若六39,44中,不但強調死人復活,甚至將死人復活與聖體相連,領聖體成為死人復活的保証(若六54)。

(三)歷史:

(1) 教會自始就以死人復活的主張是基督徒團體中最大的希望。當教會與希臘文化接觸時(參 211211 希臘主義),神學界很努力地接受希臘人精神靈魂等概念,不過仍拒絕那些相反肉身獲得救恩意義的主義,例如幻象論(參 86086 幻象論)、諾斯底主義(參 673673 諾斯底主義)、摩尼派(參 656656 摩尼教)等。神學可由人學和基督學這兩個向度來保護死人復活之說。依雷內(Irenaeus, 約140-202)很強調人整體性的救恩事件,特別是耶穌基督的降生奧蹟(參 558558 聖言),祂認為:如果血肉之身不能得救,那麼聖言就不可能降生為人。戴爾都良(Q.S.F Tertullian, 約160-230)把血肉視為得救的樞紐(caro, cardo salutis)。

(2) 在基督宗教傳統

中,有關肉身復活的神學辯論內容,大體上可以區分為五個因素:

1)諾斯底主義強調人可藉智慧的領悟、頓悟的方式,而獲得此時完全的精神化的救恩。基督宗教神學家們為了表示與諾斯底主義的主張不同,因而把救恩的重點放在未來(在肉身復活時)。

2)由於諾斯底和白拉奇等主義強調自力式的得救,基督宗教的神學家們即指出,要得救在於天主的恩寵,為此而認為圓滿的救恩要在末日才得以實現。但這種說法卻使人容易忽略了救恩的歷史過程。

3)因著希臘思想,諾斯底主義很強調精神靈魂,並且以精神靈魂是唯一可存在的因素。所以,基督徒們就特別強調血肉(basar,sarx,caro),並且使血肉成為人學中重要的一環。這種刻意的區分使人很容易地將血肉和靈魂視為對立的狀態。

4)按前所述,可以看出教會中出現了基督化的二元論:首先是精神靈魂受光榮,然後才有肉身的復活。

5)這些神學思想的辯論極易產生個人死亡與人類復活之間有「中間狀況」的思想,因此自教會初期直到中古時期,神學家們都在辯論著生前的肉身與復活後的肉身二者間的關係是否有質方面的一致。由信經中似乎可看出一些主張質方面的一致性的痕跡(DS72, 76,540, 684, 801);但今日神學家們卻日漸主張那靠著意識存在的自我,有著形方面的一致性。

(四)教會訓導權:

(1) 教會訓導權在信經中不斷宣揚死人的復活,君士坦丁堡第一次大公會議(381)定斷出的信經,成為教會禮儀中常用來表達的信仰條文(DS 150)。《宗徒信經》(DS 10)用了血肉復活的文句。這二份信經至今仍是最代表基督信仰的表白。換言之,基督宗教確實肯定了整體性的人在歷史的過程中,走向與天主聖三合一的境界。死人復活帶給基督徒們無比的希望,因為基督徒們入世,就在表示著那死人復活的境界已在創造中,人就是創造這未來境界的合作者。

(2) 天主教羅馬教廷教義部在1979年5月17日發佈的《關於末世論的某些問題》(AAS 31,August, 1979)中,很明顯的要保護「末日復活」的說法,但並未將「經過死亡而復活」的說法完全摒除,只是指出應區分已經和尚未的向度。為此教會也說明:教會依據聖經尋求主耶穌基督的光榮再度來臨(DV 1, 4),相信它與經過死亡而復活的人的狀況不同,不過卻與它有關。綜而言之,「末日復活」和「經過死亡而復活」的說法都沒有錯,只是表達的重點不同、來源及角度也不一。前者的表達較靜態,具有時空框架;後者卻較動態,也較合乎聖經的整體觀,更強調個人和整體人類在歷史過程及多元化的關係界中的互動情況。今日神學應努力整合這兩種相互辨証、補充的主張。

(五)今日神學對死人復活的主張有二種說法:

(1) 在末日復活:此看法是基督徒傳統的看法,也是《天主教教理》(1996)的主張。它的優點是:合乎一般人的二分法思想(把靈魂和肉身分二部份),也指出個人死亡和整體人類在末日完成之間的距離。

(2) 經過死亡而復活:此主張指出整個人經過死亡而正式復活,但另一方面,他的復活尚未圓滿,是因為整個救恩歷史過程尚未達到圓滿,換句話說,是因為天國尚未圓滿實現。整個人經過死亡復活,這種論點很為現今神學家們所主張,如格雷雪克(G. Greshake)、樓芬克(G. Lohfink)、包羅斯(L. Boros)、拉內(K. Rahner)、沙毛斯(M. Schmaus)、溫爾德(B. Welte)、畢物寧(W. Breuning)、貝內(W. Beinert)等。《合一教理》(The Common Catechism,香港,1981)中也指出人是整體性的達到救恩,而非分成先精神而後肉身得到圓滿的救恩。


參考書目:

張春申,〈我期待死人的復活〉,《神學論集》15 (1973),37-53。

───,〈再論「我期待死人的復活」〉,《神學論集》43 (1980),83-90。

黃鳳梧編著,〈肉身的復活〉,《人類的未來:基督信仰中的末世論》,台中:光啟出版社,1977,72-82。

Ryan, P. M. 著,阮沉山譯,《由死復生》,台中:光啟出版社,1973。

Finkenzeller, J. "Auferstehung der Toten." Beinert. 25-28.

Greshake, G. Auferstehung der Toten: Ein Beitrag zur gegenwaertigen theologischen Diskussion ueber die Zukunft der

Geschichte. Essen, 1969.

─── , and J. Kremer Resurrectio Mortuorum: Zum theologischen Verstaendnis der leiblichen Auferstehung.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1986.

───, and G. Lohfink Naherwartung -Auferstehung- Unsterblichkeit. 5th ed. Quaestiones Disputatae, ol. 71. Freiburg: Herder1986.

Le Bachelet, X. "Benoit XII." DThC, vol. 2. 657-696.

Michel, G. "Résurrection des morts." DThC, vol. 13,2. 2501-2571.

谷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