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以色列 聖經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聖經辭典
以色列(Israel)

以色列一名的來源,在《聖經》上是由於雅各伯的一段事蹟。就是在培尼耳與天神博鬥後,天神向他說:「你的名字以後不再叫雅各伯,應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博鬥,佔了優勢」( 創 32:29; 見 歐 12:4)。由語言學上來看,以色列亦可作為「天主博鬥」來講。自此以後,雅各伯的子孫後代便被稱為「以色列人」( 創 46:8),「以色列的兒子們」( 出 1:1),「以色列子孫」( 申 4:44),「以色列家」( 出 16:31),或「以色列子民」( 出 9:7)。這些名稱,直至以民分為南北朝的時代,都是用來指由雅各伯及其十二個兒子而來的整個民族而言,就是在南北分治之後,仍不時保持著這種意義。

在南北朝時代,南國稱為猶大,而以色列一名即特別用來指北國的十個支派,但也不可一概而論,蓋有些地方,尤其在先知書上,仍用來指全體以民。撒瑪黎雅滅亡及十個支派充軍異地之後,以色列一名,才用來指尚存的南國猶大(耶 10:1; 依 41:14),其後則用為自巴比倫充軍歸來的百姓( 厄上 9:1; 10:5; 厄下 9:1, 2; 11:3)。但是,也自此時代始,漸漸地這個民族被稱為猶太民族,尤其在《新約》時代。如此,「以色列民族」竟成了亞巴郎神性後裔的代名詞,而「猶太民族」一詞,則是專指亞巴郎的血系後裔而言(羅 9:6)。

一、以民的使命:

在人類的文化歷史上,各個重要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使命;腓尼基人是著名的建築家,羅馬人有組織的天才,希臘人的文學,以及中國的孝道,都給人類作了不少的貢獻。其次,如亞述、巴比倫、埃及、波斯等帝國,都有它們不可泯滅的功績。而以色列民族主要的使命,是在宗教一方面的,他們在一切敬奉多神的國家中,保存了惟一真神的敬禮,是天主聖言的證人,並且全世界人類的救星--默西亞--也要由這民族中誕生。可惜的是,這個民族及這個宗教團體,竟將業已由他們中誕生的救世主--耶穌基督--擯棄了,且待之如上主的敵人,及咒罵天主的人。猶太人的這種態度,可惜至今猶存。

二、以民的歷史:

在這裡我們只可以作一個走馬看花的簡介,至於詳細的節目,請讀者參見各民長、君王、先知等的特別條文好了。自以民的成長至出離埃及一個時代,包括有埃及的為奴,梅瑟的被召,十大災難及過紅海的重要事蹟。其後在西乃山與上主結盟,被正式立為天主的民族。在梅瑟的領導下,度過四十年的曠野生活之後,又在若蘇厄的統率之下,佔據了若但河西方的地區--聖地、許地--並將它劃分給構成全體以民的十二個支派。在民長時代的以民,幾乎毫無團結力可言,每一支派各自為政,很容易地陷入邪神的敬禮,而受到上主的懲罰,異民的騷擾。為拯救悔改的以民,而有民長的產生。以民太過受其他民族的影響,竟要求放棄自西乃山以來的神權政體,而要求君主政體,猶如其他一切民族。撒慕爾受上主的指示,勉強滿足人民的願望,而有撒烏耳君王的誕生。

可惜撒烏耳不知自重,開罪於上主,而王權轉入達味之家。達味是上主心愛的人,獲得了救世主將由達味後裔中誕生的許諾。在達味及撒羅滿的全國統一時代,以民雖在過著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但骨子裡,南北支派之爭的暗流,卻在漸漸形成。幸而有以耶京為全民宗教中心的措施,分裂的現象,尚不致太迅速的露骨,表面化。耶京在未來的以民歷史上,起了重要的大作用。但分裂的時機成熟,終於有雅洛貝罕的倡導,革命,而有北國以色列的誕生。它雖然有十個支派,但漸漸卻佔了下風,漸漸步入喪亡的途徑。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獨立自治後,失去了與耶京宗教的連繫,而自立神廟於貝特耳及丹,使人民陷入邪神崇拜的歧途,尤其自阿哈布王之後為最。其結果,是內部有互相爭權奪位的殘殺,對外則惟亞述、埃及、或大馬士革強權的馬首是瞻,而失去真正的獨立自由。

