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辭典
希伯來書(Epistle to the Hebrews, Epistola ad Hebraeos)
《希伯來書》是二十一封宗徒書信之一,它的希臘文詞很優美,可稱為《新約》中的「希臘文學傑作」,神學思想也很高深和獨特。
一、作者
《希伯來書》在神學思想、措辭、引經(參閱「2055新約徵引」)和解經方法上,與希臘化的猶太哲學家淮羅的作品很近似,而與《新約》的其他經書,尤其是與聖保祿的其他書信,都有顯著的分別,且又不像其他的宗徒經書寫上作者的名字,因此,關於它的原著性,古今學者,意見不一。
古代教會,有些教父認為它由聖保祿用阿剌美文寫成,後由路加譯成優美的希臘文;也有少數學者認為現存的希臘文的《希伯來書》,是出自聖保祿手筆。從敖黎革乃(Origenes : 185-255)開始,教會學者多認為《希伯來書》在神學思想方面,是聖保祿的作品,至於編寫方面則另有其人。這也是宗座《聖經》委員會的意見(參閱 EB nn. 416-418)。至於誰是執筆人,則意見紛紜。他們臆斷的執筆人,計有羅馬的聖克肋孟(St. Clement of Rome)、聖路加、聖巴爾納伯、斐理伯執事、普黎熹拉、阿頗羅或聖保祿的一位佚名弟子。在這些人中,或許阿頗羅是作者的可能性較強,因為他「是個有口才的人,長於《聖經》」,且又是「在亞歷山大里亞出生的猶太人」( 宗 18:24)。可是,果真是他,抑或是另一位不知名的亞歷山大里亞的猶太僑民?那始終仍是一個不可解的謎。現代學者中,也有人(如 Spicq)認為《希伯來書》的作者雖認識聖保祿的神學思想,但《希伯來書》是作者個人的作品,並非由保祿授意而寫的。
二、正經性
東方教會,除了一些受亞黎約異端(Arianism)影響的學者外,大多數學者均以《希伯來書》為正經(參閱「2087聖經書目」條)。
西方教會,在羅馬的聖克肋孟(九二~一○一)以後,曾一度(大約一五○~三五○)對《希伯來書》的正經性表示懷疑,原因是:一、不知《希伯來書》的真正執筆者是誰,二、孟塔諾異端(Montanism)和諾瓦托異端(Novatianism)引用《希伯來書》(特別是6:4-8; 10:26-31)來維護他們的學說。但從聖依拉略(St. Hilary : 316~367)起,或許除了聖熱羅尼莫仍猶疑未決外,學者都承認《希伯來書》的正經性;且教宗依諾增爵一世(Innocentius I : 401~417)將《希伯來書》列入《聖經》書內(參閱 EB. n.21)。
三、寫作的對象、動機、年代、地點
由《希伯來書》很古老的(至少第二世紀)題名「致希伯來人書」,特別由於《希伯來書》大量引證《舊約》的經句、典故和禮儀,並採用猶太經師的解經法(參閱「2093聖經解釋學」條),我們認為《希伯來書》是寫給希伯來人的(現代學者也有主張《希伯來書》是寫給歸依基督,而受猶太主義影響的外方人的)。至於是否寫給散居在整個羅馬帝國內的,還是只寫給某一地區的希伯來人,學者則意見不一;而這「某一地區」是甚麼地區,學者們有說是亞歷山大里亞,有說是羅馬,有說是在意大利東北部的辣溫納(Ravenna),有說--這主張似乎理由較充份--是巴力斯坦。
事實上,阿格黎帕二世於公元五○年登極後,直至耶路撒冷聖城應驗耶穌的預言( 路 21:5-24)毀滅為止(公元七○年),聖殿的健在和它一再恢復的莊嚴祭禮(參閱「2065殿宇」條),為備受迫害的猶太基督徒,是一個強力的挑戰和考驗;此外,熱誠黨和匕首黨人因他們不積極反對羅馬人而敵視他們,再加上聖城的主教次雅各伯於公元六二年為主捐軀後,巴力斯坦的教會尚未有繼位的牧人。因此,當時有些猶太基督徒走上折衷的逃避路線,企圖將天主教與猶太教合一,如此,一方面可免受當時政教的挑戰,而另一方面仍可保持對基督的信仰。這危機就是《希伯來書》寫作的動機。
至於《希伯來書》的寫作年代,現代學者按照他們對《希伯來書》的作者或寫作對象之不同意見,有認為《希伯來書》寫於六○~九○或八○~九○年間。但是,基於《希伯來書》的內容,尤其是13:18-25的暗示,我們認為《希伯來書》大概寫於聖保祿從西班牙回來後,但尚未回到亞細亞以前的這段時間,即六四~六五年間。至於寫於何地,按 希 13:24,可能寫於意大利。
四、《希伯來書》的內容
為了挽救上述的危機,聖保祿在《希伯來書》中將《新、舊二約》作一比較,不但指出《新約》已取代了《舊約》(8:13; 10:9),而且證明《新約》在性質(9:19-24)、時間(7:11-19)、立約者(3:1-6)、司祭(7:20-28)、祭品(9:1-14)、效力(10:11-14)和效果(10:1-10)各方面,都遠超越《舊約》之上,因為耶穌基督是《新約》的中保(9:15),是未來鴻恩的大司祭(9:11)。因此,我們萬萬不可背棄他(3:19; 4:11; 6:6-8; 10:26-31),而應隨著先人的芳表(11:1-40),堅守對他的信仰(10:35),因為沒有信德,不能悅樂天主(11:6; 12:14):這就是 《希伯來書》的中心思想。
至於《希伯來書》的內容如何分段,學者意見不一。我們跟 Vanhoye ,除了前引結語外,將之分成五部份(只是為了簡化,我們將第五部份及結語的節數分排,略為更改)。第三部份是全書的最高峰。茲列表如下: 前言:1:1-4
第一部份:一個超越天使的名字(1:5-2:18)
第二部份:
A:耶穌是忠信的大司祭(3:1-4:14)
B:耶穌是憐憫的大司祭(4:15-5:10)
第三部份:
前言:5:11-6:20
A:耶穌是按默基瑟德品位的大司祭(7:1-28)
B:他已降世實踐天主的預計(8:1-9:28)
C:他是永恆救恩的因由(10:1-18)
結語:10:19-39
第四部份:
A:先人的信德表樣(11:1-40)
B:應有堅忍(12:1-13)
第五部份:救恩的和平佳果(12:14-13:19)
結語:(13:20-21及13:22,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