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569 聖神論
h1{margin-right:0cm;margin-top:1.5gd;margin-left:0cm;page-break-after:avoid;layout-grid-mode:char;font-size:14.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h3{margin-top:1.0gd;margin-right:1.0gd;margin-bottom:0cm;margin-left:1.0gd;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line-height:125%;page-break-after:avoid;layout-grid-mode:char;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569 聖神論
shèngshén lùn
PNEUMATOLOGY
參閱: 566566 聖神 30030 天主 45045 天主聖三 449449 基督論 377377 神恩
(一)概念說明:
(1) 聖神論pneumatology一詞可分為二部份:pneuma,是希臘文「精神」的意思;logos,希臘文「言語、道理」之意,因而就字面來說,pneumatology就是有關聖神的論點和道理。
(2) 聖神論是信理神學中的一項課程,探討天主聖三中聖神的特殊行動。雖然它專論聖神,但事實上卻和天主聖三論以及基督論的內容密不可分,可以說這三項課程是由三個不同的角度來探討那唯一而絕對的天主、上帝的愛之奧秘。由於聖神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在人的內心深處推動天主與人之間的愛的交往,所以較難用系統神學的概念直接來分析說明聖神;為此在神學歷史上,聖神論也是逐漸才發展出來的學問。
(3) 以往神學中以pneumatology為專門討論天使及魔鬼的學問,或是指以豐富的哲學方式來討論靈魂的精神性的功能,以及一切受造的精神體的學問。十九世紀後這種較為哲學性的pneumatology觀漸漸式微,代之而起的則是愈來愈指向「聖神論」的思想。
(二)聖經:聖經中無論舊約或新約都沒有獨立的聖神論,但後世卻由其中逐漸發掘出聖神論的根源:
(1) 在保祿書信中可以看出保祿經驗到他所建立的教會─ 特別是格林多教會團體中充滿不同的神恩力量,這力量與天主有別但又由祂而來;與復活的基督相同,卻又不是基督本身。由此保祿體會出聖神是信徒團體中的充滿神性的力量之領域。信仰團體就在這種充滿聖神之愛的領域中逐漸成長。
(2) 聖史路加很強調聖神在耶穌宣講福音中的角色,也把聖神視為推動初期教會成長的力量。聖神在教會中繼續發展耶穌所開始的救贖工程。
(3) 若望則特別由真理及護慰的角度來探討聖神(若十四~十六)。
(三)聖神論的簡史:
(1) 教父時代,按照當時的傳說,教會面臨由君士坦丁堡主教馬賽道尼(Macedonius, +364)主張的馬賽道尼主義(Macedonianism,又稱聖神受造主義)的挑戰。這種主義將聖神當作精神體的最高受造物,或是當作神與受造界之間的媒介;總之,就是將聖神視為受造物。
這種主義基本上有三項錯誤:1)它對天主奧秘的解釋受猶太教及希臘思想中的一神一位論的影響。2)它對耶穌基督真天主真人的解釋也有錯誤,如果聖神不是天主,耶穌基督何以降生為人?如果聖神不是天主,耶穌基督如何在聖神內降生為人並且仍是天主第二位?所以,聖神若不是天主聖三內的一位,那麼天主第二位也會有問題。3)如果聖神不是由父藉子而發的愛的合一力量,那麼聖神就不再和天主父、子是一個共同生活的團體,如果聖神真是受造物,救恩就不可能藉祂而來。
