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叔默爾【蘇美人】 聖經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聖經辭典
叔默爾(Sumer)【蘇美人】

叔默爾是世間最早有文化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四千年已開始了它的存在,奠定了它文明的基礎,可惜它並沒有如同文明古國的中華民族,將它文化的寶藏,世代相傳,保留至今。事實上,它早於公元前兩千年開始衰落,漸被閃語系的民族所佔領統治,終至連它的語言也已消逝殆盡,被人們所遺忘。自從近百餘年考古學昌明以來,人們才重新將它數千年來,埋沒於地下的文化,以及古老偉大建築的廢墟挖掘出來,而加以整理研究。是以關於叔默爾民族的歷史,我們主要所根據的,是考古學家所供給的資料,為了使大家更能清楚地瞭解起見,我們將它分為下列諸段加以討論:地理、歷史、宗教、語言。

一、地理:

它所在的地區是美索不達米亞,一個由西北而東南長約一千公里的大平原,它的東部有匝格洛斯大山,北有亞美尼亞的山脈,西以敘利亞為界,南邊則有阿刺伯曠野及波斯灣。人類文化的發源地向來與大江大河是不能分離的,當然在這裡也不能例外。在這個平原中奔流著兩條舉世聞名的大河,即0414幼發拉的及0883底格里斯河(見該條),是這一區不可或缺的生命線。可是它們並不是兩條循規蹈矩的河流,在歷史上它們不知多少次改變了河道,不知淹沒了多少人口和牲畜,破毀了多少城巿和莊田,但也造成了其他新城市的理想環境,開闢了新的耕地。基於這種原因,自古以來修掘河道,疏通水源,灌溉農作物等的水利工程,向來是此區居民向自然環境奮鬥的主要作業,也是人類歷史上水利工程的最早開端。這兩條河流,也實在是與這一區的農業、經濟、運輸、政治及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原來真正的叔默爾地區,是較此一廣大平原為小,它主要的只佔有自巴比倫至波斯灣一帶,約三萬四千平方公里的平原區,是以它主要的城巿,也多出現於這一區,比如,息帕爾、巴比倫、尼普爾、烏爾、烏魯克,厄黎杜等,應當注意的是現今的波斯灣已因經年纍月地受著兩條河流的淤塞,而較當年向海洋後退一百公里左右。

二、歷史:

它的歷史開端是昏暗不明,以神話為出發點的。據載當時這一區域已是人口眾多,城巿林立的地方,於是天上的神明決意下降給十座較大的城巿,封立國王。這十位國王的壽數也實在高長的令人咋舌,其總合竟達四十三萬二千年,是完全不可置信的。其次他們的文件中,也記載了洪水的事跡,考古學家吳雷(Woolley)雖然強調他在烏爾城發現了這次洪水的遺跡,但為其他學者加以有力的否定。

洪水之後,此區的居民繼續生存蔓延,仍有人稱王於基士、烏爾、烏魯克、拉加士等城,但是神話的色彩仍然有增無減,比如厄塔納國王乘老鷹上天取種,以傳後代。其次關於杜慕齊王和烏魯克王基耳加默巿的記載,皆與神話有密切的關係;不過他們的壽數卻已漸減低,由數千年而減至數百年。

但是這一段洪水前後的記載,仍不能視為歷史,因為它是完全無據可憑的。關於這個民族的開端及最初的歷史,真正能供給我們可靠線索的,仍是考古學。根據在烏爾、厄黎杜及瓦爾卡等古城的挖掘,我們知道叔默爾人最古的城巿是厄黎杜及瓦爾卡,它們的文化遠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已開始發揚光大;不但有此一時代的兩座宏大的廟宇被挖掘出土,而且業已證實,此時叔默爾人已開始用文字來傳播文化,無怪乎考古學者們稱這一時代為文化的突然爆發時代,它的影響力所及竟遠達西南方的埃及。

叔默爾的下一個歷史階段是自公元前二八○○年至二六○○年間,因為在這個時期,有一種新的文化出現,這種新文化的代表作,是一些被考古學者發現的,一種別具風格的黑及紅色的陶器,四方形的磚,軸形的印章,以及一些祭祀用的器皿。這個文化流傳之廣,是相當可觀的,東至穌撒城,西至敘利亞及其他小亞細亞地區,西南至埃及,這個時代中的廟宇則較前一時代者略有遜色。

自公元前二六○○年,叔默爾才算正式進入有史時代,它的陶器呈現粗製濫造的狀態,廟宇的形式較前有所不同,祭壇被置於高台上,並在基士、尼普爾、烏爾、開始建造高大的尖塔,所用的磚也與從前不同,呈中凸形,並在廟宇之旁建有王宮,一反過去宗教統治政治的傳統,而形成政教分離的狀態。宗教藝術作品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獅頭鷹身的神像。鷹的兩爪立於兩條雄牛的背上。而此時宗教的中心建立在尼普爾城,烏爾卻變成了政治軍事的中心。在這裡被發現的關於行政、軍事、以及年鑑一類的歷史文件特別豐富有趣。除此之外,更發現了一些國王的墳墓,它們的建築都相當的偉大,內中並葬有寶石、金銀器皿及裝飾品,更有國王或王后僕婢陪葬的習俗。烏爾當時的勢力雖如此之大,卻未能建成一個統一的叔默爾王國,而是出乎意料之外地,出現了一位名叫路加耳匝基息的烏瑪城的國王,他以快速的手法,出兵東征西伐,節節勝利,先後將拉加士、烏魯克、烏爾、拉爾撒以及尼普爾佔領,所佔地區之廣,竟南達波斯灣,北至地中海,是向來所未有者,於是自稱國王,自命為「世界之王」,「四方之王」。可惜他建立統一王國的美夢只是曇花一現,二十五年之後,竟有一位閃語系的強人撒爾貢,以同樣迅速的手法將國王打敗、俘擄、置於尼普爾城神廟門口的籠中,供人恥笑。