其後在雅洛貝罕二世時,乘亞述帝國的衰弱,雖有以色列國黃金時代之稱,但這也恰巧是即將滅亡前的曇花一現,終於在公元前七二一年被亞述王撒爾貢所消滅,家破人亡;所餘者,被充軍遠方去了( 列下 17:7-23)。相反的,猶大國因佔有耶京宗教中心的優勢,以及天主向達味之家所作的諾言,暫時得以幸免於滅亡;但它的許多國王的無法無天,及崇拜邪神的罪惡,也終於難逃上主正義的懲罰。在公元前五八六年被巴比倫王拿步高所消滅。耶京聖殿盡行毀壞,人民被充軍他方。在這以民南北朝數百年的時代中,天主雖打發了不少的先知,大聲疾呼、教導、勸解、警告君王及人民,但皆屬枉然。雖曾有希則克雅及約史雅的宗教改革,但終亦不能抵償默納舍、阿孟、約雅金及漆德克雅諸惡君的惡敗行為。

只有部份被充軍巴比倫的猶太人,在公元前五三八年返歸本國,重整家園。自此之後,以至公元七○年代猶太人的徹底全部的滅亡,巴力斯坦猶如一個被人亂踢的皮球,受著埃及拉哥王朝及敘利亞色婁苛王朝的壓迫欺凌,過著苟延殘喘的生活;雖一度有瑪加伯兄弟的抗暴,為宗教自由而戰的興起,及瑪加伯王朝及阿斯摩乃王朝的建立,但終歸亦不能抵抗羅馬大將龐培的入侵及佔領,時在公元前六三年,自此受羅馬人的統治。

正在此時,有耶穌基督的出現,但當時的猶太人,在長期受人的蹂躪之餘,民族自尊心很強,宗教的熱誠也高,但可惜太過注重梅瑟法律的按字遵守,且盡力使法律繁雜瑣碎化,太過強調外表而不顧內心真誠的虔敬,尤其以法利塞人為最。對耶穌為天主子,為默西亞的教訓不能接受,將耶穌置之於死地。兩次抗拒羅馬人的暴動都未能成事,且於公元七○年完全失敗,再不成國家,更不再是團結統一的民族,近兩千年之久,散居世界各地,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本來以民的歷史,因著對耶穌的擯棄,及客居世界各地的事實,已算告一段落,但在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卻產生了一個新的以色列共合國。翌年,更成為世界聯合國的一員,重新有了自己獨立的政府及土地人民。這激起了不少對以民歷史研究的好奇心,事實上路加聖史已曾清楚地指出猶太人所受的懲罰,將有一個限期( 路 21:24),而這期限在世界末日之前會完結,他們會認識及承認基督。聖保祿亦明言,猶太人之被棄不是永久的,天主並沒有完全拋棄自己的百姓--猶太人,他們之中,只有一部份固執不信,但這種固執卻也在天主的計劃之中--為使外教人能回頭入教。至全體人類都認識基督之後,以民亦要回頭信主而得救(見 羅 11章)。參見1913猶太基督徒、1745梅瑟、2144達味、2369撒羅滿、0457先知、先知職責[預言]、0456充軍[流徒、移民]。

三、附註:

猶太人與中國(The Jews in China, Judaei in Sinis)猶太人既分散天下,客居萬國之中,那麼是否亦曾來到中國?甚麼時候開始進入中國?關於第一個問題,我們毫無疑問地可以作一個肯定的答覆。至於第二問題,則學者們意見各異,有人謂在周朝時代(公元前一一二二~二四四)已開始有猶太人進入中國居住,但此說不確。另一說法是在漢朝(公元前二○六~公元二二○)。本來此時正是猶太人大批移遷他方的時代,但可惜亦無確實的證據可憑。但在宋朝時代(公元九六○~一二七八),在中國的確已有猶太人的痕跡,是不容置疑的,惟人數不會太多,太約只有七十家,居於河南省的開封。開封有挑筋教胡同;挑筋教即猶太教。他們大都來自波斯及印度。但這一批猶太人,已完全地被中國人同化了,故此,實已消跡中國。真正可觀數目的猶太移民還祇是本世紀的事,尤其是自一九三三年歐洲迫害猶太人運動的開始,到一九四○年為止。他們在中國的分佈情形及人數大致如下:哈爾濱:五千人;上海:兩萬人;天津:兩千人;其他地區:一千人,共計不過兩萬八千人左右。

他們在中國的名稱:第一批進入中國的猶太人,既然主要來自波斯,所以他們最初的名稱是波斯文的譯音。在元朝的公文上(見元典章)有下列稱呼:朮忽回回朮忽,竹忽,主吾,主鶻(或鶴),朱灰,珠赫,主語,朮忽得、朱乎得、祝虎、祝虎德、諸乎得(來自波斯文 Diuhud 或 Djohud)。

天主教傳教士稱他們為猶太「利瑪竇的天主實義」猶泰、攸特、如德亞、義辣爾(Israel)、伊撒爾、伊拉爾、亦拉爾、亦撒厄爾、以斯拉爾、希博來(Hebraei)、「七姓八家」(在開封的俗稱)。猶太人自稱為一賜樂業。誓反教人稱之為以色列(此一名詞,已被天主教所採納,見思高《聖經》學會的「《聖經》」)。

見0297以色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