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5亞述 聖經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聖經辭典
亞述(Asshur, Assyria, Assur, Assyria)

亞述原是一座城名,但因此城變為當時政治宗教的中心,遂成為一個區域名。它亦代表這一區的人民、宗教及其言語。這一地區的主要部份是自巴格達(今日伊拉克的首都)向北伸展至梵湖(在土耳其境內)附近,它位於底格里斯河右岸的地區,是一片廣大的原始平原,無天然邊界。

一、亞述的歷史可分為三個時代:1、古亞述帝國;2、中亞述帝國;3、新亞述帝國。

      1、古亞述帝國:

自建國至公元前一四○○年,這一時期的歷史因資料缺乏,混亂不清,且與《聖經》無直接關係,故簡述如下:亞述人大約是屬於閃族的混血種,具有很大的鷹鼻,特厚的上唇,粗綣的濃髮。公元前一九五○年之前,是阿加得的屬國,一九五○年獨立,而有亞述之誕生。惟其政治的作用尚不見著,只在商業經濟上有顯明的進展。至一七四八年,有撒木息阿達得一世登極為王,乃大展宏圖,擴充領土;將全國劃分給數子治理,自己在幕後監督指揮。他的歷史幸有瑪黎文件之出土,而得以詳知。他死後(一七一六年),則國勢日下,至一六九○年前後,國權落入哈慕辣彼之手。此後竟有數個世紀之久,亞述平平無聞,幾消蹟於歷史;成了曷黎人的附庸,直至一四○○年之再興。

      2、中亞述帝國:

一四○○~一○七○年。亞述再興的機會是曷黎王國之滅亡(一四五○年)。此時亞述王阿叔爾烏巴里特將米堂尼人的一部份領土佔據,成為埃及的朋友,史稱「萬有之王」。但因曷黎人之領土已被哈提人所吞併,再無向北拓展之可能,於是另打主意,將己女嫁與北方巴比倫的王家,因而統治巴比倫,算是中亞述帝國的興盛時期。其後數個繼位之君王因與赫特人連年戰爭,國勢日衰,至沙耳瑪乃色二世(一○二八~一○一七),自亞述城遷都至尼尼微,雖開始重整軍備,鞏固國家經濟,但大勢已去。

     3、新亞述帝國(九三二~六一二):

經過一度混亂時期之後,亞述在阿叔爾丹二世(九三二~九一○)權下,光榮地復興起來。自此盡力向北擴展領土,尤其在提革拉特丕肋色爾第二世時,幾乎鄰近各小國無不稱臣納稅,其權勢範圍竟遠至提洛及漆冬。沙耳瑪乃色三世(八五八~八二四)且一度征服了不少敘利亞北部亞美尼亞的小國,使之臣服進貢,其中有基里基雅、敘利亞及以色列國的耶胡王。自此以色列開始在歷史上受亞述大帝國的勢力影響(八四一年)。可惜後繼無人,大都是無能之輩,再加上內部政治之紊亂,不少的國土,尤其北方的領土喪失淨盡,不少的小國先後再自獨立。亞美尼亞乘機得利不少,而此時以色列國的雅洛貝罕二世亦收回以前的失地,「從哈瑪特渡口直到阿辣巴海」( 列上 20; 列下 14:25, 28)。

二、亞述帝國的全盛時代:

在第八世紀的後半葉,亞述出了一位大名赫赫的君王:提革拉特丕肋色爾三世,亦名普耳。這是古中東最大的帝王之一,他重整軍備,向外拓展疆域,建立亞述帝國輝煌的黃金時代。他之所以成事,原因除了他本人是偉大的政治、軍事家之外,亦有外在的原因:即埃及的衰弱,阿蘭聯盟的內亂,及亞美尼亞王國的政策錯亂等,致被提革拉特丕肋色爾個個擊敗。稱臣納貢者有大馬士革的靳斤王,以色列的默納恆王( 列下 15:19, 20),及其他許多弱小國王。七三五年的敘利亞厄弗辣因之戰時,阿哈次驚惶失措之餘,求救於亞述( 列下 16:7, 8)。亞述王正求之不得,立即出兵向敘利亞及巴力斯坦進兵,佔領了不少以國城市,擄去了不少的居民(列下 15:29)。七三二年更佔據阿蘭,破壞了大馬士革,吞併了敘利亞、腓尼基、培肋舍特及以色列的大部份領土之後,更回兵入侵巴比倫,所向無敵,自稱為巴比倫王。經過了十八年的東征西討,奠定了偉大的亞述帝國,歷凡百年之久,死於七二七年,繼其位者是沙耳瑪乃色五世(七二六~七二二年)。此時北國以色列王曷舍亞,因受埃及的挑撥離間,彼此聯盟,拒向亞述納貢。於是亞述王出兵征伐( 列下 17:3-6),將北國以色列京城撒瑪黎雅圍困達三年之久。至七二二年九月或八月間,終將撒瑪黎雅攻破,將不少人民擄往亞述( 列下 17:5; 18:9)。

