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7聖人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547 聖人
547 聖人

shèngrén

SAINT

參閱: 107107 生活品質  604604 愛  548548 聖人列品

549549 聖人敬禮  440440 基督徒倫理生活  439439 基督徒召喚  151151 列入真福


(一)概念說明:聖人saint此詞指和「神聖」有關係的人;可分狹義(列品)及廣義(非列品)的聖人。

(二)聖經:

(1) 舊約中早有「成聖」的召叫:「你們是聖的,因為我……是聖的」(肋十七26),並將虔誠者稱為「聖者」(申卅三3;列上二9)。

(2) 新約中用「聖者」或「聖徒」來形容基督以前的忠實者(瑪廿七52)以及主內的新約成員(斐一1),它常被視為「基督徒」的同義字(羅一7;格前一2)。早期教會把「聖人」視為:1)在天上與主基督在一起。2)能為地上的教會需要代禱而答覆其需要。3)並享有教會頒給的榮譽,認可有資格受公開敬禮的人。

(三)簡史:

(1) 初期教會最先很自然地敬禮聖母與宗徒,因他們與耶穌在世生活關係最為密切。此外祇把為主流血作見証的「殉道者」(參 343343 殉道者)當作聖人,教難結束後,沒有新的殉道聖人,於是德修聖人(含克修者ascetics,和隱修士hermits)被視為不流血的新殉道聖人,因他們在世的生活肖似耶穌基督。如此,聖人中因有出世與入世(聖化世界)兩種對付罪惡世界的方式而有了某種張力。

(2) 到了中世紀,人們逐漸忽略聖人生活的見証與模範,有時把聖人當作求恩的直接對象,或太強調對聖徒遺物的敬禮而產生許多弊端(參 565565 聖徒遺物),甚至聖人敬禮在各種禮儀中被視為虔誠的記號。

(3) 第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家(參 273273 宗教改革)反對的是聖像、聖徒遺物、代禱與直接向聖人祈禱求恩,主要理由是舊約禁止聖像以及深怕聖人的敬禮分散信徒對信仰中心的注意力;但並不否認聖人是天主恩寵勝利的記號與基督徒生活的典型。

(4) 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從末世觀點來看聖人(LG 50,SC 8),並指出教會不只是世上的教會,且包含傳統神學所謂的「諸聖相通功」。這種觀點深切地表達在感恩經的禮儀格式中:「使我們得與……歷代男女聖人共享永生」。

(四)神學反省:

(1) 聖人們是基督化生活中的「模範」(models),例如五傷方濟(Francis of Assisi, 1181-1226)、加大利那(Catharine of Siena, 約1347-1380)、依納爵(Ignatius of Loyola, 1491-1556)、大德蘭(Teresa of Avila, 1515-1582)、和小德蘭(Theresa of Lisieux, 1873-1897):他們囊括了各時代的菁華,在混亂不堪的時代裡,以自己的生活指明福音真理千古不易的價值,把傳承與抽象的教導生活出來,並為當代基督徒開創了忠於福音真理嶄新的生活型態和可能性,以答覆時代的需求。

(2) 教會史特別指出,列品聖人往往受當時社會階級的影響,因此歷代列品的聖人大部份都是貴族及知識份子。然而,成聖的召叫原是不分種族階級的,所以較理想的列品應超越階級與教會當局,也應注意到教會邊緣的人,如古來婦女只佔列品聖人的百分之二十而已。一方面教會法典(1186,1187條)把所謂的成為「聖人」的條件規定更嚴,但另一方面,在教會生活中還有許多未列品的聖人;他們洞悉世人共同的渴望,他們結合深邃的靈修與對當代社會正義的關懷。

(3) 傳統完美型、主保式的聖人敬禮日漸褪色,有利於促進以世人為兄弟姊妹型(fraternal type)的聖人敬禮,包含分享聖人生活中的困難與掙扎的興趣。1981年崔西(D. Tracy, 1924- )提出神學家的任務在於重新解說基督宗教的「古典」聖人,使當代世人產生共鳴。所謂古典不但集某代或某些真理之大成,且為後代提出對福音真理深遠的新透視。

(4) 今日教會非常強調平信徒的角色;因此教友團體希望,教會官方將更多度過模範基督化生活的平信徒列入聖品。


參考書目:

艾儒略述,《聖人言行》,再版,香港:納匝肋靜院,1927。

多瑪,《聖人的幽默》,台中:光啟出版社,1969。

Douillet, J. What is a Saint? New York: Hawthorn Books, 1958.

Woodword, K. L. Making Saints: How the Catholic Church Determines Who Becomes a Saint, Who doesn't, and Wh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90.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