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教父學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401 教父學
401 教父學

jiàofùxué

PATROLOGY

參閱: 400400 教父  412412 教會史


(一)概念說明:

(1) 字義:教父學patrology專門研究教父的生平、著作和思想;教父(father of the Church)是傳統上給予聖經正典之後一段時期內,基督宗教的傳教士、作家和神學家的頭銜。此乃是通行的稱呼不像聖師(doctor of the Church)含有特殊傑出教師之意。雖然有些教父,如奧斯定(Augustine, 354-430)事實上同時也是聖師,但是兩者並不是同義字。教父時期約在第一世紀末到第八世紀中葉止,西方教會是到額我略一世(Gregory I, 590-604)或依西都(Isidor of Sevilla, 約560-636),或可敬伯達(Bede the Venerable, 674-735)止;東方則到若望達瑪森(John Damascene, +749)止。但此種劃分方式頗為武斷,因為達瑪森人若望死後,教父精神在東方教會又延續了好幾世紀,甚至直到今日,此精神在東正教徒中仍歷久不衰。在西方教會則由隱修院神學家所保持,直到十三世紀士林學派興起時才沒落。然而,但西方教會仍未完全忽略教父思想,甚且偉大神學家的特徵之一即在於其熟諳教父思想。

由於教父的產生緊接在新約時代之後,而且大多享有聖人的美譽,對基督宗教的信仰有決定性的貢獻,所以他們的見解在教會內甚早就深具份量。

(2) 教父身份:教父大多是主教,少數具有教會其他聖職的身份,因此他們多少都有牧靈工作的責任,其著作經常反映這一點;可是教父中也有在俗教友,如亞歷山大人克雷孟(Clement of Alexandria, 約140-217)和戴爾都良(Q.S.F. Tertullian, 約160-230)可說是最著名的教友教父,奧力振(Origen, 約185-254)的部分作品也是當他仍是在俗教友時寫成;沙漠的教父大多是在俗教友,如四至五世紀興起的埃及沙漠隱修士,即是因彼此談論這些教父而出名。此外,有些早期基督宗教女作家也算教父。

(3) 著作形式:教父作品的體裁大約如下:講道詞、書信、各種主題的論文、傳記、自傳、聖人傳記、歷史和編年史、護教著作、聖經註解、殉道記、禮儀經文、箴言、勸世文、歌曲、詩、日誌、偽文獻、仿冒碑銘、匿名作品等。有些作品只能從殘餘的片斷或其他資料來源得知其存在,然無法窺其全貌。安瑟伯(Eusebius of Caesarea, 約265-340)的教會史臚列了不少初期教會作家及其作品(不管正統或異端),且其引用的部分保存了不少原文,因而成了教父論資料的重要來源。

(二)歷史背景:

(1) 發源地:為方便起見,通常區分為拉丁西方與希臘東方,兩地都在環地中海地區或至少包括直接受希臘、羅馬影響的世界。事實上教父的地理、語言範圍比這個廣闊,還包括那些在此地邊緣或外圍用敘利亞語、埃及科普替(Coptic)語、亞美尼亞語、阿拉伯語與其他語言說話和寫作的人。拉丁和希臘教父在歐美地區普遍受到重視,這是因歐美人大都承襲了希臘和羅馬文明。敘利亞語的教父文獻中厄弗瑞(Ephraem of Syria, 約300-373)的作品自從被譯成外文後,大家才知道其內容足可媲美希臘和拉丁教父的著作。

教父們的思想與關心的問題彼此不同,這與教父時期前後長達約700年、地域及語言不同有關。所以1957年時格蘭特(R.M. Grant, 1937- )認為羅馬的作者,因其實踐精神、責任感、與對道德關注的毅力而異於其他作者;埃及作者較理想主義,企圖作更廣泛的綜合,試著解釋這個世界,或為基督宗教的教導描繪出大概的輪廓;至於小亞細亞的作者擁有宗徒的傳承與百折不撓對抗異端的經驗;而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作者除非他們擬定禮儀或道德規條,否則通常都成為編年史家或史家。

(2) 異端與論爭:

1)初期教會不但要應付非基督宗教,還得面對勁敵如猶太主義(參 518518 猶太教的思想與生活)、諾斯底主義(參 673673 諾斯底主義)、奈斯多利派 (參 228228 奈斯多利派)和一性論(參 4004 一性論)等強烈的脅迫;甚至在正統派內部也要彼此忍受論爭之苦,例如三世紀中葉羅馬教宗斯德望一世(Stephen I, 254-257)和西彼連(Cyprian, 約200-258)之間就爆發了有關異端者重洗問題的爭論。

