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518 猶太教的思想與生活
518 猶太教的思想與生活
yóutàijiào dė sīxiǎng yǔ shēnghuó
JUDAISM
參閱: 516516 猶太宗教 105105 以色列
517517 猶太神學 571571 聖經 688688 舊約神學 177177 伊斯蘭教
(一)概念說明:
(1) 內涵:Judaism一詞意義豐富主要內容如下:「猶太宗教」、「猶太生活」、「猶太思想」、「猶太神學」及「猶太主義」。本辭典以三篇條文來描述Judaism:猶太宗教(參 516516 猶太宗教),猶太神學(參 517517 猶太神學);本文特別發揮猶太教的思想與生活方面。
(2) 名稱:Judaism一詞來自原文「猶太」(Juda),早已見於舊約與新約之中,中文譯本作「猶太教」(加下二21;八~十四38;迦一13,14);它的動詞則作「猶太化」或「入猶太籍」(艾八17;迦二14)。
用「猶太」一字來代表以色列子民是南國被充軍滅亡前後的事,那時才有「猶太人」的名稱出現(列下廿五25;厄上一2;耶卅四9)。他們的語言則被稱為「猶太話」(列下一八26;厄下十三24),而「猶太」一名則來自雅各伯與肋亞所生的第四個兒子「猶大」(創廿九35;卅五25)而來。猶大按照父親雅各伯的預言,應是以民眾支派的領導者,且要居十二支派之首,而且百姓眾多(創卅八;戶卅二12)。事後證明果然如此,「猶太人」不但是指同一血統的民族,而也在指同屬一個文化和宗教的百姓。
(3) 但此名詞都不是出自猶太人本身之口,而是外邦人自古以來就慣用這個名稱來稱呼雅各伯後世的子孫,尤其是自充軍之後,自公元前538年開始。在這一年被充軍至巴比倫的猶太百姓,獲得波斯居魯士國王的釋放,約有四萬人帶著他們被搶劫去的聖殿器皿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家園。這些回國的人被稱為「猶太人」(厄上六44;厄下十三23)。但當時還有為數不少的一批「猶太人」,甘願留在充軍之地,沒有回國(艾三6)。沒有回國的原因不外有二:其一是已在那裡安居樂業,故樂不思蜀,其二是留下來利用那裡較好的物質條件來幫助祖國的重建。
由上所述可以確定,形成這個猶太主義的特殊宗教生活和民族思想的時代,應始自巴比倫充軍,公元前586年,至公元70年為止。它是這個時代的產品,就在這個猶太人的歷史時代,「猶太教」或「猶太主義」不論按它的狹義,就宗教而言,或按它的廣義,就猶太人的生活、行動和思想而言,都有了特殊的變化。因此為了解這個問題,必須要了解這個時代的歷史背景。
(二)宗教生活:
(1) 猶太人在充軍之前,雖有先知們的勸勉和警告,卻不但固執於惡,而且對天主不忠不敬,甚且敬拜邪神。於是應驗了先知們的預言,被罰充軍遠方,這是使他們家破人亡,身敗名裂的殘酷打擊。這也使他們在痛苦的充軍之地,不得不痛定思痛、決心悔改。果然自今而後再也不敢重犯祖先們的過錯,去敬拜邪神偶像。卻也正因他們在經過天主的嚴厲懲罰充軍之後,心中對天主懷著巨大的敬畏之心。將天主視為高高在上、神聖不可侵犯、甚至不敢直呼天主的聖名雅威。如此一來好似天主距離他們更為遙遠,甚至高不可攀。天主不再與他們直接講話,如同對亞巴郎或雅各伯或梅瑟一樣,卻是藉著先知來向他們傳達自已的意旨。另一方面猶太人為了不再受外邦人的誘惑而再度步入歧途,自已築起了一道藩籬(ghetto),而將自己限制在藩籬之內,不與外人接觸往來,以保持自己純真的宗教生活。
(2) 遠在70年後,當猶太人被逐出聖地而散居各地的時候,他們這種固步自封,不與人同的奇特作風,很自然地招致了許多誤解、譏諷和輕視,也因此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教難及迫害。這種情形並沒有因時間、環境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時至今日猶太人及他們的宗教仍受著人們的誤解和輕視。
(3) 基於公元前586年巴比倫帝國拿步高國王的入侵猶太,將聖殿和耶京城市破壞無遺。沒有聖殿是猶太人最大的痛苦和遺憾,為了彌補這種心靈的空虛,他們開始在充軍之地修建會堂。雖然公元前538年他們能自由地回國修建聖殿,但會堂仍然有增無減地保留了下來。當然自他們被逐出聖地之後,所到之處都修建會堂,作為他們宗教生活的中心。以致在耶穌的時代,僅羅馬一地就有上百座的猶太會堂(就連我國也有會堂的出現,且不只一座,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河南開封的猶太會堂,惜目前已不復存在)。在會堂旁邊通常建有一座學校,供少年學子研讀聖經,一方面學習文字,一方面研究天主的法律、本國的歷史,以及民族的使命、希望和理想。
