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396 現代主義
396 現代主義
xiàndài zhǔyì
MODERNISM
參閱: 398398 理性主義 165165 自由主義神學
15015 人為中心說 613613 「新時代」 299299 相對主義 481481 情況倫理學
(一)概念說明:
(1) 在嚴格的神學意義下,「現代主義」modernism這名詞是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對教會的教義和紀律提出多方面質疑的思想潮流。但十六世紀時,此詞是指重視現代超過古代的一種趨勢;十九世紀時,基督教人士用以指現代世界和自由主義神學那種極端反真正基督宗教的趨勢。十九世紀末在天主教會內興起一種運動,鼓吹教會本身和教義上的改革,以迎合現代的需要。此詞立即被義大利反對教會者採用。而在1907年碧岳十世(Pius X, 1903-1914)頒發《牧養》(Pascendi)通諭中(DS3475-3500),更明確表示,「現代主義」是異端的複合體,是在有問題的運動中所形成的非正統的邏輯結論。
(2) 因此,這詞常被用來指所有不接受嚴格的保守立場的思想。其實「現代主義」很難界定,與其說它是一個明確的學說,不如像薩巴提葉(L.A. Sabatier, 1839-1901)稱它是一個「方向」,或羅依西(A.F. Loisy, 1857-1940)說它是一種「趨勢」。
(二)源起與發展:
(1) 「現代主義」起初是以運動的姿態出現,目的在協助人忠於教會或回到教會懷抱;且在結構和思想上仍可趕上時代,並革除顯然不合時宜的因素。然而他們卻未注意到,這麼作可能忘記現代世界對基督徒精神的需求也須導入正途。事實上,此運動在歷史發展中所呈現的是不同的基本態度與形態,且是自動蔚成的運動。當時傳統的基本神學最為脆弱;最易遭受現代歷史和哲學批判的攻擊。而法國和義大利的新多瑪斯學派卻致力於衛護傳統神學的結構,以保持現狀為職志,日後遂被稱為「完整主義」(integralism)。又因完整主義者認為,若觸及新士林學派(參 609609 新士林學派)哲學結構的任何部分,便將危及整個結構,因而展開了反現代主義的運動。
(2) 上述危機的首要中心在法國。布隆德(M. Blondel,1861-1949)開創了現代主義的新紀元,他反對士林學派基本神學的外在論(extrinsicism);在1893年倡導「內在性方法」(the method of immanence),宣稱尊重人類主觀性的自主而引領準信徒進入啟示之門。此說在法國與羅馬遭受新多瑪斯學派強烈的反對,然布隆德本人卻未曾受到正式的譴責。此後,釋經學家羅依西的思想對盛行的新士林學派的正統說帶來莫大的威脅。1902年他宣稱科學的歷史調查法將是判斷基督宗教起源與特性的主要工具;「耶穌宣揚天國,而來臨的是教會」就是他的名句,因他認為宗徒之後,教會是傳福音必要的活中介。
(3) 不久,英國成了此運動的另一中心。梯瑞爾(G. Tyrrell, 1861-1907)致力於將啟示的概念從當代士林學派神學中分離出來;他認為啟示屬於經驗界,將啟示以象徵性言詞表達出來就成了信理。勒若易(E. Le Roy, 1870-1954)認為信理的主要目的不在於照亮精神(思辨知識),而在於指導宗教的活動;在純實用觀點下,他將啟示的道德層次擺在理智之上。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徐革爾(F. von Huegel, 1852-1925),他在諸學者間(也許不知彼此的著作)是個非官方的協調者。他所扮演的角色指出一件事實:即現代主義從未如羅馬的反對者所說的,是合成或匯聚成的一派。
(4) 由於徐革爾的影響,此運動很快便傳到了義大利。由於姆利(R. Murri,1870-1944)的作品之影響,在義大利北部興起了所謂的社會現代主義(social modernism);波奈烏提(E. Buonaiuti, 1881-1946)在期刊Il Rinnovamento上,和梯瑞爾的作品,一同介紹給義大利讀者和梵蒂岡。而在德國,天主教學者分享了羅依西、梯瑞爾、勒若易的思想,但未曾正視教會和信仰基本結構的「現代化」。
(三)教會的譴責:現代主義在1907年被碧岳十世的《牧養》通諭和教義部所發表的《可悲》(Lamentabili)詔書(DS 3401-3466)所譴責。《牧養》通諭把現代主義看成一種匯聚在一起且有組織的運動,企圖由內部推翻天主教的正統;並指其為「所有異端的匯聚處」。當時的史家可輕易地指出,沒有任何一位現代主義者會同意通諭中所描述的那種陰謀的存在和彼此間見解一致的假定。通諭中將現代主義歸納出兩大哲學上的錯誤:即不可知論(agnosticism) (參 53053 不可知論)和內在論(immanentism) (參 72072 內在論);此外,通諭也拒絕現代主義聖經批判(參 573573 聖經批判學)的觀念。1910年教宗頒發自動詔書(Sacrorum antistitum),更要求所有聖職人員都發「反現代主義的誓詞」。到教宗本篤十五世(Benedict XV, 1914-1922)才停止了反現代主義的各種過分的做法。最後到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才真正結束了反現代主義的時期。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