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8希臘主義 聖經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聖經辭典
希臘主義(Hellenism, Hellenismus)

希臘主義與《聖經》的關係是多方面的,所以凡願對《聖經》作進一步研究的人,必須認清希臘主義與《聖經》的關係。今分別概論如後。

(一)名稱和範圍:

自十九世紀中葉(一八三六~一八四三),德國歷史家 J. G. Droysen出版了他的希臘主義歷史(Geschichte des Hellenismus)一書後,「希臘主義」一詞,雖然不專用來,卻是特別用來指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勝利後,在各方面努力推行的希臘文化運動。希臘文化隨他的武功深入近東和中東一帶,使原不屬於希臘血統和希臘文化傳統的民族,接受了希臘文化的思想和生活。同時希臘文化,在與東方古老文化密切接觸後,自身為適應東方文化,也起了顯著的變化。這一運動使東西文化互相交流,而形成了古今文化的總匯,對當時和後世文化的貢獻,實難以估計。羅馬帝國繼承了希臘帝國,也繼承了希臘文化。希臘文化藉羅馬的武力遂更為確定廣傳,使希臘文化主義時代延至公元後三世紀甚或五世紀。但在公元前二世紀,自斯多噶派巴比倫人狄奧革乃(Diogenes 公元前二四○?~一五○?)以來,就已用 Hellenismus 一字,指示純希臘文體語調的採用和希臘風俗宗教的適應( 加下 4:10-15);最後也用此字指當時流行的普通希臘語言「Koine」,以別於不大流行的純粹古典 Attica 語。

(二)發展和性質:

此種運動,實際上並不是亞歷山大開創的,遠在他出生以前,希臘文化就已由通商和殖民的關係,滲透了近東沿海一帶,只不過沒有發生多大的作用,因當時的希臘文化並不甚發達,殆到了亞歷山大時代,群傑輩出,希臘文化纔登峰造極,隨著他的武功深入亞洲中部,遠及印度,近東中東一帶盡入希臘文化版圖。亞歷山大的建國政策之一是在東方推行希臘文化和語言,使希臘文化成為他佔領區域內的主要文化。他為推行這一政策,在他佔領的區域內,迅速擇地建立希臘化城市,作為推行希臘文化的中心;據說他在各地建立了七十座這樣的城市,其中最大而又出名的,是公元前三三二至三三一年,在埃及(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建立的亞歷山大里亞城。

這一廣大的文化推行運動,自然不能驟然成功,也不能在各處一律照例推行,以能收到同樣的效果。亞歷山大在位不過十三、四年,死後無嗣,部下大將遂瓜分了他的土地,各據一方,稱帝為王( 加上 1:5-9)。安提哥諾(Antigonus)大將,雖曾一時企圖維持帝統,但在依仆穌斯(Ipsus)為其他四大將所擊敗而陣亡以後,帝國終於瓦解,分裂為三,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佔領東部各省和一部分小亞細亞的是色婁苛;佔領埃及的是拉哥之子仆托肋米;希臘本土仍歸 Antigonus 後代統治。仆托肋米在埃及創立了拉哥王朝,色婁苛在敘利亞創立了色婁苛王朝。色婁苛王朝仍繼承亞歷山大遺志,推行希臘文化,除將舊有城市希臘化以外,又興建了一些新希臘化城市,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敘利亞的安提約基雅。拉哥王朝以亞歷山大里亞為首都,色婁苛王朝以安提約基雅為首都,這兩座城市不但是政治,而且也是文化中心。在亞城興起了一種新文學:除哲學外,自然科學、數學、天文學、機械學和醫學,都甚發達。安城雖不如亞城,但因與東方燦爛的亞述、巴比倫和波斯文化相接觸後,也有了輝煌的成就,對附近的地區,也發生了很大的影響。

亞歷山大和他的部屬將領,只在東方推行了希臘文化運動,他們的武力既達不到西方,也就無法在西方推行希臘文化運動。在西方希臘文化得以流傳拓展,實出於羅馬帝國之賜。遠在公元前五世紀,希臘文化勢力漸漸由意大利南部向北伸展,侵入了 Campania Latium 和 Etruria,給羅馬隨從希臘文化開闢了先路。公元前三世紀,羅馬人佔領了意大利南部西西里以後,希臘文化在羅馬就有了迅速的發展。自此以後,羅馬人皆以不諳希臘語言,不接受希臘文化教育為恥;為此,一般貴族和青年,都負笈留學雅典,接受希臘高等教育,參加文學和技藝的學術比賽。羅馬人既這樣崇尚希臘文化,所以在他們重建的城市,和佔領的地區,如厄弗所、格林多、凱撒勒雅和卡帕多細雅內,極力推行希臘文化,使希臘文化在東方和西方更為普及;成了帝國內的主流文化。這一文化後世稱之為希臘羅馬文化。固然,希臘文化的推行,只限於各地大都市和知識階層,普通人民大多數仍奉行祖傳文化的信仰和習慣;不過,城市常是人民薈萃的中心,知識分子又常能影響,甚或左右人民的生活思想和習慣,所以希臘文化對當時的人民生活,在各方面都起了廣泛的作用,打破了種族和地域的藩籬,漸漸趨向大同,而有了普及的大眾語言和文化。

