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698 類比
698 類比
lèibǐ
ANALOGY
參閱: 392392 神學認識論 385385 神學 608608 解釋學 538538 寓意 61061 比喻 683683 隱喻
(一)概念說明:
類比analogy一詞由希臘文而來,形容詞是analogos,它包括ana (按照、中間)及logos,表示「相似、比例」等意。
「類比」是將一個概念應用在不同的存在層面上,使這概念既指出不同的存有物或存有物的不同領域,又能保存其本有意義。這種運用方式是因著人類思想及言語的需要而興起的,使人類能夠以更彈性的說法來表達某一事實與另一事實之間超越而無限的關係。
嚴格說來,類比和下面三個說法不同:
1)同義同聲的言語使用法(univocity):譬如以「人」來表達同樣的事實,張三是北方「人」,李四是南方「人」。
2)同義不同聲的言語使用法(synonymity):譬如「天」和「乾」指同一件事,但不同聲。
3)不同義同聲的言語使用法(equivocacy):以同一字表達不同的意義,如「高」先生,泰山很「高」。
(二)類比法指出一方面相似,另一方面又不相似的事實,可分為二種:
歸屬類比(analogy of attribution):在歸屬類比中,類比的共同因素是以「第一類比極」為根據而用之於「第二類比極」(「類比極」英文稱analogate)。以健康為例:「第一類比極」指人的身體本身的健康。「第二類比極」是臉色或食物之類和健康有關的東西。運用如此的方式,「健康」就可涵攝於不同的範圍中,如社會、思想、宗教生活等很「健康」。
比例類比(analogy of proportionality):是指每一「類比極」都有一個可以比較的基礎(或關係),能使兩種以上的「類比極」同時一致又不一致。。例如:〈天主經〉中信友要求天主寬赦他們的罪,同時他們也應寬恕別人的罪。在這種類比中信友注意天主對他們罪人的態度,和他們罪人對得罪他們的人態度的比例。
(三)簡史:在歷史中,類比指出人類的思想一直在辯証的過程中,即在肯定中的否定,又予以肯定。如果人在思考過程中,不維持此辯証方法,結果人的思想就很容易走向二個極端:或是走向同義同聲,使整個宇宙籠罩在一元論(泛神論)的氣氛中;或是太強調同聲不同義,使有限和無限之間成為兩個互不相關的領域。為此,類比的思想過程,就在指出人類思想的需求,以達中庸之道。類比的用法在神哲學的歷史中,可分為六個階段:
聖經:在認識天主的問題上,聖經很自然地運用了類比的思想;在智三5及羅一18~20中,聖經指出人由受造界的美和偉大中可走向那創造者。同時聖經也帶領人經由具體的受造界中彼此的關係走向救恩中的人與天主相遇的關係中。新約聖經裡,耶穌也運用了很多的類比因素(若十四9)。
初期教會:早期的神學以否定的神學論述來綜合二個不能協調的事,即一方面該講出有關天主的事,另一方面則不能恰當的講出。如偽狄奧尼修(Pseudo-Dionysius Areopagita, 約500)曾說:論天主的事,否定的說法比較真實,肯定的說法比較有問題(天上神品等級De coel. hier.2, 3)。
中古時代:安瑟莫(Anselm of Canterbury, 1033-1109)曾主張,人無法以有限的思想獲得那超越人所想像的那一位;這種主張以否定的方式表達出更卓絕的意味。後期的士林神學努力地整合肯定與否定的因素,如三位一體的奧蹟,一方面肯定愛的事實,但是也否定了人能夠用有限的思想真實的了解,那使天主第二位降生為人及死在十字架上的卓絕之愛的奧蹟;此愛的奧蹟是一種弔詭(paradox)。
拉特朗第四屆大公會議(1215) (參 236236 拉特朗第四屆大公會議)中,教宗依諾森三世(Innocent III, 1198-1216)很清楚地表示出類比的意義:「因為在造物主與受造物之間,如果說有相同點的話,同時應指出他們之間的不相同點又多又大」(DS 806)。
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的十字架神學不太欣賞這種哲學性的類比的用法,他以很具體的否定神學(參 197197 否定神學),一方面注意天主在耶穌死亡中的反面目,另一方面他但更卓絕地表示出天主深切地與信徒們一起生活的正面目。
二十世紀:在巴特(K. Barth, 1886-1968)、普齊瓦拉(E. Przywara, 1889-1972)和孫根(G. Soehngen, 1892-?)的討論中,日漸看出所謂的「創造類比」及「存有類比」和「十字架的類比」之間沒有衝突,它們都是在不同的層面上,用受造物的有限思想來表達那超越有限思想能力的救恩奧秘。在「存有類比」和「十字架類比」(或稱信仰的類比)中,可以看出神學思想界中的不同的重點:天主教神學本來較強調哲學性的表達和有本性與超性之間的張力(參 176176 自然與恩寵,492492 超性)及自然的知識和信仰的關係;基督教神學(參 446446 基督教神學)卻往往較強調聖經式的和信仰性的表達,較不注重哲學性的說法。
(四)綜合言之,有關類比的問題,應注意以下二點:
類比的神學基礎:由於無限的天主創造並救贖了人,並且把自己啟示給有限的受造物:人,因此一切的受造物都有創造主的面目。這個事實在耶穌基督的降生奧蹟中更加彰顯出來。所以藉著類比,人在受造界中努力地想要了解那無限而超越的奧蹟。
類比思考過程包括三個相輔相成說法:
1)肯定法(the way of affirmation):講論這對象是什麼,比如:天主是光。
2)否定法(the way of negation):在肯定後又說明出這對象也不只是什麼,比如:天主不是如同陽光的那種光,祂不是受造的光。
3)卓絕法(the way of eminence):以積極的一面表達出:不但是什麼,也不但不是什麼,而且還超越什麼,比如:天主是光的絕對圓滿的實現。
大體而言,亞洲人的思想比較採用否定的因素,這是較陰性(參 491491 陰陽)的表達方式;西方思想中則較採用陽性的肯定表達。
採用類比的說法並非想以言語來控制天主;相反的,類比的用法反而能引導人類走向信仰之路;所以妥善地運用類比可使人在天主的吸引下,走向基督的道路,並藉著聖神的奧蹟,使有限的人與無限的天主之間彼此密切共融。
參考書目:
谷寒松、趙松喬合著,《天主論.上帝觀:天地人合一》,再版,台北:光啟出版社,1992,75-96。
Cajetan, Th. De nominum analogia: Opuscula omnia. Paris, 1530.
Przywara, E. Analogia entis. Einsiedeln: Johannes Verlag, 1962.
Solages, B. de. Dialogue sur l'analogie. Paris, 1946.
Soehngen, G. Analogia entis oder analogia fidei: Die Einheit in der Theologie. Muenchen, 1952.
Mondin, B. The Principle of Analogy in Protestant and Catholic Theology. 1963.
谷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