教會面對這種主義,即在西敏熙地方會議(Sirmium, 351)中,雖然特別面對了薩培里主義(參 689689 薩培里派),也提到聖神的問題(DS 139-140)。之後也在亞歷山大地區會議(362)補充了325年召開的尼西亞第一屆大公會議(參 127127 尼西亞第一屆大公會議)中有關耶穌基督所定斷的信理,也棄絕了聖神為受造物的主張(PL 26,800A)。在君士坦丁堡第一屆大公會議中(381)(參 214214 君士坦丁堡第一屆大公會議)專門地探討聖神論的問題。在此會議中,它不用尼西亞大公會議所採用的「同性同體」等形上詞彙,而以聖神的作用來描述聖神所具有的天主面目,例如:聖神是主,是賦予生命者;也稱雅威,意思是主。主,原本是耶穌基督的專有名稱;雅威則是舊約中天主的代名詞。為此,可用東西方教會團體最常採用的信仰表白來表達聖神:我信聖神,主及賦與生命者,它是由父(及由子)而發的,它和聖父、聖子同受欽崇,同享光榮,它藉先知們發言(DS150)。
(2) 中古時代:
1)彼得隆巴(P. Lombard, 約1095-1160)跟隨著西方教會的傳統,特別強調天主奧秘本身,卻淡化了聖三間的分別。
2)拉特朗第四屆大公會議(1215) (參 233233 拉特朗第一屆大公會議)面對隱修院院長約亞金(Joachim of Fiore, 約+1202)的論點(他主張天主除了聖三外,還有第四個實體就是天主性)而宣佈了教會的正統信仰(DS 803-808)。由這份聲明可以看出東、西方教會對聖神論有不同的主張。東方教會論及天主聖三時,特別強調在救恩歷史中的天主聖三,將天主聖三的「一」集合在天主父。天主子與天主聖神是分享天主父的天主性,為此東方教會很強調聖三中,父是無根源的根源,子是有根源的根源,聖神則是父藉子而發的根源。祂是教會信仰團體的領導者、是光、是護慰者。西方教會論天主聖三時卻比較強調父、子、聖神間唯一的天主性。所以西方教會的聖神論的出發點不是救恩歷史,反而是天主性的內在動力。約亞金院長則運用了東方教會的思想來攻擊彼得隆巴,可是卻又太強調聖三間的區別,甚而產生三位(三個)天主的情況。他認為救恩歷史有三個階段;每階段歸納到天主聖三中的一位,以往有天主父及天主子的階段,現今則是天主聖神的階段。面對他的論點,拉特朗第四屆大公會議特別予以棄絕。
3)因著東方教會不斷發展豐富的聖神論,所以西方教會也在兩屆大公會議中面對這個問題:a)里昂第二屆大公會議(1274) (參 200200 里昂第二屆大公會議)宣佈了《聖三及公教信仰》憲章。在這個憲章中清楚地表達聖神是由父及子所共發,並且是由父與子一個始元(principle)所共發(DS 850);但東方教會對此卻產生誤會,好似聖神具有父和子二個根源,所以東西雙方對這個歧見至此尚無深入的溝通。b)佛羅倫斯大公會議(1439-1445) (參 209209 佛羅倫斯大公會議)為促成東西方教會在聖神論的觀點上能加以整合而發表了二份文件,一份是1439年公佈的《諸天同樂》詔書,其中再次說明聖神是由父及子而發,不過也接受東方教會所主張的較動態性的表達方式,即聖神是由父藉著子所發。父(arche)是無根源的根源,子(aitia)是有根源的根源。西方教會雖然接受了這種區別,但還是重申在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所宣佈的「由父及由子」的說法有其合理性。另一份文件是在1442年頒發的《為雅各皮人》詔書,面對敘利亞教會很清楚描寫了天主聖三內共同的生活,特別是聖三內的生發。雖然東方教會多採生活化的方式描寫父子互相寓居的關係(DS 1330-1331),但至此為止,東西教會在聖神論這個觀點上,已達到了共同了解的程度。
(3) 近代:
由於東方教會對聖神有很熱切的體驗,所以他們在禮儀中也對聖神不停的朝拜與讚頌;至於西方教會卻因著士林哲學的傳統影響而很少提到聖神,雖然有一些強調聖神的運動,但仍擺脫不掉形上學的氣氛。直到方濟會團體興起,西方教會內對聖神才有一些較熱切的表達。其中有一個多瑪斯穆瑟(Thomas Muentzer, 約1490-1525)所組織的團體特別強調聖神在人心內直接光照人並給人靈感,人藉此靈感而了解天主的啟示,但可惜的是在這團體中,很缺乏教會團體的向度,也沒有幫助西方教會發揮較系統的聖神論。總之,多瑪斯穆瑟團體在改革西方教會中太注意人直接面對天主,而忽略了教會團體有形的媒介。宗教改革者(參 273273 宗教改革)才特別發揮了聖神論。
(4) 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雖然仍未發揮系統的聖神論,但是其中有十六種文件(有憲章、法令、宣言)已包含了很豐富的聖神論的因素,例如:聖神是耶穌基督奧妙身體的生命及來源;聖神也藉不同的神恩來促進教會、個人及全人類的革新;聖神也引導教會內不同身份職務的人領受傳揚福音的使命及勇氣;聖神更幫助教會深入了解啟示的真理。所以梵二盡量接受東方教會的聖神論,也將這聖神運行於教會內的觀點加以發揮出來(LG 4-5)。
