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教會與世界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422 教會與世界
422 教會與世界

jiàohuì yǔ shìjiè

CHURCH AND WORLD

參閱: 411411 教會  58058 世界  423423 教會與國家  243 243 牧靈神學

417417 教會社會思想  307307 俗化  309 309 俗化思想  308308 俗化主義


(一)概念說明:

(1) 從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開始,教會對自己與世界相互關係之反省可以說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教會一向關心此問題;但從前教會在提到她與世界的關係時,把重點放在「權威」與「國家」,而不放在「世界」上。這一轉變當然並非全無來由:教會在十九世紀與自由主義及馬克思主義(參 347347 馬克思主義)的爭論,是梵二世界觀的肇始。除了《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GS)作了整體性的反省之外,梵二的觀點也反映在它對大公主義、非基督宗教、及宗教自由等的文獻上。

(2) 觀念澄清:

1)「世界」:在神學上,「世界」是個中性詞彙,它指整個受造物,可以包括人,也可以與人劃清界限而指人類的環境。這樣,世界與「天地」同義;它本身是善的,是天主自我通傳的接受者。然而,由於人類的罪,世界也深深地受到影響,以致它竟然惱恨天主,竟與它自己的最終目標和特徵發生衝突。這樣,世界是指惱恨天主的「掌權者和大能者」(哥一16)的整體。故此,誠如耶穌說:祂的門徒不可以「屬於世界」(of the world) (若十五18~19),即使他們必須「在世界內」(in the world)。然而,儘管這是個罪惡的世界,天主還是愛它;它也需要天主的救恩。這樣,為基督徒而言,世界變成了他們宣傳福音的對象:他們必須堅持它真正的秩序,透視它發展的可能性,同時批判性地正視它內在的各種力量,並有恆地背負它的重擔和黑暗。

世界的歷史由於永恆的天主聖言之降生、十字架、和復活,已經進入了它的末世階段。它的結果早已完全為基督所決定了。準此,將來的世界(世代)也早已臨在這個世界上且在它內運作了。

綜合而論:世界的三個含義(善的受造界、墮落的罪惡世界和被救贖的世界)並不僅是同一個名詞的三種用法。它們正因著這個世界仍在進程中的歷史而連成一氣。

2)「教會」:「教會」並不等於天國;它是天國在此歷史的末世階段中的聖事。因為歷史在基督光榮來臨中才完成,所以天國那時才能決定性地臨現。天國將出現在世界歷史中,是在所有那些因恩寵而接受天主的自我通傳的地方,而這些地方比教會的範圍又廣又大。其實,恩寵和成義都可以在可見的教會以外找到;因此,教會歷史與救恩的歷史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了。

然而,教會卻的確是天國在這個世界中的一部分,一方面固然由於教會在世界中,更重要的卻是教會正是天國最基本的聖事;它是在救恩歷史中的末世標記;它標示出在世界的活動、愛和統一中,天主的國已臨近了。

(二)兩種誤解:至論教會與世界的關係時,要注意兩種誤解:整合主義(integralism)及秘教主義(esotericism):

(1) 整合主義視世界只是教會活動的物質場所,並且意圖把世界整合到教會之內。即使世界有「兩把劍」(「精神之劍」、「俗世之劍」),但在整合主義的主張上「俗世之劍」也是教會賦予的,因此它必須好好為教會服務。另一方面,它也假定教會官方正式承認或推行的倫理道德原則足以重用在每一個具體而特別的情況下。因此,所有世上的行動也不外把教會所教導或闡揚的原則實行出來罷了。國家、歷史、和社會生活中的一切行動也僅是教會原則的實現而已。

整合主義誤把一切有意義的事物都加上教會的印記,誤以為所有為救贖重要的事都屬於官方教會,而所有非教會的事務為人、為救贖、為天國來說都是無意義的。它誤把基督徒的行動與教會所規定的行動劃上等號,而忘記了當一個基督徒,尤其是平信徒,在善盡他們「世俗」工作的時候,他們並不只是一位從教會的事奉中接受命令的人。

(2) 秘教主義也視一切世俗事務都與救贖無關;不過它更進一步地認為出離世界是唯一真實的基督徒態度;相反的,肯定世界及它的價值、歡樂與成就,從基督徒的觀點看,都是值得懷疑的。

秘教主義很可能源自一種潛在的二元論,它把這世界經驗的一面等同為罪惡,因而遠離世界就是接近天主。這樣,世俗被遺棄在外,宗教生活也只能由一小撮的宗教祕教者所擁有了。

(三)基督徒和教會對世界的真正關係正處於這兩種極端的中間。為(官方)教會來說,它不可避免地且相當正確地有著某些社會權力,例如它可以有外交的代表,可以興辦自己的學校等。但教會必須慎防勿讓這種制度化的接觸變成達致她的目的(宣揚福音)的工具而已。教會的宣道事業必須訴諸人類自由的、對信仰不受壓力的順從。這樣,教會才能成為自由信徒的團體、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傳教的教會。

至於基督徒,他可以很積極地生活在「世俗」中:擁有正確的世俗之願望和目標,享受此世界。世上的工作和天上的召叫雖然在某一方面有所不同,但這並不是說它們不會走向統一(異於秘教主義),而它們所形成的統一亦不會消滅了彼此的歧異(異於整合主義)。再者,個別基督徒與世界的關係也並非完全一樣;從隱修士的出離世界到一位政治家明顯而完全地參與投身世俗行動都可以。不過基督徒的出離世界卻有了新的面貌:它是在教會內的表徵,標示出這個世界就是天主的世界、恩寵和希望的世界。


參考書目:

白正龍,《天主教社會思想之探討》,台北:中國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1993。

百尼德(J. C. Bennete),《基督徒的工民責任》,台南:人光出版社,1984。

寇爾森(Ch. Colson),陳詠譯,《當代基督教與政治》,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2。

張春申,《關懷社會》,上下冊,台北:中國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1989,1990。

謝華生,《天主教的社會訓導》,台北:安道社會學社,1991。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