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依撒意亞(書) [依撒意亞] 聖經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聖經辭典
依撒意亞(書) [依撒意亞](Book of Isaiah, Liber Isaiae [Isaiah, Isaias])

《依撒意亞》,按照《瑪索辣經文》、《七十賢士譯本》和《拉丁通行本》,是《舊約》後期先知書的第一部(巴比倫的《塔耳慕得》則將它放在《肋》和《則》之後)。聖路加稱它為「依撒意亞先知的言論集」( 路 3:4)。全書 66 章,載有依撒意亞先知的言論,其中有些是他宣講或寫下的,有些是他的直系第子記錄下來的,有些可能是後期的弟子在不同的時代纂集或按照他的思想寫下的。可是,有些也是他先寫好,交給弟子們收藏,等到日後時機成熟才公諸於世的(8:16; 30:8)。

一、依撒意亞先知

依撒意亞(Isaiah),是阿摩茲的兒子(1:1),大約於公元前七七○~七六五年間生於耶路撒冷。他的名字解說「上主施救」。他的妻子是「女先知」(8:3)。有兩個兒子,名舍阿爾雅叔布(7:3)和 瑪 赫爾拉沙耳哈市巴次(8:3),都是象徵的名字,前者解說「餘剩的將要回來」,後者解說「迅速劫掠,急速奪取」,他們與先知同是以色列子民中的「標誌與預兆」(8:18)。

公元前七四○年,即烏齊雅(七八一~七四○)逝世的那年,依撒意亞在神視中蒙召為先知(6:1-13),任職於耶路撒冷,在任四十年(七四○~七○○),與北國以色列的歐瑟亞(歐 1:1)及南國猶大的米該亞(米 1:1)同時任先知職,歷經三代君王,即約堂(七四○~七三六),阿哈次(七三六~七二一)和希則克雅(七二一~六九三)。他的使命是領導南國渡過當時的險惡關頭,因為烏齊雅王曾使猶大國踏入了黃金時代,但他的死亡卻給這黃金時代敲了喪鐘!因為政治方面,亞述王國(一一○○~六二五)在提革拉特丕 肋 色爾第三(Tiglat-pileser Ⅲ:745-728)的領導下,開始他的遠征政策,橫掃遠近各國,而繼位的沙耳 瑪 乃色第五(Shalmaneser Ⅴ:728-722),撒爾貢第二(Sargon Ⅱ:722-705)和散乃黑黎布(Sennacherib : 704-681),為了面對反亞述的阿蘭聯盟,又不斷興兵討伐(北國以色列就在公元前七二一年淪亡於撒爾貢手上)。因此,南國猶大,不論投靠或反叛亞述,都不易生存;而宗教方面,以民中有些人目睹亞述的勢力(尤其是北國滅亡以後),便懷疑天主給達味的許諾( 撒下 7),有些人則對這許諾加以曲解,認為即便任意犯罪,王國也能永存。依撒意亞的使命,就是挽救這政治與宗教的危機,他以宣講(6:7),寫作(30:8)和象徵行為(20:2-6)履行他的使命,也召收了願意幫助他履行這使命的弟子(8:16)。按 編下 26:22; 32:32,他還寫了烏齊雅王及希則克雅的傳記,但已失傳。

至於依撒意亞的先知工作,可分四個階段:

  1. 第一個階段,就是納堂執政時代,依撒意亞目睹國內的奢侈、淫靡、崇拜邪神、剝削貧民等罪過,宣佈雅威的日子快要來臨,勸以民悔改;不然,必遭懲罰,但將保留熱心的「遺民」(2-6; 10-12);
  2. 第二個階段是阿哈次時代。他因為不加入反亞述的阿蘭聯盟而引起了敘利亞厄弗辣因之役(七三五~七三二),因而願意投靠亞述。當時依撒意亞不但宣講,而且還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了政界的風雲人物(可能是宮廷的參謀)。他勸阿哈次不要投靠亞述,而應以忠於西乃盟約去博取天主的保護。可惜阿哈次沒有聽從(7);
  3. 第三個階段,就是阿哈次的晚年時代。先知預言北國以色列的淪喪(28:1-6),同時也預告亞述帝國的滅亡(30:27-33);
  4. 第四個階段,是希則克雅時代。他受到埃及的唆使,參加新巴比倫的領袖 默 洛達客巴拉丹(Merodach Baladan : 721-689?)鼓吹的反亞述聯盟,而引起了亞述王散乃黑黎布的報復,幾乎佔領了整國猶大國(七○一年)。當時希則克雅王求先知代禱,先知便預言聖城與聖殿必得保存,同時也預言亞述的慘敗(36-39:= 列下 18:13-20:19; 編下 32)。