(四)現今神學界中有關聖神論的問題有四方面:
(1) 神學界中對聖神論有二種看法:一種認為聖神論不應是一獨立的課程,而應貫穿所有的神學課程中;另一種則認為雖然聖神論和其他神學課程有關,但也該注意其他向度,如天主聖三、解放神學、政治神學、合一神學、恩寵論、基督論……等。這二種看法相互辯論,結果是:聖神論不一定是一門獨立的課程,更好是將聖神的向度帶入神學課程中,促使西方教會發展出較神修性的神學觀,也使神學院的師生更注意聖神具體而在的事實。
(2) 如果神學界多強調聖神的奧秘,也促使神學界各層面多意識聖神的力量,那麼基督徒就會對聖神無論在教會內、外(其他宗教生活)所推動的工作更加敏感。如此一來,聖神不但是神學研究的客體,也是神學家們在思考研究上動態性的、主體內的力量,這樣才能使基督徒們更注意在其他宗教生活中的聖神力量。所以為聖神論而言,它除了幫助教會發揮更豐富的神學思想外,也促使教會在聖神的光照下,更深切地認識、辨別及接受在教會生活中的「神恩」(參 377377 神恩)動力。
(3) 如果神學界多發揮聖神論內在而豐富的涵意,教會也更接受聖神的推動,那麼教會必能落實於本地文化脈絡中。換言之,本地化的聖神論,就是在各地方教會所發生的具體事件中,尋找聖神的行動。這行動充滿著天主聖三內父、子之間合一之愛的力量。所以,西方教會應當在現有的聖神觀中多接受東方教會對聖神所具有的獨特看法,或是以中國的「氣」論,來恢復聖神在希伯來文化中原有的動態性,並且更表達出聖神在宇宙內的生命力,也可以使教會內又獲得合諧之美的柔性因素。這樣一來,不但各個地方教會有了更本土性的活潑力量,也豐富了普世教會。
(4) 現今神學應該多發揮婦女神學,使婦女原本具有的陰柔性,能促使教會對聖神有更內在的體驗,如此則可幫助教會發揮出更整體性的聖神論。
基督宗教若能兼具上述所論的各點,必能補充原有較靜態、陽剛性的聖神觀,而更符合上帝聖三的奧秘。
參考書目:
張春申,《修會的三願與團體生活》,再版,台北:光啟出版社,1991,230-240。
───,〈中國人的氣論與神學上的幾個課題〉,《神學論集》53 (1982),台中:光啟出版社,341-368 。
Blank, J. and P. Knauer. "Hl. Geist/Pneumatologie." NHthG, vol. 2. 34-52.
Congar, Y. I Believe in the Holy Spirit. The Experience of the Spirit, vol. 1. New York: Seabury, 1983.
─── . I Believe in the Holy Spirit. Lord and Giver of Life, vol. 2. New York: Seabury, 1983.
─── . I Believe in the Holy Spirit. The River of Life Flows in the East and West, vol. 3. New York: Seabury, 1983.
Evdokimov, P. L'Esprit Saint dans la tradition orthodoxe. Paris: Cerf, 1969.
Muehlen, H. "Pneumatologie." Oekumene-Lexikon. Eds. H. Krueger and others. Frankfurt, 1986. 958-960.
Neufeld, K. H. "Pneumatologie." Beinert. 416-418.
Schuetz, Chr. Einfuehrung in die Pneumatologie. Darmstadt, 1985.
Vischer, L., ed. La Théologie du Saint-Esprit dans le dialogue entre l'Orient et l'Occident, Foi et Constitution, document 103. Paris: Centurion, 1981.
谷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