2)四世紀下半葉君士坦丁堡與羅馬(含亞歷山大)間產生真正宗座地位之爭,以及四世紀末對奧力振神學(參 599599 奧力振主義)可接受性的爭論。再者,還有互不相同而彼此嫉妒的神學學派,最著名的是第五世紀的亞歷山大學派(參 224224 亞歷山大學派)和安提約基學派(參 192192 安提約基學派)。亞歷山大學派基於新柏拉圖主義(參 610610 新柏拉圖主義),因而其神學傾向默觀的、思辨的、由上而下的,但過分強調基督神性的結果,產生了走極端的一性論。而安提約基學派則基於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的思想(參 221221 亞里斯多德主義),其神學傾向實証的、由下而上的,但太強調基督人性的結果,導致了奈斯多利派。

3)最後一特點是,戴爾都良和奧力振兩位傑出教父的地位不明。戴爾都良是個敏銳的思想家,又是首位使用拉丁文的神學家,但他似曾墮入蒙丹派(參 629629 蒙丹派);而奧力振提出不少大膽的觀念,結果仍被判為非正統,第六世紀其著作曾被東方教會查禁和焚毀,許多作品遭到消滅的命運。以此兩位的光芒和影響,的確使當時教會受到極大的考驗,但畢竟因其貢獻至鉅,終能享有教父身分的美譽。

(3) 共同的內容:最令人驚奇的也許是:在如此不穩定(不但各式各樣而實際上彼此衝突、又有充分根據的異端嫌疑)的情況下,教父們對有關信仰的要素竟不約而同的具有一致的意見。這些共同的內容如下:

1)相信三位一體的天主;三位都同等。

2)相信天主從虛無中創造了世界,故相信世界是好的,且完全依靠天主。

3)相信基督有完全的天主性與人性,其人性得自童貞女瑪利亞,且假定是為了有罪人類的救恩。

4)相信有制度的教會,且相信一個人以其聖統和聖事的方式藉著基督將可分享救恩,而離此教會自然得不到救恩。

5)相信有天堂、有地獄;相信身體的復活。

6)守嚴謹的道德律。

7)相信有一些苦行(主要有施捨、齋戒、祈禱)為得救恩是不可或缺的。

8)相信那些設法影響人類事務的天使(如魔鬼)住在不可見的世界裡。

9)相信聖經有兩層意義,亦即字面意義和靈修意義,後者提供人們對聖經原文有更深的瞭解。

以上九點並不是所有教父都曾同樣清晰的表達(其實,有些共同點有的教父根本沒提到),也不是早期的教父和晚期的教父都一樣明白這九點。比如三位一體(參 45045 天主聖三)思想的構成,必須絞盡腦汁,直到第四世紀才告一段落,所以不必驚訝第二世紀的教父像儒斯定(Justin the Martyr, 約+165)或三世紀的奧力振,似乎認為天主的位格並非彼此絕對同等。在這一方面,就算第四世紀時,此意見達成了廣泛的協議,但彼此仍有顯著的差異;至於相信來世的生命和不可見的世界卻從未成為爭論的問題。如此,從教義表達的程度由含糊至清晰,逐漸達成一致的過程,稱之為信理(參 310310 信理)的發展。對於那些在單一正統範圍內合法的變異,雖然強調的重點不同且未曾達成協議(也未淪為異端),在信理發展中沒有必要被剔除。也許最震憾人的例子是東方和西方對於人類狀況的兩種彼此不同的觀點:東方對於恩寵的絕對必要性較樂觀但不明確,而西方(尤指從奧斯定時代起)則較悲觀。

如果要了解大部分教父思想的關鍵,就要注意其思想是否適於整個救恩計劃。基督論(參 449449 基督論)一直是教父思想的主流(只有一些例外,如第四世紀許多聖三神學竟然出盡鋒頭),因為基督的構成對於人類如何得救及是否得救具有決定性。若太強調基督人性或天主性的任何一方面,在基督的構成上便無法平衡,這對信徒有深遠且悲劇的後果。所以教父們很注意以正確的神學詞彙來表達奧秘真理,有其深切理由的,絕非吹毛求疵。

