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辭典
耶肋米亞(Jeremiah, Ieremiae)//耶勒米雅(Jeremiah, Ieremias)(見後半段式
耶肋米亞,意謂「上主高舉」,四大先知之一,生於耶京之北四公里左右的一個名叫阿納托特的村莊。這村莊因四周土地肥沃,故農產甚豐富:又有不少的土地可供養牲畜,是人生居住的理想地點,故此該村莊至今猶存。先知的父親名叫希耳克雅,是阿納托特的司祭(耶 1:1)。列上 2:26 所記載的被撒羅滿革職的大司祭厄貝雅塔爾,就是先知的前輩。耶肋米亞被召作上主的先知時,是在猶大王約史雅第十三年上(公元前六二六年,耶 1:2; 25:3)。當時耶氏曾以自己仍太「年青」為詞,意欲拒絕接受這種艱巨的任務,更不欲離開自己安寧舒適的家園及莊田(耶 1:6)。希伯來文的「年青」(Nahar)一詞,是指一個自二十歲到三十歲的人。基於這一點,學者們推斷耶氏蒙召時,應是一個二十五歲左右的青年。若學者們的假設正確的話,則先知應生於公元前六五○年間。他誕生時正是亞述王亞述巴尼帕耳的全盛時代,但是他被蒙召的那一年(公元前六二六年),卻是亞述巴尼帕耳王崩潰的一年,接著而起的是新巴比倫帝國。接任先知之後數年(公元前六二二年),發生了一件與《聖經》有非常重大關係的史事。是年在耶京聖殿發現了上主的「法律書」(有些學者強調它就是五書中的《申命紀》),這本「法律書」的發現,與約史雅國王的宗教改革有著密切的關係(列下 22:8-13; 編下 34:14-21)。使我們覺得非常奇怪的,是《聖經》上竟沒有提及先知參與宗教改革的事,更沒有指出先知置身事外的原因,現今學者們的意見,也祇不過是些沒有確證的推測。
先知生於司祭家族是毫無疑問的,自幼便受到完備認真的宗教教育,過著嚴肅安靜的鄉村生活。這在他的著作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先知不時以熱切留戀的心情提到他家鄉的田園、牧場、山上的橄欖及平地上的無花果樹。可是在被選作上主的先知之後,便毅然放棄了他這安靜的田園生活,前往腐化敗壞的首都耶京,執行他做先知的使命,自此開始了先知一生充滿痛苦、侮辱、誤會、恫嚇,甚至受體刑及監禁的悲慘生活。因為先知所傳達的上主的旨意,與當時人們的傾向,及社會潮流,不論在政治或宗教方面,都是背道而馳的。但是先知基於自己的身份──上主的代言人,又不能不盡力大聲疾呼,斥責當時一切弊端,尤其是宗教上的邪神敬禮,並預言耶京必將滅亡,聖殿必將毀壞。先知激烈地攻擊君王的荒淫無道,以及欺壓小民的暴政(耶 22:1-8, 13-18),公開地指摘百姓的迷信及生活的邪惡(耶 7:26)。這些言論激起了一些民眾及長官們的憤怒,因而將先知加以拘留扣押(耶 20:1, 2),甚至司祭及假先知們決意將先知置諸死地,幸未能成事(耶 26),卻被禁止再作公開的宣講。於是先知開始從事於寫作,令自己的秘書巴路克在聖殿公讀先知的言論集,再度招惹約雅金國王的憤怒報復,下令將二人加以逮捕,此次幸二人及時逃避,未遭毒手(耶 36)。耶肋米亞先知此時的悲痛,及心中的憤慨,是可想而知的。無怪乎在他的著作中,發現了一些絕望、傷感、以為自己生不逢時的言詞(耶 9:3-7; 15:10-11; 17:14-16; 18:18-23; 20:7-8)。
在政治方面,先知力主君王及人民應順從巴比倫君王的統治,因為新興的巴比倫是當時最強大的帝國,是當時任何民族都不敢反抗,也無能對抗的偉大強國,以民祇有順從巴比倫才可以生存,不致遭受滅亡之禍(耶 21:1-10; 37; 38; 39章)。可是,當時的君王漆德克雅,他的大部份官員及百姓,卻堅信埃及才是以民的救星,於是倡導同埃及和其他一些弱小的國家聯盟抵抗強大的巴比倫,這與先知言論完全相反(耶 27)。結果先知被控為禍國殃民的賣國賊,企圖與敵人裡通外合,於是決意將之剷除。再度被逮捕加以監禁(耶 37:11-15),後更被拋於污泥坑中,任其飢餓痛苦而死(耶 38)。
先知的預言終究應驗,上主的懲罰終究實現,巴比倫國王拿步高於公元前五八七年六、七月間攻破耶京,殺人放火,施行屠城政策,聖殿全毀,聖京全無完整的房舍,國王被擒,百姓被充軍遠方。先知本可接納拿步高王的邀請,前往巴比倫度舒適高貴的皇宮生活,但先知基於對同胞之愛憐,甘願留居聖地,與未被充軍的遺民同甘共苦,協助巴比倫王委派的猶太官長革達里雅重整家園,安定民生(耶 39:11-15; 40:1-6)。那知民心未死,不久之後,竟有人將革達里雅殺死;長官既死,百姓卻又害怕巴比倫王的懲罰,於是挾持先知一同逃往埃及避難。至此先知的生平記載告終,是以我們不知道耶肋米亞死於埃及,或終返聖地。
先知盡一生之努力,歷四十年之久,保護雅威宗教之純潔,倡導百姓之幸福,表面上雖似一無所成,一生受人冷嘲熱諷,譏笑咒罵,迫害摧殘,但後期的猶太人以及《舊約》晚期的著作,對先知卻是推崇備至,視為以民歷史上的偉大人物(見達 9:2; 編下 36:21-22; 德 49:6-9; 加下 2:1-8; 15:12-17)。耶穌自己亦為其同時代的人,視為耶肋米亞的再生(瑪 16:14),教父們亦向來稱耶肋米亞為耶穌的預像。
耶勒米雅(Jeremiah, Ieremias)
是《聖經》上數個人的名字,在原文上本與耶肋米亞先知同名,同意:「上主高舉」。思高譯本將之分別譯出:
- 里貝納地方人,哈慕塔耳后的父親。哈慕塔耳原是約阿哈次及漆德克雅二位猶大國王的母親(列下 23:31; 24:18; 耶 52:1)。
- 一個家族的族長,屬於約但河東的半個默納協支派(編上 5:24)。
- 屬於本雅明支派的一位戰士,在漆刻拉格歸順了達味(編上 12:5)。
- 加得支派的一位英雄人物,當達味被困於曠野的山岩中時,耶勒米雅伸出援助的手(編上 12:11)。
- 亦是加得支派的英雄,同樣幫助了被困的達味(編上 12:14)。
- 是在乃赫米雅時代,與上主重新訂立盟約時,在盟約上簽字的一位人物(厄下 10:3)。
- 是與則魯巴貝耳一同由充軍之地回歸耶路撒冷的司祭(厄下 12:1)。
- 是約雅金大司祭時代的一位司祭(厄下 12:12)。學者們大都以為此人與前(7)所述,同為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