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陰陽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491 陰陽
491 陰陽

yīnyáng

YIN YANG

參閱: 106106 生命  68068 中國哲學

  66066 中國各種思想典範  619619 道家  671671 儒家


(一)概念說明:陰陽yin yang此對概念起源於中國的上古時代。《詩經》中的陰陽各代表山的南面和北面。《尚書》中除偽篇〈周官〉以外,陰陽兩字並未一起出現過;《論語》亦然。可是周初(公元前十二世紀末)已確實應用的八卦是以實線和斷線代表相反的一對,如男女、明暗、強弱等等。因此可以確定,至少周初已有了陰陽這對概念。

(二)簡史:

(1) 最早闡發陰陽關係的可能是陰陽家;而最先討論道和陰陽之間的和諧關係則是《道德經》,大約成書於戰國時代(480-222)晚期。《道德經》中「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二句(四十二章),後代註釋家對此二句中陰陽與氣的關係雖持不同見解,卻都同意《道德經》認為萬物由陰陽結合而成。《莊子》遂將陰陽理解為宇宙的兩種創生力量,為天地之根,萬物父母,因此亦係人的起源。

(2) 陰陽合而生萬物的想法在《孟子》中尚毫無蹤影。然而《荀子》在〈禮論〉(十九77)中卻宣稱:「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這一理論既非來自孔孟或詩書,唯一的可能來源是道家。事實上荀子曾一再批判老莊思想,足徵他知之甚詳。另一方面,戰國時期中國人的宇宙觀早已籠罩在道家的影響之下,儒家的知識份子亦大都為之傾倒。這一時代背景之下的荀子早已相信:萬物是由陰陽之道所宰制,而非由上帝。荀子把這一道家信念和儒家對政治與道德教育的關懷綜合在一起,是順著時代潮流:同一時期的其他思想也大同小異,如《呂氏春秋》與《易傳》。

(3) 陰陽合德化生萬物這一思想在《易傳》的主要部份─〈繫辭〉及其他部份中已成為主流:「一陰一陽之謂道」說明道就是陰陽之間的相互關係;「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則說明陰陽的特性及其結合。《易傳》雖係儒家學者吸收道家思想的成果,卻對萬物由陰陽結合而成的原初構想作了一些擴充及改變。首先,陰陽結合指對立因素於同一時間結合為一體;也可以指先後兩個對立階段的更替(「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繫下3)。更重要的是道家把陰陽之道視為自然規律,人扮演的幾乎祇是順應自然的被動角色。溶入儒家意境以後,天地已被賦以生生不息的心意(「天地之大德曰生」,繫下2;「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復卦第二十四之彖),而天地即至高的陽和陰。人則在天地之間居特殊地位,在宇宙中具主動地位;《禮記》〈禮運篇〉甚至稱人為「天地之德,陰陽之交」與「天地之心」。董仲舒(179-104)一方面視天地和四時一般屬於大自然的一部份。另一方面又視天為上帝;天與地同時被視為宇宙根源,接受最高崇敬與祭祀。此外,天、地、陰、陽、木、火、土、金、水、人並稱為「天之數」,與「萬物」不同:「人下長萬物,上參天地」,居於「天之數」的核心地位,所作所為影響整個宇宙。宋明理學對陰陽的看法,參考書所列陳榮捷一文言之甚詳。

(4) 然而,把「陰陽合德」視為內在於宇宙的萬物終極根源,無法解決位格際的道德抉擇問題(「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繫上4);倒不如把陰陽視為若干不同階層(物性階層、生物階層、知性階層、位格際階層)之間的被動與主動關係。以這一意義而言,萬物之間顯然有普遍的陰陽互動關係。


參考書目:

本文引用《周易》與《荀子》均以哈佛燕京學社所編的《周易引得》及《荀子引得》為依據。

陳榮捷,〈陰陽〉,韋政通主編,《中國哲學辭典大全》,台北:水牛出版社,1983,471-474。

項退結,〈陰陽合德的哲學評估〉,《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1(1990),129-40。

───,〈人者陰陽之交、天地之心:對若干涉及人性論的中國古代典籍之詮釋〉,《哲學與文化月刊》17 (1990),674-680。

───,《中國人的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109-111 。

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下編,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343-349。

項退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