至於先知的晚年,史籍並沒有什麼記載。按照猶太經師的傳說,他在希則克雅王的兒子 默 納舍為王時(六九三~六三九)被殺,處以鋸刑。希 11:37 所說的「有被鋸死的」,可能指的就是他。今日學者對此傳說的歷史根據,多表懷疑。

二、《依》的內容與分析

近代學者,站在純粹文學批判的立場上,多將《依》分成三部份:

  1. 第一部份是「預言集」(1-39):載有依撒意亞在亞述時代所講的許多預言,這些預言通常是沒有按照時代的先後,及邏輯的層次編纂成的;此外,載有一個「歷史附錄」。這歷史附錄可說是第一部份與第二部份的連接環子,因為,39:5-8 載有依撒意亞論以民往巴比倫充軍的預言,使讀者易於瞭解第二部份以巴比倫充軍為主題的預言。
  2. 這第二部份就是「安慰書」(40-55):天主是慈愛的天父,在人犯罪時,他預告和施行懲罰;在人後悔時,卻仍是他提拔撫慰世人(57:15-19)。這一部份就是為撫慰充軍的以民,預言巴比倫的滅亡和以民「新的出谷」(Nova Exodus)--藉居魯士及「上主的僕人」而得的出谷,和這出谷所重建的新熙雍。
  3. 第三部份(56-66)原就是「安慰書」的一部份,是經學者Duhm (1892)首先將它分割開來,組成獨立的部份。這一部份好像就是「新熙雍」的引 申 ,由以民狹隘國家主義的「新熙雍,」預言到未來不分國籍的「新耶路撒冷」。

按照近代學者的這個分析,我們可將《依》的內容大致列表如下(細節的分段,學者各人各見):

Ⅰ、預言集

  1. 前言(1)

  2. 向猶大宣示的神諭(2-6)

  3. 厄瑪奴耳書(7-12)

  4. 論外邦的神諭(13-23)

  5. 依撒意亞大《默示錄》(24-27)

  6. 論以色列及猶大的神諭(28-33)

  7. 依撒意亞小《默示錄》(34-35)

  8. 歷史附錄(36-39)

Ⅱ、安慰書

  1. 上主是救主(40-18)

  2. 新熙雍(49-55)

Ⅲ、安慰書(續)

  1.  勸勉悔改(56-59)

  2.  新耶路撒冷(60-66)

三、作者問題

關於《依》的作者問題,亦即所謂「依撒意亞的原著性」(The Isaian authenticity ):

  1. 譯於公元前一三二年的《德》,已暗示依撒意亞是全本《依》(66章)的作者(德 48:27, 28);
  2. 在《新約》中,耶穌、宗徒及《新約》作者引用《依》共50次(也有學者說22次或60次),所引用的經句雖分別屬於上述三部份,但卻常歸名於依撒意亞先知。即使假定他們只按「民間傳說」認為全本《依》都是依撒意亞先知的作品的話,我們不要忘記教宗庇護十二世在人類通諭(Humani Generis)的這幾句話:「若有時《聖經》的作者由民間傳說取材--這是可能的事--我們不要忘記他們是有聖神默感的。因此,在取捨或判斷這些傳說時,他們是不能錯誤的」(EB n. 618)。我們 加上 一句:「何況是降生成人的天主聖子」;
  3. 東西方教父,如聖猶斯定、敖黎革乃、聖巴西略、聖金口若望、聖厄弗稜、聖熱羅尼莫、聖額我略納齊盎等,都認為依撒意亞先知是全本《依》的作者。

事實上,留心的讀者不難發覺在上述的三部份中,都有些值得注意的共同點:

  1. 先知特有的思想,如凱旋的默西亞(7-12=40:5, 9; 52:13-15; 53:10-12)、至聖的天主坐在高座上(6:1=57:15)、缺乏虔誠的敬禮不能悅樂主心(1:11-20=58:3-12; 66:3, 4)、遺民必得救(1:27; 4:2, 3; 6:13=48:9, 19=65:8);
  2. 特有的字眼,如天主的聖者(6:3; 12:6; 30:11; 37:23=40:25; 41:14; 43:4, 14, 15:全書用過27次)、萬軍的上主(全書用過62次,僅次於耶78次)、豎起旗幟(5:26; 11:12; 13:2; 18:3=49:22=62:10)、除去石塊(5:2=62:10)、上主親口說的(1:20=40:5=58:14)、殘花(28:1, 4=40:7, 8 );
  3. 罕見的希伯來字眼,如頭巾(3:23=62:3)、辣哈布(30:7=51:9)、荊棘(7:19=55:13)、喜樂(13:22=58:13)。因此,直至十八世紀,除了(Aben ben Esra (1167)及 Isaac Abravanel 主張40-66不是依撒意亞先知的作品外,學者都一致以先知為全書 1-66 章的作者。