文化的統一有賴語言的統一,雖然離希臘文化中心的城市不遠的鄉村地區內,大部分人民仍不諳希臘語言,但因帝國內一般士大夫和商賈的使用,希臘語言終於成了希臘文化世界的「普通語言」,即希臘文所謂的「Koine」。這種語言是代替希臘古典方言,而興起的一種希臘古典方言的混合方言,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 Attica 和 Ionica 兩種方言;但因使用較廣,交通日繁,為適應環境需要,便不能不簡化,而採用一些外來語言,以補不足。這原是溝通人類思想的語言和文化的自然演變趨勢。發音上雖有所不同,但說起來,人人卻都明瞭。這一種語言是起自亞歷山大時代,至公元三世紀或五世紀,整個希臘文化時代所適用的語言。《舊約》經典的譯文和《舊約》經典的一些著作,如瑪加伯下和智慧篇;《新約》經典,除瑪竇《福音》原著為阿剌美文外,全是採用這種語言翻譯或編寫的,所以這一語言又有「《聖經》語言」之稱,藉這一語言,「天主聖言」和「天主聖言」講的《福音》,以及由這《福音》而產生出來的「基督文化」,得以迅速廣傳於當時和後世。

(三)哲學和宗教:

希臘文化因與外族文化接觸,自身也起了很大的變化。昔日所有古希臘文語幹的特徵,多姿多采的純粹古典文體,和富有創造性的高深藝術情感,以及屬於純粹理論的哲學思想,都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大眾化的百科學術、自然科學、數學、語言學、文學批評和倫理哲學。以往的柏拉圖(公元前四二七~三四七),和他的弟子亞理斯多德(公元前三八四~三二二),以及他們兩人所宗的蘇格拉底(公元前四五九~三九九)的純理論的抽象哲學,漸漸變為實用哲學。亞氏學派關注的是學術研究和學術研究的方法;柏氏學派注重的是知識和倫理的問題,已不再重視昔日柏拉圖的教學制度。影響當時人生最大的哲學派別還是懷疑論,伊壁鳩魯派和斯多噶派:

懷疑論分兩派:

比羅(公元前三六五~二七五)主張極端懷疑論;亞瑟西雷厄(Arcesilaus 公元前三一六~二四一)主張蓋然懷疑論;兩說都使人生失去了真實的意義。

伊壁鳩魯承襲德謨頡利圖(公元前四六○~三七○)的原子論,而主張泛原子論,以為一切皆是原子現象,連心靈現象也是原子運動。一切精神現象既然都不外是物質現象,所以人類的無上幸福,是在於享受自然界能供給的一切樂趣。他這一主張原是指合乎人性,令人心滿意足的出於自然的享受。他的人生原則是要人自知享樂,切莫錯過大好時光,自然送來的合理享受;但後日一般信奉他的學說的人,尤其羅馬人,以為他主張的是放任情慾,盡情享受觀感的娛樂,那就完全誤解了伊氏主張的原意。

斯多噶派的始祖是芝諾(公元前三四○?~二六五?)。依這一派的主張,宇宙是一以理性活動的原理為靈魂的無限生活物體。這個為宇宙靈魂的理性生動的原理,具有火的本質,名為「羅格斯」(Logos 理智)。「羅格斯」是神。神既是宇宙的靈魂,由此而出生了宇宙泛神論。宇宙是在不斷繼續發展,發展到盡頭即為一場大火。宇宙為大火消滅後,再從新開始發展,循環不息,週而復始。

至於這一派的生活原則,則主張理智的見識和行動,遠超過感覺的見識和行動:實在有智慧的人,決不讓自己心煩意亂(Ataraxia),也決不讓自己受到情慾的侵襲(Apatheia)。人,不論是人或是奴隸,不論是文明人或是野蠻人,都同樣分享「宇宙的理智」,完全一律平等,同屬一宇宙大家庭。

