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304 思想典範
304 思想典範
sīxiǎng diǎnfàn
PARADIGM
參閱:344344 哲學 392392 神學認識論 387387 神學方法 66066 中國各種思想典範
(一)概念說明:
(1) 思想典範paradigm一詞來自希臘文的名詞paradigma,包含兩部份:para超越,及動詞:deiknynai展示。「思想典範」的譯名,根據首創者孔恩(Th.S. Kuhn,1922- )的想法是頗為適當的,至少遠比目前通行而稍嫌籠統的「典範」更好。孔恩研究科學史的結果,發覺觀察與經驗並非某一時代科學信念的唯一因素,此外還包括一種由個人及歷史的偶發事件所構成的人為因素。某一時代的科學觀察與經驗加上這些人為因素才形成那時代的「標準科學」(normal science);凡與「標準」不合的新見解往往遭到抑制與排斥。
(2) 「思想典範」本來是指自然科學範圍以內某種領導性的思考模式。但是這一類思考模式不僅於自然科學中可以見到,而且可於任何學科中找到,因此這一名詞遂廣泛應用於其他學科。
孔恩討論「恩想典範」的目標在於說明「科學革命的結構」。他的意思是:隨著新的科學發現,勢必形成與過去思想典範不盡相符的新理論,足以使以前的思想典範發生動搖而引發危機,最後造成思想典範的轉變。
(二)簡史:過去,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的《物性學》,牛頓(I. Newton, 1643-1727)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富蘭克林(B. Franklin, 1706-1790)的《電》,拉瓦細爾(A.L. Lavoisier, 1734-1794)的《化學》等書都曾影響到某一時代的「標準科學」。發生上述影響的作品都有下列二個特點:1)它們都樹立了空前的成就,以致在相當長久的期間沒有人敢與之抗爭。2)它們仍具相當開放性,容許它們的追隨者解決形形色色的許多問題。凡是具上述二特點之科學成就,孔恩稱之為「思想典範」:它們是某一時代科學研究的公認模範,包括定律、理論、實用與工具;這些公認模範提供了足以產生某種前後一致的科學研究傳統之模式。
(三)這樣的思想典範的轉變在哲學中曾發生過很多次;在神學中,至少在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前後也曾發生。關於中國哲學,請參閱本辭典66中國各種思想典範。關於西洋哲學,泰利斯(Thales, 約640-546)開創希臘哲學,幾乎一味要解決自然哲學的問題,決定了西方哲學最初延續數世紀的思想典範。蘇格拉底(Socrates)、柏拉圖(Plato)、亞里斯多德(Aristotle)都是新思想典範的開創者。近代的笛卡兒(R. Descartes)、康德(I. Kant)、黑格爾(G.W.F. Hegel)、馬克思(K. Marx)、齊克果(S. Kierkegaard)、尼采(F.W. Nietzsche)、海德格(M. Heidegger)都開創了新的思想典範,而形成了思想典範的轉變。梵二以前,拉內(K. Rahner, 1904-1984)等一些神學家都開始比較把重點移向人間世;他們形成神學中思想典範的轉變,影響到梵二及現代神學。
參考書目:
谷寒松,〈思想典範的轉變〉,《神學中的人學》,三版,台北:光啟出版社,1996,263-285。
Kuhn, T. 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4-5, 10-11 及全書各部份。
項退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