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4貝特耳 聖經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聖經辭典
貝特耳(Bethel)
一、城名,意思是「天主的住所」,是客納罕的一座城( 蘇 8:17),原名路次( 創 28:19; 35:6),在耶京之北十八公里處,是耶京通往舍根的必經之地,也是聖地南北交通的樞紐,在哈依之西,史羅之南( 創 12:8; 民 21:19),現已無人居住,祇禿山一座,還有一座古塔並周圍的扁桃樹作為紀念。但自這座海拔八八一公尺的山崗上,瞭望四周,的確是景色宜人,別有一番風味。
它的重要性是宗教上的,因為是在聖地獻於上主的第一座聖所。亞巴郎甫進聖地,即在此為上主建立了一座祭壇( 創 12:8),自埃及返來後亦然( 創 13:3)。但貝特耳名之來源卻是來自雅各伯,即當他去阿蘭時( 創 28:10-22),途經此地,在夢中天主顯現給他,他醒來後,將他睡覺的枕石立起,作為天主顯現的紀念。在石頭上倒上油--是《聖經》上第一次的傅油行為--給那地方起名叫貝特耳(天主的住所),並許下永遠祇忠於上主;若天主保護他有吃有穿及平安回家,將在此為上主蓋一座聖所,並將十分之一的財物獻於上主( 創 28:10-22)。上主又在此第二次顯現給他,許下將使他成為一強大的民族,將他的名字改為以色列( 創 35:14, 15),以紀念上主的顯示。
除了貝特耳是上主在客納罕的第一座聖所外,它也是全以民歷史上社會、政治、宗教的中心,僅次於耶京。它是聖祖們遊牧生活的出發點及歸宿( 創 12:8; 13:3, 4)。在此地亞巴郎同羅特,將客納罕瓜分為二( 創 35:8)。黎貝加的乳母德波辣葬於此地附近( 創 35:8)。雖然它同哈依城聯盟,仍被若蘇厄所佔領( 蘇 8:9-17; 12:9-16)。是厄弗辣因及本雅明支派的邊界城( 蘇 16:1, 2; 18:13),被分配給本雅明支派( 蘇 18:22),但真正克服它的卻是厄弗辣因人(民 1:22-26)。德波辣民長坐在辣瑪及貝特耳之間的一棵棕樹下審判以色列子民(民4:5)。約櫃曾暫留此地,以民來此地向上主請示(民20:18, 26, 27; 21:2),撒慕爾亦每年一度來此聽審( 撒上 7:16)。
以民分南北朝之後,雅洛貝罕在此建立金牛犢像,以同耶京分庭抗禮,作宗教政治上之爭( 列上 12:28, 29),並建立祭台及揀選司祭( 列上 12:32, 33)。某先知曾預言過祭台要毀滅( 列上 13:1-3),金牛犢將被亞述人搶去作戰利品(歐 10:6)。猶大王阿彼雅佔領貝特耳( 編下 13:19)。後來在撒瑪黎雅京都的邪神敬禮佔了優勢,自此貝特耳漸衰( 列上 16:13)。曾有先知學校設立於此,厄里亞及厄里叟即此校之學生( 列下 2:2, 3, 23),一些孩童因譏笑厄里叟而被上主降罰( 列下 2:23, 24)。先知們攻擊貝特耳不遺餘力(亞 3:14; 4:4; 5:6; 7:13; 歐 10:5, 6, 15; 耶 48:13)。充軍後本雅明人在此重整家園( 厄上 2:28; 厄下 7:32)。公元前一六○年巴基德在此築防禦工事,抵抗猶大( 加上 9:50),羅馬大將在猶太戰事時將之佔領。
考古家曾先後於一九二八~一九三四~一九五四在此發掘考察,發現遠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已有人在此居住,及公元前五八六年被巴比倫人破壞的遺跡,波斯人將之重建,而在希臘帝國時代,一切最為發達。
二、是聖地南方的一座城,為若蘇厄佔領( 蘇 12:16)。達味將一部份戰利品送往此城( 列上 30:27)。它在《聖經》上有不同的名字,貝突耳或貝突厄耳( 蘇 19:4; 編上 4:30)。
三、聖地的一座山城。見 撒上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