這些哲學思想,實際上代替了宗教,而成了人生原則;思想改變,人生原則也隨之而改變;學說之間又沒有顯明的界線,同時亦可信奉兩種學說。大體說來,伊壁鳩魯派提倡享受,終於失於淫逸;斯多噶派雖主人類平等,崇尚智識,但由於無情,而終流為傲慢;懷疑論派由於優柔寡斷,無可無不可,生活終歸沒有節操。這些學說的流弊,都可由《聖經》上見到,參見 智 2; 宗 17:15-34。

當時一般希臘哲學家和知識分子,雖然不再相信位格神的存在,或不以為神再值得人去注意,企圖以哲學和玄學來解決神靈和人生的問題,但普通一般平民,不論是在希臘本土或其他地區內,仍信奉習行他們祖傳的信仰,所以一切古代宗教的儀式和法規,仍在各地社會上大行其道,一般倡導無神主義的哲學家和知識分子,也不得不有時有點宗教的表現,或求神問卜,或置身廟堂,詠讚神明。又因當時個人主義甚為發達,宗教已成為個人的事,可以自由選奉神明,外來神祇可與本地神祇一併共享祭祀,久而久之,遂與本地神祇相混,而視為同一神祇,則烏斯(Zeus)成了羅馬的猶丕特(Jupiter),埃及的色辣丕斯(Serapis)或阿孟(Amon),和敘利亞的巴耳霞孟(Baal Shamen);女神阿爾特米(Artemis)成了阿爾塔加提斯(Atargatis),阿市塔特(Astarte),依市塔爾(Ishtar),狄雅納(Diana)。亞述、巴比倫和波斯的宗教神明已夠混雜,希臘主義更是盡量吸收,大有「求過於供」之勢。到了羅馬帝國時代,神明之多,嘆為奇觀,真是無事無物不被奉為神明,甚至設有空位祭壇,以敬無名神祇( 宗 17:23)。

雖然如此,希臘主義時代的人仍感到精神痛苦,冀求解脫,遂寄望於一些「神秘宗派」(Mysteria),想賴這些神秘宗教信奉的神秘和敬神的儀式,來解脫塵世的煩惱,獲得長生不死的幸福。於是 Mysteria Eleusina 和 Orphica 應運而生,與外來的神秘宗派,如小亞細亞的 Cybele 和 Attis,敘利亞的 Adonis,埃及的 Isis-Osiris 和 Serapis,波斯的 Mittra 等神秘宗派,混合流行於民間,而造成極混雜的「混合宗教主義」(Syncretismus)。這樣,東方民族接受了西方民族的希臘文化,西方民族接受了東方民族的宗教思想;平民想藉神秘宗教的敬神禮儀、齋戒、洗滌,來獲得心靈嚮往的「救恩」;知識分子想賴神秘宗教的教義,來與神明相通,而獲得神明的「智慧」,以自求解脫,棄暗投明,獲得「救恩」。但由這些神秘宗派上下各階級人士最後所得,也不過只是生活的放蕩和淫亂(參見 羅 6:21-22; 哥 2:16-23)。

此外,在各種新興的敬禮中,最堪注意的是對同時代的英雄豪傑,尤其是帝王的如神崇拜。這一風氣是出於 Euhemerus (300 B.C.)的學說,所不同的只是 Euhemerus 所謂神話中的神明,是後人所神化的已死的英雄,而當時的人所神化的,卻是同時代尚在人間生活的英雄和帝王。亞歷山大自公元前三三一年到 Libya 沙漠中的綠洲 Siwah 求神問卜,得 Amon 神諭後,就推行這一崇拜,但他這一政策卻受到了本國人民的反對。他死後,直接繼位的人在生時都未曾受到這樣的崇拜。到了仆托肋米第二非拉德爾腓(公元前二八五~二四六)時代,王和后纔開始享受這樣的崇拜。到了羅馬帝國時代,就明文規定,羅馬帝國人民應奉帝王為神明,頂禮膜拜。

(四)與《舊約》的關係:

在亞歷山大推行希臘主義以前,猶太人由於通商已與希臘文化發生了接觸。波斯帝國建國初年,就佔領了希臘在亞洲的殖民地,和一部分希臘本土。屬於波斯帝國一行省的猶太民族,自然更比以前與希臘文化發生接觸。近來一些學者以為公元前三世紀著的訓道篇,其中即含有希臘哲學思想。這固然尚非定論,但當時的猶太人已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自不待言。

在巴力斯坦沿海一帶的城市,如迦薩、阿市刻隆和多辣( 加上 15:11),以及革乃撒勒湖東南一帶的城市,如 Pella,Dion,Abila 和 Gadara 等,先後都成了希臘化城市;繼而在約但河東岸也有了希臘化的十城區;耶路撒冷因特殊關係雖沒有希臘化,但為這些希臘化城市所包圍,人民互相往來,一些猶太人見了他們豪華氣象的生活,就不免油然心生羨慕,嫌惡「法律」生活過於約束,禮規過於陳腐,遂奮起提倡宗教和社會改革,力主廢除「法律」,以便適合希臘文化生活。瑪加伯上下記述的就是這一運動的前因後果。