(4) 一致的特徵:上面已提及教父們只在重要教義內容上意見才不一致,但在方法上他們卻有許多相同的特徵,而這些特徵通常是隱而不顯的:1)探尋真理的熱誠超過融會工夫,這種態度令教父們都無法容忍反對意見(如教父文獻中有許多令人尷尬的反閃族主義)。2)發表論題時廣泛使用修辭學。3)有時過分發揮某一點,導致離題。4)愛用心像(imagery),特別愛用聖經心像。5)投大眾之所好,採用通行語言。6)綜合力甚強,故以整體來處理基督宗教的奧秘多於以各自分立的組合來處理。7)尊敬古代、傳承與現存的秩序,不但尊敬神聖領域,連世俗領域也尊重。8)對實在界(參 637637 實在界)有神秘感,尤其提防調查與侵犯天主的奧秘。

(5) 歷史分期:學者把教父時期細分為:1)宗徒教父期:因為他們的時代靠近宗徒而得名,從最早的教會作家延伸到第二世紀中葉左右。2)護教期:此期的教父又被稱為護教者(apologists),從第二世紀下半葉到第三世紀末。3)教父學的黃金時代:約從第四世紀中到第五世紀中。此期有許多最偉大的教父,對層出不窮的基督宗教的問題─ 特別是聖三神學和基督論─ 提出頗具遠見的解決方式。4)教父學晚期:從第五世紀下半葉至第八世紀中葉止。

(三)教父代表人物:並不是每個教父的著作都一樣「深入淺出」,也不是哪一種分期最正確。在此本文只想將東西方教父中較具代表性的教父簡略地加以介紹:

(1) 宗徒教父期:約第一世紀的《宗徒訓誨錄》(Didache)記錄了宗徒們道理的綱要,教父們常加以解釋並介紹給教友。克雷孟一世(Clement I, 92-101)約在96年寫的《致格林多人前書》(First Letter of Clement)是有確切年代的最早的教父著作。在神學史上與之同等重要的作品是安提約基的依納爵(Ignatius of Antioch, 約+117)的七封書信(Letters of Ignatius)。此外,尚有兩個早期基督徒訓誨作品:《巴爾納伯書信》(Epistle of Barnabas)和赫馬斯(Hermas)的《牧人》(Pastor)。簡言之,此時期的作品顯示教父的神學的格調與主題仍未一致。

(2) 護教期:

1)在第二世紀護教論戰中出名的有儒斯定、依雷內(Irenaeus, 約140-202)、西波呂都斯(Hippolytus of Rome, 約+235),其中最出色的是依雷內,他可說是第一個神學家,他反對諾斯底主義,但其神學中心是基督論,他極有創見地用「總歸於基督」(參 684684 總歸於基督)的觀念發揮有關基督的一切。

2)第三世紀的護教教父更是超群出眾,東方有亞歷山大人克雷孟和奧力振,後者是東方最偉大最傑出的教父,影響甚鉅,上面已稍提及;又由於其思想有瑕疵,所以有時神學家們不敢公開引証。有些後來的崇拜者太強調他的偏激思想,以致把他的假說視作教條,而導致錯誤的思潮,影響後代極為深遠。奧力振的代表作是《原則論》(On First Principles),是極具思辨力的鉅著,此書試圖綜合整個實在界(包含天主聖三、受造的純精神體、人、物質世界等)。

至於此期西方教父則有戴爾都良和西彼連。戴爾都良首創拉丁神學術語,可說是西方神學鼻祖。其基督論強調基督的兩性以駁斥諾斯底主義,在聖三論方面首創「三位一體」說,主張「經子由父」乃聖神的標記。可惜他後來陷入了蒙丹派。而西彼連在教義上的重要性就遜色了些,他反對諾伐軒派(Novatianism)而強調教會的統一,或許他較出色的是他在道德上的領導表現。

(3) 教父學的黃金時代:

1)東方教父倍出,亞大納修(Athanasius, 295-373)除了著書立論,並在325年尼西亞第一屆大公會議(參 127127 尼西亞第一屆大公會議)時,駁斥那否認基督有天主性的亞略主義(參 223223 亞略主義),真是「正統的教父」。他的代表作《聖安當傳》(Life of St. Antony)在某些方面來說是後來隱修生活(制度)的藍圖。

2)因著同鄉之誼而被稱為「凱帕都細亞人」(Cappadocians)的巴西略(Basil of Caesarea, 約329-379)、納齊盎人額我略(Gregory of Nazianzus, 約329-390)、和尼沙人額我略(Gregory of Nyssa, 約335-394),三位都是聖三論的重要神學家,其中以巴西略最為出名,又被教會尊為聖師。