此後撒爾貢二世登極(七二一~七○五),他於七二○年為懲罰撒瑪黎雅人之叛變,更將撒京盡行毀滅,擄走京城居民兩萬七千。自此北國以色列乃完全自歷史上消蹟;但是撒爾貢王朝是多難之秋,先後有巴比倫的叛亂,阿蘭聯盟的再興,及其他小國對獨立的躍躍欲試,且猶太王希則克雅亦參加了反亞述聯盟。撒爾貢雖盡其所能,打敗了聯軍,再度克服了巴比倫,但於進攻亞美尼亞的戰役上,為人所殺,其子散乃黑黎布繼位為王(七○四~六八一)。他在軍事上雖有所成,但遠不及乃父之智勇雙全,且高傲過人,不善治理屬下,故亞述大帝國的聲勢開始走向下坡。至於他同猶大國的關係,參閱 列下 18 編下 32及 依 37等處。

其後厄撒哈冬繼位(六八○~六六九)。他一方面以安撫的手腕來對待各屬國,另一方面則出兵進攻埃及,因為他知道各小國都在受著埃及的錯綜影響,要想使國土無患,只有先將埃及消滅。六七一年先將赴埃及必經之地的提洛漆冬克服;其他各沿海小國都見而生畏,臣服者竟有十國之多,其中亦有猶大的默納舍王( 編下 33:11)。此時厄氏繼續揮兵南下,至埃及北方的京都門非斯,掠得大批財寶,是為有史以來亞述第一次佔領北埃及。

後繼之王亞述巴尼帕耳(六六八~六二七)更於六六三年,再度出兵埃及,至南方的京都底比斯,將它搶劫之後,縱火焚燒,盡行毀滅,佔據了整個埃及,不過這只是曇花一現而已,因不久之後,波斯的瑪待人開始興盛作亂。其後的數位亞述君王,雖連年戰爭,但總未能將瑪待人制服。相反地,六一四年瑪待人王基雅撒勒斯,佔據了帝國的各個城市,只剩下京都尼尼微。六一二年七月尼尼微亦陷落其手。亞述最後君王亞述烏巴里特,雖遷都至哈蘭,作垂死爭鬥,並求救於埃及法郎乃苛,但大勢已去,一敗塗地,不能再挽回狂瀾,終於六○九年偌大的亞述帝國完全喪亡了。

三、亞述的考古學:

為使我們更能清楚地明瞭亞述及《聖經》的歷史,亞述的出土文物作了非常重大的貢獻,故不能不稍微提及。最初在亞述考古的是法國人波達(E. Botta)於公元一八四三~五年,掘出了撒爾貢二世在科爾撒巴(Khorsabod)的宮殿。後有英人拉雅德(A. H. Layard)於公元一八四五~七年發掘尼默洛特及尼尼微(一八四九~五一),其後更有辣桑(H. Rassam)及仆肋斯(V. Place)對上述各地的再次重新挖掘,使不少的楔形文件出土,一個世紀以來,不斷的有人在古亞述帝國的領土上,作著新的發現,且目前仍有不少來自各國的考古學者們正在努力工作著。

四、亞述的宗教:

亞述的宗教除了本國的阿叔爾神之外,幾乎完全模仿巴比倫,是巴比倫宗教的翻版。阿叔爾神則是勇士之神,戰爭之神,故此有人以為亞述大帝國的建立,應歸功於宗教上的熱誠。女神則以依市塔爾(見阿市托勒特條)為最著名,在各大城市給她蓋了不少的廟宇。

五、亞述的文化:

很明顯的,亞述的文化是來自巴比倫,但她將這種文化藉著她軍事、政治上的優勢,傳播於古中東,以色列無形中也受了這文化的薰陶近二百年之久(九至七世紀)。她的主要遺作是「君王年鑑」,此書要點雖是向君王歌功頌德,記載君王戰爭的勝利,敵人的敗亡等,但仍不失為古中東歷史上十分有價值的文件。除了《聖經》同時的局部記載外,無其他文件可與之相比。這種文件在尼尼微的亞述巴尼帕耳王的圖書館中竟發現了兩萬四千多件。

六、亞述的藝術及建築:

我們能以欣賞亞述的古代藝術,完全歸功於她的建築。這些建築為後代的考古學家所挖掘出土,供人瞻仰憑吊。大致上可說中亞述帝國的建築及藝術著重於廟宇,以表示對阿叔爾神及依市塔爾女神的敬禮。這些神像多置於高大的「摩天塔」頂上,以示神之崇高偉大。新亞述帝國的建築及藝術則見於君王的宮殿,如亞述城、尼尼微、尼默洛特等地的宮殿。這些宮殿的牆壁都是以雕刻點綴起來的。從這些雕刻上,我們不只可以知道亞述帝國君王及人民的生活、習慣、服裝、武器及傢俬用具等,而且亦可看到其他屬國的生活情形,實在是歷史上有無限價值的珍品。

七、亞述帝國對人類史的重要性:

亞述帝國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有建造「世界王國」(World State)之稱的帝國。為了完成她的夢想,使世界上一切國家都歸她權下,她不惜以最殘酷的手段,使戰敗國成為一片焦土,屠殺人民,以防後患。後來提革拉特丕肋色爾對這種不仁道的政策,雖有所改變,以徙置俘虜的政策來代替——移置俘虜並以其他民族來佔居原地,也是人類歷史上的創舉——但他對征服世界的野心始終未變。這種創立世界王國的夢想,則由亞述直接傳授給巴比倫人,再傳給波斯人,後更傳給亞歷山大的希臘大帝國,再下傳至羅馬大帝國,但都沒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