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以色列國 聖經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聖經辭典
以色列國(Kingdom of Israel, Regnum Israel)
以民雖然在達味及撒羅滿的苦心孤詣,勵精圖治的努力之下,獲得了正式的統一及自主獨立,但是那由來已久的十二支派各自為政,互不相容的潛存力量,仍然繼續存在,且日形表面化,終於在撒羅滿死後,局勢一變不可收拾,統一的君國政體,分裂為二,北方有雅洛罕貝,自稱為王,統治屬下的十個支派,及大半的以民土地,史稱北國以色列王國;南方的猶大只剩下了小部份的土地及本雅明支派,雖謂正統王國,卻遠不如北方分裂出去的以色列。
雅洛貝罕在宣佈北方獨立之後,第一件所作的事,是將丹和貝特耳建為宗教朝聖崇拜邪神的中心,以阻止百姓基於宗教的理由,大批地南流,奔向耶京,而削弱自己的國勢。
二國分裂後不久,即受到埃及法郎史沙客的入侵騷擾( 列上 14:25, 26)。這次南方的猶大因首當其衝,所受的損害,遠較北國為大,於是在南國大傷原氣之後,已再無力來攻擊北國,以收復失去的土地,及謀求重新的統一。但北國此時所過的,亦並非是太平盛世的日子,因為大馬土革國王勢力漸強,向外發展,而不時擾亂北國以色列的領土。除了這外來的騷擾之外,更使北國受著致命傷的是內部的不和。彼此勾心鬥角,爭權奪利,以至於使北國在它短短二百年的歷史中,竟只有敖默黎及耶胡二人所建立的王朝,超過了二代以上的統治時期,其他皆一兩代而終;且大都不得善終而死,比如雅洛貝罕的兒子納達布繼父位後,不久,被手下大將巴厄沙所殺。巴氏自立為王( 列上 15:25-34),可是巴氏的兒子厄拉繼位不及二年亦被人殺害及篡位( 列上 16:8-14)。如此,朝內互相殘殺的事,層出不窮,直至敖默黎時代。
敖默黎以軍人之身,被立為王(八八五~八七四),他是一位頗有作為的人物,首先將首都自提爾匝遷往撒瑪黎雅( 列上 16:29-34)。在稍事整頓之後,開始向外發展,征服摩阿布,並與漆冬王通好,令兒子阿哈布娶漆冬王厄特巴耳的女兒依則貝耳為妻,至使全國陷於邪神的敬禮,而受到《聖經》上嚴厲的斥責( 列上 16:29-34)。此時,代表「雅威」敬禮的人物,並以大無畏的精神,來保護以民正統宗教的護道者,是厄里亞先知( 列上 17-19 章)。
在整個敖默黎王朝時代(八八五~八四一),除了他的兒子阿哈布曾與大馬士革聯盟抗拒亞述之外,北國以色列與大馬士革一直互相為仇,保持著對立的狀態。
公元前八四一年,耶胡受傅為王,他將王室全部剷除,廢除邪神敬禮,受到先知厄里叟的支持( 列下 9; 10)。可是外禍卻變本加厲地發生,首先約但河東的土地盡喪敵手,繼有北方阿蘭人入侵( 列下 13:3),使北國實已處於朝不保夕的境地,幸而此時有亞述王征討阿蘭人,有入侵大馬士革之舉,才解救北國於倒懸,並收復不少失去的土地、鄉村。
北國真正發達安定的時代,出現於耶胡王朝的第四位繼位人,雅洛貝罕二世的時代(七八三~七四三)。在此時期,以民的南北兩國皆無入侵之敵人,大馬士革已在奄奄待斃的過著苟延殘喘的生活。北國乘機擴展領土,並謀財富,以達富國強兵之目的。這種目的雖已達到,卻也造成了社會上貧富不均的現象,富人地主欺壓貧窮小民的事,比比皆是。無怪乎亞毛斯及歐瑟亞先知,屢次大聲疾呼,為小民請命,斥責權勢人物的橫行霸道,並預報北國不堪設想的前途--滅亡(見 歐 8-10 章;亞 3-6章)。
胡耶的王朝,終於七四五年,國王被人殺害,王位被篡奪。此時亞述的國王正是提革拉特丕肋色爾第三世,是一位文武雙全,驍勇善戰的國王,他開始向外擴展領土,使以民的南北兩國皆稱臣納貢,失掉獨立自主的權力。人心不服,自是意中事,於是北國國王培卡黑(七三七~七三三)與大馬士革聯盟抗衡亞述,以求獨立解放,但事與願違,得不償失。亞述王提氏首先出兵將大馬士革王國盡行破壞消滅,使其土地人民變成亞述帝國的行省,北國以色列所受的懲罰,則是喪失了北方及約但東部的領土,並有不少的社會高等人士,被俘充軍至遠方的亞述,但是國體政權卻仍然存在。直至其最後一位國王曷舍亞(七三二~七二四),受埃及的唆使,竟敢抗交貢稅為止。他本人被亞述王(先是沙耳瑪乃色後有撒爾貢二世)所逮捕,首都撒瑪黎雅在被圍三年之後,終於公元前七二一年盡毀無餘,百姓被充軍遠方(按亞述年鑑之記載,有兩萬七千二百九十人被充軍),不少的外邦民族,被遷徙來,佔據北國亡國之後的空曠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