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教外人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402 教外人
402 教外人

jiàowàirén

PAGAN

參閱: 436436 基督宗教  455455 救恩

456456 救恩史  511511 無名基督徒  595595 傳教神學


(一)概念說明:「教外人」(pagan)一詞的拉丁文paganus,其原意是指不文明的鄉下人。在宗教方面則指無信仰或迷信者,或不屬於公認的宗教傳統。因含有歧視之意,所以現在西方大都採用中性的字眼:「非基督徒」或無信仰者。

(二)聖經觀點:

(1) 以色列人為了保持他們以信仰為基礎的傳統,特別強調他們跟其他民族(萬民)的分別,而稱他們為拜偶像的外教人(詠一一五)。可是以色列子民和萬民都是天主救世計劃中的對象,在祂的計劃中以色列有其特殊使命:專門負責天主跟人類的關係(出十九6)。

(2) 在新約中,耶穌犧牲自己,為拯救大眾(谷十四24)。由此教會開始聚集猶太人和外教人成為一個團體,以迎接末世,這末世是為全人類所準備的天國的救恩(瑪八11~12)。所以,信徒和外教人的分別不再是國籍、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異(弗二11~22),而只是信仰方面的不同。

(三)歷史背景:教會在羅馬帝國時期特別在大都市裡發展,而鄉下則保持原始的民間宗教,因而教會對尚未信奉基督的鄉下百姓產生了歧視,認為他們是未開化的外教人。由於過去西方教會除了幾位專家之外,一直沒有真正接觸過其他大宗教,所以忽視了他們的文化和宗教。直到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才改變對外教人的消極判斷,而承認外教人也有高尚的文化,他們的宗教確實有真、有善的成分(NAE 2)。因此,現在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是在彼此尊重和交談中相互接觸。

(四)神學立場:教父跟異端者辯論時,強調「教會之外不能得救」。後來這句話就應用在所有外教人身上,認為外教人沒有領洗就不能得救(若三5),以致西方的傳教運動大部分是基於對外教人的憐憫。特利騰大公會議(1545-1563) (DS 1524)說,假如外教人不能以水領洗,可用「願洗」代替而得救,意即如果他們按照自己的良心過一個有道德的生活,就等於他們如果知道真正的教會,就一定會加入(宗十34~35)。梵二後,教會對外教人的看法是:「那些尚未接受福音的人,是由各種方式走向天主的子民」(LG 16)。

柯博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