3)聖金口若望(John Chrysostom, 約344-407)是個忠言直諫、標榜真理的君士坦丁堡主教,是希臘教父中最出名的佈道家,也是教會的聖師。再者,濟利祿(Cyril of Alexandria, +444),他是個機警善辯的基督論神學家,也是亞歷山大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4)此全盛時期的西方教父相繼而出,在西方首屈一指的盎博羅修(Ambrosius, 約339-397)闡釋教會與政府(參 423423 教會與國家)的關係(強調教會的獨立),他也是教會的聖師。熱羅尼莫(Jerome, 約340-420)是著名的聖經專家,其拉丁文通行本聖經(參 231231 拉丁文通行本聖經)之譯作,影響後世至深且鉅,故有「聖經的聖師」之稱。而奧斯定(Augustine, 354-430)是西方最偉大的教父,與東方的奧力振相互輝映。他主要反駁的異端有摩尼教、多那特主義(參 183183 多那特主義)和白拉奇主義(參 113113 白拉奇主義)等。為反駁白拉奇主義的異說,他成了第一位清楚解釋有關原罪問題的神學家,他強調恩寵是天主白白的賞賜,需要人的自由意志來配合。在教會聖師中,他是學問最淵博的一位。他的思想影響了整個西方教會,直到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和加爾文(J. Calvin, 1509-1564),對中世紀影響尤深。其著作馳名全球,其中以《懺悔錄》(Confessions)最為膾炙人口,暢銷無比,而《天主之城》(City of God)亦是西歐古典文學的名著。教宗良一世(Leo I, 440-461)駁斥一性論者優提克斯(Eutyches, 約378-454),尤其在451年的加采東大公會議(參 130130 加采東大公會議)中正式譴責了一性論。

(4) 教父學晚期:

1)在西方,教宗額我略一世(Gregory I, 590-604)在塑造西方神學的重要性上僅次於奧斯定。他沿襲後者的理論,是中世紀倫理和神修學的權威。

2)在東方,證道者馬克西木斯(Maximus the Confessor, 約580-662)的光芒最近才被發掘出來,而達瑪森人若望(John Damascene, 約650-750)的主要著作結束了整個教父時代。

教父們所具有的深遠影響力,主要是根源於教父們的精神,而不是全來自教父們的著作。希臘(東方)教父擷取柏拉圖哲學和斯多亞派(參 501501 斯多亞主義)的倫理箴言,形成獨特的基督徒倫理;他們認真處理諾斯底派運動,使基督宗教的思想更加豐富更加拓展。至於東方教父與西方教父的關係,大體說來,拉丁(西方)教父是希臘(東方)教父的子弟,一直到第四世紀以後,雙方的神學的特色才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天才教父奧斯定之後更是如此。西方教父神學受東方影響,特別明顯的如教會學(參 425425 教會學)、聖瑪利亞與教會的關係等。

(四)重要性:

(1) 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參 84084 文藝復興)學者才對教父論有了新的興趣,人文主義者給當時仍不知名的希臘、拉丁教會作家一線曙光;後來宗教改革運動(參 273273 宗教改革)及反宗教改革運動時,喜歡引用教父們的各種見解。最近,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 (參 453453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及《天主教教理》(1996)也常常引用教父原文。但是教父對後世的影響決不僅限於天主教會,事實上聖公會(英國國教)(參 550550 聖公會)和那些有基督教傳統的教派都已習慣廣泛地採用教父的思想,而東正教(參 227227 東正教神學)可能比天主教會更熱衷於教父呢。

(2) 現在研究教父學的人有了新的焦點,過去那種照士林學派觀點的研究方式已被較科學的調查研究法所取代。過去的那種盲目相信教會當局的作風也逐漸轉變,而將教父視為教會基本時期中當代信仰的主要見証人。最後,古典研究更正確地研究教父們的語言和觀念。宗教史的學生也發現了在教父優秀絕倫的資料來源裡,可找到有關「古代與基督宗教」的問題。如今,教父學已成了研究古代和初期基督宗教的一門獨立的學問。


參考書目:

Altaner, B. Patrology. New York: Herder and Herder, 1960.

Bellini, E. Los Santos Padres en la Tradicion Cristiana. Madrid: Ediciones Encuentro, 1988.

Cayre, A. A. Manual of Patrology. Paris: Descl,1940.

Heilmann, A. and H. Kraft. La Teologia dei Padri-Testi dei Padri. 5 vols. Roma: Cita Nuova Editrice, 1981, 1982, 1987.

Quasten, J. Initiation aux Pères de l'Église. 3 vols. Paris: Cerf, 1955, 1956, 1962. English: Patrology. 3 vols. Westminster: Newman Press, 1953, 1960.

Simmons, E. Fathers and Doctors of the Church. Milwaukee: Bruce, 1959.

Willis, J. R., ed. The Teaching of the Church Fathers. New York: Herder and Herder, 1966.

鄒保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