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祖先崇拜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369 祖先崇拜
369 祖先崇拜

zǔxiān chóngbài

WORSHIP, ANCESTOR

參閱: 587587 敬禮  266266 宗教  168168 自然宗教

 477477 祭天  671671 儒家  619619 道家  70070 中國禮儀之爭


(一)概念說明:對祖先崇拜ancestor worship是中國人最古老的文化傳統,有學者稱之為崇拜祖先的宗教,它在公元前1700年以前就已存在。以後經過商、周等朝代的傳承,尤其經由儒家的發揚及推行而形成中國民間宗教生活與社會生活的核心,在數千年中國文化進展的過程中,歷久不衰。

(二)對祖先的崇拜基於人民對祖先的看法或信仰。據中國歷代文獻的記戴,可歸納為以下數點:

(1) 從殷商開始,對祖先就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看法。相信人雖然死了,但精靈(靈魂)依然生存。這種信念一直流傳到今天。保留在中國人民心中。因此,對生者的尊敬也應該給予亡者,尤其對親屬長輩。

(2) 相信祖輩在死後可得一種神秘的能力,仍然在冥冥中觀察子孫的行為,而可以對他們降禍或授福。因此子孫在祖輩死後要給予厚葬,相信藉著祭親的儀式能保佑後代免於災禍。

(3) 深信世間一切由一至高無上的神(即上帝)所主宰,但一般人不能與上帝直接相通,須透過王室、祖先的神靈。祖先被認為是上帝與人間世的主要媒介。

(4) 後來經過儒家的倫理化,祖先崇拜被認為是對祖先報本、思恩和續孝。這種思想自周代末期以後,直到現代成為中國人祭祖習俗主要內涵,也就是儒家所強調的「孝道」。

(三)簡史:

(1) 祖先崇拜之理念的實踐,在歷代演變的過程中更是多采多姿。各地有常設的場所,如祖廟、家廟、祠堂、宗祠等,以供奉列祖列宗的牌位。並制訂固定與不固定的祭祖日,如今仍保留下來的有春節、清明節、中元節等民俗節日。這一切都表示中國人一向對祖先崇拜的重視。

(2) 國人對孝道的實踐,在方式上,雖與天主教教會的作法不同,但基本上與天主教教義並不相違,無論舊約(出廿12)或新約(弗六1~3)都強調要孝敬父母。教會自始以來就編訂安葬亡者的儀式,並在禮儀中追念逝世的親友等。因此利瑪竇來華傳教時,容許信教者祭祀祖先。但以後來華的方濟會士與道明會士大體上卻持不同的意見。問題的癥結不在於祭祖是否應該,而在於祭祖的「儀式」。反對者認為祭祖的禮儀含有宗教迷信的成份,或有流於迷信的危險,因而對中國傳統的祭祖方式不能認同。雙方爭論良久,此即所謂「中國禮儀之爭」。教宗克雷孟十一世(Clement XI, 1700-1721)在1715年發布禁令,禁止教友以中國傳統方式敬拜祖先。此禁令在傳教士中間引起了熱烈的爭論,也導致當時朝廷的不滿,阻礙了福傳的工作。教宗本篤十四世(Benedict XIV, 1740-1758)為使在中國的教規一致,1742年又頒發通諭重申禁令。這項禁令,在近兩百年後,教宗碧岳十二世(Pius XII, 1939-1958)1939年時才解除。

(3) 1939年,教宗碧岳十二世發佈關於中國禮儀問題的聲明:1)教友可參加在孔廟和學校內孔子像前或牌位前所舉行的敬禮。2)不禁止在天主教學校內懸掛孔子像或設孔子牌位,並許可在像前或牌位前行鞠躬禮。3)教友參加以上敬禮如有迷信之嫌或有被人誤會之危險,應聲明教友敬孔的意義。4)在亡者或亡者像前,或在祖先牌位前,可鞠躬或行其他社會的敬禮。

(4) 教會對有關祭孔、敬祖問題改變政策的主要理由,首先是時代改變。民國以來,政教分離,信仰自由,文化傳統與宗教迷信不像從前那樣混淆不清。教會當局也逐漸了解到中國社會一些傳統的禮儀未必與宗教有關連。其實在各地文化傳統中有很多優良的成份;只是思想過份保守的傳教士不知運用來傳揚福音,忘記聖保祿宗徒傳教的榜樣(格前九21)。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的〈禮儀〉憲章說:「在各民族的風俗中,只要不是和迷信錯誤無法分解者,教會都惠予衡量,並且盡可能保存其完整無損,甚至如符合真正禮儀精神的條件,教會有時也在禮儀中採用」(37號)。《教會傳教工作》法令中進一步說到「要遵循本國的傳統,在祖國的文化與社會範圍內,表現這種新生活。他們應該了解祖國文化,醫治保存它,按照新的環境加以發展,最後要在基督內使之完美,好讓基督的信仰及教會的生活,不再是外國的,而要開始深入社會並轉移風氣」(21號)。

(5) 民國以來,數千年祭天祀祖的傳統習俗,因社會的變遷,已逐漸消逝。于斌樞機(1901-1978)秉承梵二的指示,為發揚我國文化,乃於1971年發起春節祭祖,他的倡導得到社會各界的響應與支持。此後,天主教信友在春節時,即普遍在各地天主堂舉行敬祖祭天(彌撒)禮儀。

(6) 天主教也於1974年編訂了祭祖禮規。主教團特別指出推行祭祖的宗旨:1)為重申天主誡命「孝敬父母」的基本精神,激發教友孝親之情,從而增進其孝愛天主之德。2)為澄清國人對我教會「信天主而忘祖宗」的誤會,並使教外人士對我教會有正確觀感。3)為復興中國文化,崇尚孝道與慎終追遠的美德,使天主的福音與我國的傳統文化融合。4)為規正教友「祭祖」的正常發展,破除其迷信色彩。此外,該禮規特別指出,祭祖先不得把祖先視為神明,不可焚燒冥紙;祭禮可融會傳統習俗與教會禮儀。許可在適當處所設置祖先牌位及香案,作為感恩頌德和激勵孝思的象徵。

因此傳統式的祖先崇拜,只要把儀式中的迷信成份除去,本來該得到教會的鼓勵。在牌位前獻香、獻花、獻酒、獻菜、鞠躬或叩首等傳統的各種禮節,已經是目前祭祖儀式中常採用的方式。祭禮配以聖經宣讀及祈福禱詞,真正形成教會禮儀,這也是禮儀本地化的一種嘗試。


參考書目: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華文化概述》,初版,台北:中華化復興推行委會出版,1974,362-264。

成世光,《天人之際》,初版,台南:聞道,1964,94~57;287-315。

李智仁,《台灣基督教會與祖先崇拜》,台南:人光出版社,1995。

周長耀,《敬天探源》,再版,台北:世紀書局,1973,431-512。

思高聖經學會編著,《聖經辭典》,思高聖經學會出版,1975,768-770。

洪德光,〈俎豆馨香─ 歷代的祭祀〉,《敬天與親人》,劉岱主編,初版,台北:聯經出版,1982,366-379。

韋正通,《中國文化概論》,再版,台北:水牛出版社,1973,79-85。

董芳苑,〈「祖先崇拜問題」的商榷〉,《台灣神學論刊》,第一期,台灣神學院出版,1979,88-108。

輔神研究小組編著,《天主教的祖先崇敬》,台北:光啟出版社,1995。

趙賓實,《儒道思想與天主教》,初版,台中:光啟出版社,1960,181-200。

羅光,《教廷與中國史節史》,初版,台中:光啟,1961,151-185。

趙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