(4) 在教義方面,他們由於一次又一次地受人迫害,故此激起了對救主默西亞強烈的願望,希望祂儘快出現,好以民族英雄和大救星的形態,來重建以色列王國。這種熱切願望尤見於先知們的著作之中。由於天主已高高在上,他們在這個期間開始注意和強調天使(天神)的存在和作為。他們確信在天主的周圍有許多的天使存在,來執行天主的命令,並為天主的子民服務(達七10),他們也開始默想天主的內在生活,更強調「天主的話」、「天主的神」、以及「天主的智慧」,這似乎為後期天主三位一體的奧理作了事先的準備。
另外,他們在這個期間整理了舊約正經的書目,這個工作經過一段很長的時期才定案的;它始自厄斯德拉(公元前538),直至公元90年所召開的雅本尼雅會議才完成。
(5) 此時期也出現了一些充滿宗教熱誠的團體,除了哈息特(Hasideans,Hasidim)黨人之外,最重要的是厄色尼人(Essenes)。這些熱誠的宗教信徒過的是團體獨身生活,十分相似目前的修會團體;他們嚴守法律,過貧窮的出世生活。他們專門與那些虛偽的經師、司祭和法利塞人作對,也因此不進聖殿,不參與任何祭獻,在團體內人人平等。
(三)社會生活:他們為了保護自已的血統和宗教,絕不進外邦人的家,更不與他們通婚。也正基於這些規定,他們才能在散居世界各處歷兩千年之後,仍能團結一致地回到聖地,於1948年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即以色列共和國。
(四)猶太教與基督宗教的關係:由於近幾十年來在世間發生的一些重大事故,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9-1945)的迫害猶太人;大戰後猶太人的獨立建國,天主教召開的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以及一些學者們的反省和號召,例如法國的瑪里旦(J. Maritain, 1882-1973)、伯亞(A. Bea, 1881-1968)樞機主教以及巴特(K. Barth, 1886-1968)等人的影響力。再加上最近教宗們的推動,使基督徒們對猶太人的宗教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與他們發生了更為友好的關係,而且最近梵蒂岡與以色列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
基督徒們不再強調他們殺害主耶穌的全民大罪,而更注意到,基督徒們所信仰的主耶穌的教會與他們的猶太宗教有著密切不可忽視的關係,教會是透過耶穌基督從猶太教一脈相承地傳流下來的宗教。
參考書目:
韓承良,《新約時代歷史背景》,香港,1980。
Ben-Sasson, H. H. ed. A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Cambridge, Mass. 1976.
Fisher, E. J. and others, eds. Twenty Years of Jewish Catholic Relations.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6.
Joseph, H. and Ian J. Kagedan. "Judaism." Latourelle. 533-560.
Kueng, H. Judaism: Between Yesterday and Tomorrow. New York: Crossroad, 1992.
Schnietzer, F. M. "A History of the Jews since the First Century." Eds. A. D. Leon and others. A Dictionary of the Jewish Christian Dialogue. New York: Paulist Press.
韓承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