耶京提倡希臘文化的激進分子,內有雅松、里息瑪苛、和默乃勞三位大司祭為領導( 加下 4),外有安提約古四世厄丕法乃(公元前一七五~一六三或一六四)作後盾,就在耶京極力推行希臘文化,建設體育館、運動場,不但廢除割損,而且以割損為可恥,設法盡力掩蓋刻在肉體上的盟約記號( 創 17:13; 加上 1:10-15; 格前 7:18)。厄丕法乃見猶太人推行希臘文化還不夠徹底,仍有所顧忌,遂親自出馬來鐵腕推行。公元前一六五年,自埃及歸來,順道揮兵北上,直逼耶路撒冷,洗劫聖殿,肆虐屠殺,揚長而去。後二年,再遣大將洗劫耶京,蹂躪人民,勒令放棄舊日習俗,不准遵守安息日,禁行割損,燒毀經籍,拆毀城牆,在聖殿內,安置邪神偶像,舉行不潔祭禮( 加上 1:10-64)。

人民忍無可忍,遂於公元前一六六年,在瑪塔提雅父子號召下起義,興起了如火如荼的護教、救國、保家運動( 加上 2)。不數月,瑪塔提雅逝世,葬於摩丁故鄉祖墳。五子繼父遺志,以驍勇善戰的老三瑪加伯為統率,再接再厲,與異族相對抗,衛護祖傳信仰,確保家國,終於在公元前一六四年,「基色婁」月二十五日,在耶京聖殿內,依儀合法恢復了對上主的祭祀,人民再遵祖法,如儀施行割損( 加上 3; 4)。

翌年安提約古歐帕托爾繼位(公元前一六三~一六一),親率大軍前來聲討猶太,貝特匝加黎雅一役,未克全勝,因國內亂,不得已派里息雅與猶大瑪加伯言和,准許猶太獲享宗教自由( 加上 6);廢除其父加諸猶太的禁令,承認其祖父安提約古三世(公元前二二三~一八七)於公元前一九八年,恩准耶京和猶太民族所享的特權( 加下 11)。公元前一六二年,阿耳基慕依賴德默特琉(公元前一九二~一五○)的勢力,在猶太興兵作亂,勾結外族,殘殺同胞,亦終為瑪加伯所擊潰( 加上 7; 加下 14; 15)。瑪加伯家族誓師起義,武力衛護祖傳信仰法律,是出於熱誠,並不是出於熱狂( 加上 2:19-22)。阿斯摩乃人(瑪加伯族)得勢後,自然不能採取孤立政策,所以仍照常與外人往還,只要他們的風俗習慣,不與自己的宗教信仰相抵觸,就毫不猶豫從善採納,以求適應,和平共存( 加上 12:1-23; 14-16)。

瑪加伯期間,梟雄大黑落德(公元前七三?六二?~四)乘勢弄權,漸漸消除異己,而奪得了阿斯摩乃人的天下。他依血統原是厄東人,但依爾卡諾一世於公元前一二五年征服依杜默雅後,迫使厄東人接受割損,奉行猶太信仰,為此,名義上他也算得是個猶太人。他的父親安提帕特其時供職於依爾卡諾二世(公元前六四~四○)朝廷,因此,他得在朝廷中長大成人。這人善於隨機應變,仰賴羅馬人,終於在公元前三七年作了猶太王,在位期間,荒淫無度,殘忍無情,好大喜功,擅自專權,廢立大司祭,崇尚希臘文化,在朝廷養有希臘專門人才,從事籌劃建設,在巴力斯坦改建或興建了一些希臘化城市。他雖極力推行希臘文化,卻不願開罪猶太人,常顧及人民祖傳的習慣和黨派的意見,並為討好猶太人重建了聖殿;實在是一個極精明的大滑頭,在政治和事業上,都有了相當的成就。

當時在猶太興起了一些黨派,其中最主要的是法利塞黨和撒杜塞黨。此外,尚有厄色尼黨。厄色尼黨是遁世派,對於時事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所以對於當時政教關係較大的,還是法利塞黨和撒杜塞黨。依爾卡諾一世為王時,身兼大司祭職務,只求政治勢力擴展,不衛護祖傳信仰法律,為法利塞黨所不容,遂與法利塞黨分裂,而與撒杜塞黨聯合;從此這兩黨的趨勢就已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