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尼羅河 聖經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聖經辭典
尼羅河(Nile River, Nilus)

尼羅河的「尼羅」二字,導源於希臘文「Neilos」,拉丁文譯作「Nilus」,遂有今日尼羅之稱。古埃及人稱 H'P 或 Hapi ,即尼羅河神之名(見下),今阿剌伯人稱為「Ennil」,今日的埃及人,也有稱為「El Bahr」,即「這海」之意(參閱 鴻 3:8; 0665希伯來(人))。

《聖經》上只在《拉丁通行本》一次用了尼羅這一名稱,即 依 23:3。希伯來文有數處稱為「Shihor」,如 依 23:3; 耶 2:18。而 耶 2:18,聖熱羅尼莫則譯作「混水」(Aqua turbida)。希伯來文通常稱尼羅為「Yeor」,不過 Yeor 這一名稱,通常指尼羅河外,而也廣義地有「大河」之意,因而這一名詞也曾用來指底格里斯及幼發拉的河(如 達 12:5-7)。此外,若這名詞用為複數,即 Yeorim ,則泛指尼羅河及其支流(如 列下 19:24; 詠 78:44; 依 7:18; 19:6; 37:25; 則 29:3, 9)。

此外,《聖經》上也多次明說:埃及的河,如 創 15:18; 依 18:2; 19:5。尼羅河為世界上最長的大河,全長由最遠的發源地至地中海。約為四千○五十哩。發源於非洲中部坦干伊喀湖東四十哩處,一個名叫拉味龍加( Lavironga 或稱 Nyavaronga )之盡端,由那裡然後匯集坦干伊喀西北群山之河流,而流入維多利亞湖裡(海拔為三‧七一五尺)。然後由維多利亞湖流出經烏干達與由厄得瓦湖(Edward Lake)及亞耳貝湖(Albert Lake)流出的水合為亞耳貝尼羅,後經蘇丹南部北流形成一片沼澤地帶,名為山地尼羅河(Bahr el-Jebel)。在該處大部水量因蒸發而消失之後,又往下流,直至加爾通處(Khartum),藍色尼羅與白色尼羅相匯合而為一。白色尼羅即由上述之源流而來,稱為白色尼羅河,由於水呈石灰色;而藍色尼羅則由厄提約丕雅西部群山中之河流匯集而流至加爾通,稱為藍色尼羅,由於水色青藍。之後由加爾通,形成一「S」字形,而成為狹義的尼羅河,直到阿算(Aswan)或希臘文稱厄肋番廷(Elephantine)。

此一區域即舊時所稱為努比亞地區(Nubia),中間共有六個大水閘:第一個即在阿算(Aswan),第二個在哈耳法谷(Wadihalfa),第三個在德耳哥(Delgo),第四個在默洛委(Merowe),也即《聖經》內所提及的雇士( 依 11:11; 20:3-5; 則 30:4, 9; 鴻 3:9; 耶 46:9; 依 18:1; 45:14; 詠 68:32)的首都,第五個在阿特巴辣(Atbara),第六個在加爾通。由阿算直到地中海,實可稱為真正造福埃及的尼羅河。由阿算直到地中海,全長約六百哩,不只是埃及的財富源泉,而且可說是埃及的生命所繫,它不止因每年河水的泛濫(由六月中到八月底九月初)使土地肥沃,而且河水可供灌溉,若運用適當,一年可獲得不祇一次的收成(埃及在阿算藉蘇聯的經援已經修築一更大的水壩,這樣使尼羅河的水更能充分利用為溉灌)。此外,尚能供小型船隻航行,是以為埃及的商業,交通也有莫大的利益。末後經諾夫,也稱門非斯,即今開羅附近,形成一三角形--即希臘文之△字,因而該區按該希臘字名叫德耳達(Delta),而注入海。舊時原分七個支流而流入海,後因河沙淤塞,今只剩下兩個:即亞歷山大里亞城東之洛色達(Rosetta)及賽得港(Port said)西邊的達米厄達(Damietta)。

古埃及人以為尼羅河乃哈丕神的所賜,是以在城中建有哈丕神廟、至該廟進香頂禮者,終年不絕。由《聖經》上的觀點來說,以民與尼羅河發生關係,最早可追溯至古聖若瑟以及梅瑟的史蹟(見 創 41; 出 :1-8)。之後先知們多次提及埃及,因而也就提及尼羅河(見 依 19:7; 23:3; 耶 46:7, 8; 則 29:9; 亞 8:8; 匝 10:11; 鴻 3:8)。末後,以民以巴力斯坦南部的理想境界,即尼羅河末段之德耳達地區,《聖經》上稱為埃及河或埃及小河( 創 15:18; 戶 34:5; 蘇 15:4, 47; 列上 8:65; 列下 24:7; 依 27:12; 則 47:19; 48:28),也即今日之赫黎斯平原,即由迦薩至蘇彝士運河三分之一的一段路程。

見1442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