十八世紀末,Doderlein (1775)和Eichhorn (1782),純粹站在文學批判的立場上,領先將40-66章歸於另一無名氏作者(但其間「上主的僕人」詩歌,即42:1-4; 49:1-6; 50:4-9; 52:13-53:12,他們又歸於另一作者),稱他為 Deutero-Isaiah ,即「第二依撒意亞」(本文簡稱「 依 二」),並認定他在充軍後期(五四○~五三八年間),在巴比倫寫成。一百年後, Duhm (1892)更將56-66章歸於第三位作者,稱他為 Trito-Isaiah ,即「第三依撒意亞」(我們簡稱「《依三》」),並認定他在公元前四五○年寫成。《依二》、《依三》的作者,可能是一個人(但不是同一個人),也可能是一組人;無疑的,都是先知的弟子。

近代學者,許多接受了他們的意見,主張《依》的作者,按照三部份,有《依一》《依二》《依三》。他們之所以如此分割《依》,理由大致如下:

  1. 歷史背景方面:第一部份的歷史背景是亞述時代,第二部份是巴比倫充軍晚期(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指明,那位准許以民回國的居魯士的名字:44:28; 45:1),第三部份是充軍回國後的重建時代;
  2. 文字方面:第一部份語文簡潔,語氣凌厲,第二第三部份則語文輕鬆典雅,語氣富於情感,愛用疊語(40:1; 43:11, 25; 51:9, 12),
  3. 思想方面:第一部份是預告懲罰,第二第三部份是安慰鼓勵;第一部份表現狹隘的猶太主義,第二尤其第三部份,救恩卻歸於萬民;此外,第二部份的表達方式更具神學形式,並強調「創造神學」,而第三部份則點 出 純真的以民及宗教生活等;
  4. 神學方面:無可否認,有些學者受到了唯理論的薰染,認為預言(廣泛點:聖蹟)--尤其是細節準確的預言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們以史事發生及文體類型的年代去鑑定先知書內預言的寫作年代。

循著這文學批判的途徑,尤其是唯理主義的思想,有些學者更認為:第一部份中13:1-14:23; 21:1-10(論巴比倫)、15:1-9; 16:6-12(論摩阿布)、19(論埃及)、23(論提洛)、24-27(大《默示錄》)、33(耶路撒冷獲救)、34-35(小《默示錄》)、36-39(歷史附錄),都是後期(《依二》、《依三》或另一作者)的作品。至於這些後期的作品的寫作年代,學者則放在五四○~一二○年間,各抒己見。在這「解體」的趨勢下,在一二九二節的《依》中,有些學者只承認八百,有些則只承認二六○節是依撒意亞的作品。

為了給天主教學者一個指南, 宗 座《聖經》委員會,於一九○八年六月二十九日頒下了一篇文告,文中雖沒有強調《依》的 66 章每一章都是依撒意亞先知的作品,但卻指 出 當時反對《依》的原著性的理由,尚未能充份證明《依》是多位作者的作品(EB nn. 294-295)。

無疑的,一九○八年後的近七十年中《聖經》批判學亦有了莫大的進步,因此,正如 Moriarty 說的,今日沒有一個學者主張,《依》天衣無縫地是依撒意亞先知的作品。事實上,今日《聖經》批判學提 出 的理由,由文學批判的角度看來,為批判純粹的「文學作品」,尤其是為批判「歷史文學」,實在是不易推翻的理由。可是,有一點我們始終不可忘掉的,就是:《聖經》不只是「人的作品」(因此不純粹是文學作品),而且更是「神的作品」(見默感);而《依》不是一本「歷史記錄」,而是「預言」。因此,站在神學的立場上, 若 我們承認「預言未來」是可能的--其實《依》本身已說得很清楚:「過去的事,我早就預言過了……我早就告訴了你;在事未發生之前,我就向你說明了」(48:3, 5; 參閱 8:16; 30:8)--那麼,雖然不應硬說 66 章,每章都是依撒意亞先知的作品(因為不能否認《依》中有刪插跡象),但相信也不能這麼輕易,只憑著純粹文學批判的結論,便肯定大部份不是依撒意亞先知的作品,因為預言的「可能性」始終存在:這就是我們對有關《依》的文學批判的結論的「絕對性」,始終抱有懷疑態度的唯一理由。況且,至少關於第一部份(1-39),學者們也承認:他們今日愈來愈避免絕對性的斷定某一段實在不是依撒意亞先知的。