於是自公元前二三五○年至二一六○年,叔默爾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亦名阿加得時代。撒爾貢更將前期國王的版圖擴充至塞浦魯斯島,建立有史以來叔默爾的最大王國,是為閃語系民族的第一個王國。撒爾貢除了建立正規軍之外,更改革社會制度,在行政方面再不受宗教政權的約束,而統治宗教,與以前的傳統適得其反;他的繼位人也各自在藝術及軍事上有所作為,保持了王國的王權。直至沙爾卡里沙黎國王時代,忽然有一批自匝格洛斯山區遷至平原的野蠻人,即是兇悍善鬥的古提人。(Guti)。他們蹂躪了全國的城巿、農村,可是因為沒有文化的基礎,孔武之餘未能建成正式的王國。

在經過一段歷史上的混亂時期之後,叔默爾進入了第三個歷史階段(二○六○~一九五五),也被稱為烏爾的第三朝代,是叔默爾文化的黃金時代,但也是一個走向完全滅亡的時代。它的創始人,是烏爾納慕。這位偉大的國王在雪去阿加得王朝所加給的恥辱,收復混亂的時局之後,勵精圖治,恢復叔默爾人的本來文化,重修破爛的廟宇,重建倒塌的城巿,諸如烏爾、烏魯克、阿達布等城,更建築了宗教上的高大尖塔,開闢新的水利河道,整理農業,革新財政,調整土地,頒佈新法(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法律文件),提倡文學及藝術,使全國的宗教、政治、民生走上欣欣向榮的康莊大道。他的兒子叔耳基繼承父志,在位四十八年之久,更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重新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權,將自己視為神明,統治全國百姓。可惜這種國泰民安的昇平狀態,並未能維持太久,即開始跟著歷史的潮流走向下坡,終至依士彼辣大將揭竿而起,倡導政變,自立為王,是為叔默爾的最後君王,但再也不是完整的國家。自此國勢日衰,終為入侵的閃語系民族—阿摩黎人—所乘,重新統治叔默爾,並在巴比倫建立了阿摩黎人的第一王朝,自此叔默爾乃消跡於歷史。

三、宗教:

叔默爾人的宗教,猶如其他古中東的民族所崇奉的,是多神教,只有以色列民族除外。他們的宗教是與大自然界有著密切的關係。猶如中國民間的信仰,以人體的形像來代替天神、地神、山神、水神、風神、雨神等,其次星辰也是他們崇拜的對象,正因為星辰是構成他們宗教的因素之一,是以很早他們就對天文學有了相當的認識同研究。最後魔術或稱妖術,也在他們的宗教上佔有重要的位置。所謂妖術,就是以有限的人力及方法,想對大自然加以控制的企圖,雖然勢非所能,但這卻是自古以來一切邪神宗教的共同點。

既然叔默爾在歷史上統一的時期短,而各個城巿獨立自治的時期長—即史家所稱的城巿王國—是以每個城巿有自己的神明。他的神像被供奉在本城的大廟中或頂台上,視為最高的權威;很少有全國統一的神明,神明之多自是意中事。到了烏爾的第三朝代,被記載的不同的神名竟達六百之多,但是這並不是說在他們的神明中,是沒有等級的分別。他們將宇宙分成三部份,上天是安神的住所及統治的範圍,是一切神明的父親,是世間一切的創造者,也是掌管者,人及牲畜的生命及歸宿,也都由他所操縱;當然,他的神像是被安置在不同廟宇之中的。次一等級的神是主管穹蒼的恩里耳神,他的女伴是主管山脈的寧里耳女神。再次一等的神明是統御下地、深淵及淡水、鹹水(河、湖、海)的恩克(巴比倫人稱之為厄阿),他的主要廟宇位於原來在波斯灣邊上的厄黎杜城。除了宇宙間的這三位主要神明之外,還有三位天文界的高超神明,即:太陽神烏突(即巴比倫人的沙瑪巿神),被敬奉在拉爾撒城中;月亮神南納(即巴比倫人的欣神),是太陽神的父親,百姓對他的敬禮中心是烏爾,他的女伴是寧加耳女神;第三位星神即(尼)殷安納(Ni)in-anna女神,亦即「天后」,也就是巴比倫人的依巿塔爾及西部閃語系民族的阿巿托勒特,是位主管愛情及豐產的女神。

叔默爾人對神明的敬禮是相當細心謹慎的,有他們一定的祭神禮儀,比如洗濯沐浴、傅油、焚香、燒香木,並有每天的早祭及晚祭,更有特別求恩及謝恩的祭獻。又有每月及每年不同節日的慶典,都要舉行祭祀,行祭時又要唱讚詞,念禱文等。司祭們分成不同的等級,主管廟宇中不同的事物。

四、語言:

叔默爾民族雖然早已不復存在,可是考古學者們證實了他們不但有自己的語言,而且早已有自己的文字—楔形文字。他們的語言是沒有格變及位變的,構成每個名詞,或動詞的特殊意態及形式的主要成份,是前綴及後綴,與現今的土耳其文很近似。考古學者曾發現為數相當多的叔默爾文件,其中最容易瞭解無誤的,是有關經濟及商業的文件;有關歷史記述的文件則較難懂,但是最費解的卻是那些歌詞及詩文,因多與神話有關之故。目前這些文件已大都被譯成現代語言,供人參考;並且也已有數種叔默爾文法、字典及辭典問世,供人研讀,為明瞭這種早已被人們數千年來所遺忘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