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辭典
史學(Historiography, Historiographia)
史學是一種研究歷史演變過程的科學,它將人類過去的事蹟按照時間、地點、人物,客觀地,有次序地書寫出來。這是現代人們對史學的定義,是現代學者研究及批判歷史應遵守的法規及原則。但是《聖經》的歷史書,已於數千年之前成書問世,它所用的方法、規則,所追求的目的,及它書寫時的精神及態度,與現在的歷史規則、目的、精神,完全不同。故此以現在的歷史科學技術來批判《聖經》歷史及指正它不合法則,不符事實等錯誤,是最不科學的治學方法。
一、《聖經》的史學:
《聖經》歷史的作者,從來沒有太顧及歷史文件彼此之間的是否相符合,相對證,他只是將許多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傳統及不同環境的歷史文件,湊合並排起來。無疑地這種作法的結果,使《聖經》歷史書有彼此之間的矛盾,不和諧及重複的地方;但是《聖經》的作者對這一點卻完全不介意,也根本沒有想到這種作法,是不合歷史學原則的事( 撒下 8:16-18 及 20:23-26; 撒上 10:11及19:24; 撒上 8:1-22; 10:17-25 12:1-25 及 9:1-10, 16; 10:26-11:15 等)。其次,《聖經》作者也不注意事蹟發生的時間次第,有時將兩件發生於相距很遠,不同時代的史事並列在一處;甚至將時間完全弄錯,而作者卻毫不在乎。有的史事以我們的眼光來看是十分重要的,及十分有價值的歷史中心事蹟,作者卻只是三言兩語地輕描淡寫,一點即過。其他我們認為毫無歷史價值的瑣碎事件,作者卻長篇申述,大作文章。其次《聖經》作者對數字的用法,與我們現今的作風也完全不同,多次將數字故意的渲染擴大,致使這些數字多次已再無學術上數字的價值,而作者根本就沒有想到這種作法,是不合事實的;當然有些數字的誇大是來自抄寫者的疏忽。還有許多自然界的自然現象,本來是可以用人的理智推理思索而解釋的,但作者卻直截了當地,簡單直率地將它視為天主的作為。還有《聖經》作者有時採納了民間掌故作為歷史的資料,我們知道一般無知平民百姓是富於誇大及幻想的,而作者將這些民間色彩保存了下來,如加下內不少的記述。
二、《聖經》歷史作者的目的:
現在的歷史學者是為歷史而寫歷史,歷史的本身就是他工作的中心及他科學研究的目的,故他為得到歷史的正確答案,對寫歷史的法則應謹遵不違。但是《聖經》歷史作者的目的卻迴然不同,且有天淵之別,他是為了宗教、倫理、勸人行善避惡,而寫歷史的。既然二者目的不同,其取材的對象及書寫的方式也就各異了。《聖經》作者為達到他既定的宗教的目的,盡力採取那些他本人視為重要,及適於證明他倫理言論的資料,而不限於客觀事實的範圍,因此,很可能作者只採取某一歷史事蹟的核心,而加以擴大渲染,大作文章,只要他覺得如此作法,能使他達到寫歷史的目的--宗教倫理的目的。
基於上述種種,有不少的人開始攻擊《聖經》,以現在歷史的科學原理來批評《聖經》的歷史部份,視之為神話,虛構,及不合客觀事實的傳奇記載等。也因此否認了《聖經》的不能錯誤性。《聖經》的不能錯誤及歷史科學的真理,好似成了兩個極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有聖教會,聖教會的職責就是保護和解釋《聖經》,因此曾有不少教會的學者,基於「護教」的理由,想出了各種的理由及解釋,來保護《聖經》的不可錯性。不過在這一切努力之後,問題仍然存在。於是一九○五年六月廿三日,《聖經》委員會通令教會學者:在沒有明顯有力的相反理由之下,應盡力保存《聖經》的「字意」,並按「字意」來解釋。一九四三年九月三十日的「聖神默感」通諭,更給學者們指出:「解經最基本的原則是:研究查考及正確的斷定《聖經》作者想要說的是什麼」,因此所謂之「字意」,並不是字句本身的客觀抽象的意義,而是他們在《聖經》作者的筆下有什麼意思,也正因如此,學者們對《聖經》的意義不能,亦不應該作任何先天的主觀決定,而應當在細心研究清楚知道《聖經》作者的意思、意向之後,再加以後天的判斷,為達到這個目的,應注意遵守的規則如下: 1、仔細的研究古東方作者所獨有的說話敘述的方式;
2、斷定某一作者生活於何時代;
3、他生活的社會背境;
4、他所用的文件及其文件是口傳的或是筆錄的歷史文件;
5、他為了什麼目的而寫作;
6、他寫作的對象是些什麼人。
根據上述規則在細心研究之後,很可能我們會發現,有些《聖經》卷帙,很久以來被認為是歷史部份的,而實質上按《聖經》作者的原來意思,卻不是歷史性的,《聖經》作者只是利用了歷史性的外衣,來書寫及敘述為能達到他既定的寫作目的,如《多俾亞傳》、《艾斯德爾傳》、《友弟德傳》等。
結論:
雖然有過不少的惟理派學者,仍在誇張《聖經》的真理被推翻了,但事實上適得其反,近來對《聖經》的科學研究「清楚地證明了以民在寫作歷史時,遠遠超過了其他古東方民族:一來他們是寫歷史的最早的民族,二來他們客觀忠實地將歷史的事蹟述說記載下來,這當然要歸功於《聖經》作者所受的聖神默感,及《聖經》歷史所持有的宗教倫理的目的」。
見2110「聖神默感」通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