四、《依》的神學

依 的神學中心思想,就是天主的神聖性(Holiness)。這「神聖性」,就希伯來文「Qadosh」來說,含有非常廣闊和深入的意義,可同時解說「聖善」、「聖潔」、「超越」、「神性尊嚴」、「不可侵犯」等。

按照《依》,天主是「聖、聖、聖」(6:3),即「至聖的天主」(5:16),是「萬軍的天主」(6:3, 5);他是「以色列的聖者」(全書用了二十七次),也是「全世界的天主」(54:5);是「創造者」(全書用了十六次),也是「救主」(全書用了十三次)。他的尊威,連「色辣芬」天使也不敢正面仰視(6:2);污俗的世人,更不可親眼目睹(6:5)。凡接近他的人,都得聖潔自己(6:7),因為凡屬於他的一切,都是「聖的」,如聖言(29:23)、聖臂(52:10)、聖神(53:10, 11)、聖山(11:9; 56:7)、聖城(48:2; 52:1)、聖殿(62:9)、聖所(63:15)聖日(58:13)、聖 路 (35:3)、聖君(43:23)、聖善的苗裔(6:13)、聖潔的民族(62:12)。

正是因為天主是至聖的天主,他不能容忍罪惡的存在:他利用外邦民族(10:5)懲罰不聽從他教導的以民,向他們大發雷霆(5:24; 1:4),掩面不看他們(57:17),盡情伸張他的公義(5:24; 9:12, 16, 20; 10:4),叫他們飲盡震怒之杯(51:17)。可是,他也懲罰外邦人的罪惡,對厄弗辣因和大馬士革(7:7, 8; 17)、摩阿布(16:13, 14)、提洛(23:1-24)、亞述(10:16-19; 17:12-14; 37:21-38)、巴比倫(13:19-22; 47:1-15)和埃及(19:1-17)發洩他的義怒。不但如此,尚且,將有一日--「上主的日子」(2:9 -22)--他還要審判萬民,使自己備受頌揚(24),因為他是唯一的神,唯一的主宰(43:11; 45:5, 6),萬民在他面前好像烏有,在他看來只是空虛淨無(40:17),任何事物都不能與他相比(40:18-26):他因正義而受尊榮,因公正而自顯為聖(5:16)。

他既然是唯一的、至聖的、公義的主宰,因此他有他的計劃領導人類的歷史(10:6),也有能力付諸實行(55:11),人的任何計劃都不能破壤它(8:9, 10);尚且,相反他的計劃行事的人,必遭失敗(30:1-3; 31:1-3),因為在他奇妙的措施面前,智慧者的智慧要消失,賢者的聰明要隱退(29:14),他的心思超乎人的智力之上(28:29; 55:8, 9)。他的計劃多次藉著歷史的演變而實施(7:18-20; 9:10, 11; 10:5, 6; 45:1),對他的計劃,我們只有全心信賴,才能屹立不動(7:9; 28:16; 30:15),即使事態的演變好像能推翻這個計劃,也得堅信不疑(7:4-7; 37:6, 7)。這個「信」字,就是宗教生活的基礎(7:9; 57:13)。

在他的計劃中,最大的計劃就是「再造」和「救贖」他的子民(40-66)。因此,他雖因了他們的罪惡(57:17),在怒氣中打擊了他們,卻又在慈悲中憐憫了他們(60:10),目的只是為煉淨他們(48:9-11),好保留一些遺民(4:2, 3),因為他要在熙雍放一塊精選的石頭作基礎(28:16),它就是由葉瑟 出 生的嫩枝和幼芽(11:1; 4:2; 6:13),即由童貞女誕生的厄瑪奴耳(7:14),他將宣佈上至慈恩的喜年(61:2),贖回百姓的殘存者(11:11),使他們獲得新的出谷(43:18-21),以「上主僕人」的身份(52:13-53:12),作代罪的羔羊,使他們得到安全與痊愈(53:5)。那時,將有新天新地 (65:17)、新的京城(60)和新的子民(66:7-17),這子民不再只是以色列,而是萬國萬民(56:1-8; 66:18-23),因為在至聖天主的計劃中,他是萬民的光明,使天主的救恩達於地極(49:6)。

見0298以色列遺民、0051上主的僕人、0049上主的日子、2500默西亞、0526死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