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私慾偏情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
203 私慾偏情

sīyù piānqíng

CONCUPISCENCE

參閱: 591591>罪  353353 恩寵  213213 良心


(一)概念說明:私慾偏情concupiscence是來自拉丁文動詞con-cupiscere(即強烈的慾望);它是人倫理道德生活中的基本因素。人是有限的,但他定向於無限。他在走向無限及真善美的理想過程中受內在的抗拒和緊張的影響,它也受罪過(原罪及本罪)深度的分裂之苦。這些因素總稱為私欲偏情。

(二)聖經:

(1) 舊約談及一種驅使人走向惡的力量,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渴求。雖然就它本身來說,它不是正式的罪,卻會導引人相反天主。在智慧文學中,這種思想進一步發展為「惡的衝動」。根據希伯來對人的觀念(人的統一),這種衝動不是人的身體或感性的一部分,它影響整個人。

(2) 新約(參閱羅七7~23;若壹二16~17)也沒有把肉身的渴求和精神對立起來。雖然保祿偶然會用二元的表達方式,但是肉身的慾望仍是整個人在相反天主救恩力量時所表現的過份自我肯定。因此對身體和感官過份悲觀的看法得以避免。雖然如此,私慾偏情畢竟是一種相反天主的力量,它的「自然性」以及它對人類救恩可能有的正面作用都無從發揮。

(三)在斯多亞(Stoa) (參 501501 斯多亞主義)心理學及柏拉圖(Plato, 427-327)二元論的影響下,聖經的整體性人學失色了,教父思想大多表現出對人的身體和感官的消極態度。假如人不受私慾偏情影響的原始情況是由於超性的恩寵所致;那末,私慾偏情便是人本性的結果。但是為了反對白拉奇主義(Pelagianism) (參 113113 白拉奇主義),一般都堅持私慾偏情不屬於本性,而是本性的缺失。特利騰大公會議(1545-1563)尤其反對這種本性的解釋法,它宣稱:私慾偏情「來自罪,且導人向罪」(DS 1515;GS 17)。

(四)研討反省:

(1) 要正確地理解私慾偏情,或許可以把它視作一種動力,是人在罪的控制下的反叛性─ 相反他超性的定向及他有限的生命,這樣,它成了阻礙人走向自我成全的一種反面力量。此外,在人本性的層面上,私慾偏情所產生的反面力量也影響整個人。它可以許多不同的面貌顯示出來:例如:把人提昇到絕對的自衛意志;墮落萎縮怯步不前的意志;甚至自我消滅的死亡意願。總之,它是一種反面的動力,阻礙人走向自我圓滿的目標。

(2) 但是不可以過份誇張這種自毀傾向的力量。必須注意的是:私慾偏情本身不是罪,而且它的源點─ 罪─ 也沒有內在地破壞本性。而最重要的是,罪的力量到底不如恩寵的力量:那阻礙並相反私慾偏情的恩寵便是有限的心靈與無限的上主之間永久的親密狀況,以及人類意志傾向絕對改善的心。

(3) 這樣,在人內在的鬥爭中,也可以看出私慾偏情的正面意義。它讓人有機會面對基督的苦難,並分享祂的救贖。這在救恩史的幅度下意即努力戰勝私慾偏情,慢慢地把它整合在由恩寵所支撐起來的倫理道德秩序中。但是這種整合的工作不可能在這個世界內完成;這崇高的目標只能在穿越死亡過渡到永生的時候達到。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