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7尼尼微 聖經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聖經辭典
尼尼微(Niniveh, Ninive)

尼尼微是美索不達米亞最古老而且也是最大的城。尼尼微這三個字是譯自拉丁文「Ninive」,按希伯來文「Nineveh」當作尼乃微。但從歷史方面再進一步追究這城的淵源,從較早楔形文字的記載,這城原叫 Ninua 或 Ninuwa 導源於曷黎族(Hurians),有時簡稱 Nina 。希臘文化系統的作者稱為尼諾斯(Ninos),所以稱這城為尼諾斯,按一傳說是因在該城有一英雄名叫 Ninos ,因而得名。

尼尼微城的歷史,可追溯至史前史,在 創 10:11 已提及了尼尼微這一城名,從考古學家發掘地層之深度看來,至少當推至公元前三千八百餘年前。考古學家在該城尋獲一刻文,為阿加得王朝最聞名的 Naram-Sin 的遺物。又在哈慕辣彼碑文的序裡,也曾提及尼尼微這一名字。但尼尼微極盛的黃金時代,乃是亞述帝國建都於尼尼微時,在該城內大興土木,廣建廟宇宮殿,且建有宏偉的藏書室,日後公元前六一二年,為新興的瑪待和巴比倫帝國所徹底毀滅。

尼尼微的所在地,據今日考古學家所考得的,即在底格里斯河東岸,今日摩穌耳(Mosul)城對面的地方。在該廢墟中,仍可看到該城古老寬大的城牆,其長度沿河岸約有兩英里半,另一邊,即東邊的城牆長竟達三英里,但從橫一面來說,卻相當窄,北邊的城牆約七千呎,南邊的僅一千呎。舊時有一小河從匝格洛山(Zagros)流下,橫貫城中,把城分為兩半,不過這一河流若在城外把入口杜塞,便可把水引至城南城北和城東的護城河裡,作為護城之用。

在今日的廢墟中,有兩個土丘突出地面:一個名叫谷猶尼(Quyuniik),另一個叫奈彼猶奴斯(Nebi Yunus)(即先知約納之意),亞述帝國最末王朝的要塞,即在這一土丘下。自從這一土丘為回教人士所佔領後,在上面建有一回教寺,他們認為即約納先知丘墓所在地,故只能作一小小的發掘工程,不過由此可知厄撒哈冬(Esarhaddon)的王宮,即埋沒在這土丘之下。但從挖掘谷猶尼土丘,獲得了極豐碩的寶藏,如散乃黑黎布(Sennecharib),尤其亞述巴尼帕耳(Ashurbanipal)的宮殿;其中畫棟雕樑,極藝術之能事,尤其可貴的,竟獲得數以千計的楔形的刻文。最先發現此地為古尼尼微之遺址,為英人黎池(Rich)(一八二一年),最早開始挖掘工作的為波達(Botta)(一八四二年),之後,一八四五~一八四七又一八四九~一八五一有拉雅德(Layard),一八五三~一八五五有 H. Rawlinson ,一八五四又一八七七~一八八三有H.Rassam,亞述巴尼帕耳的藏書室,即由他發掘尋獲的。之後,一八七三~一八七四有 G. A. Smith ,一八八八~一八八九有 E. A. Wallis Budge ,一九○二有 L. W. King ,一九二七~一九二八有 R. C. Thompson ,由挖掘所得的彫刻品及刻文,絕大多數存於大英博物館內。

尼尼微既為中東一古老大城,而且又是亞述帝國的京都,故不能不與以民發生關係,因而在《聖經》內,多次提及尼尼微城。最早者即如前面已提過,乃 創 10:10 說尼尼微為世上第一強人尼默洛得所建。之後在 列下 19:36 及 依 37:37 兩處,用同樣的文筆記載了散乃黑黎布攻打聖城不果,逃回了尼尼微。為他的兒子所殺。此外,索福尼亞在講述天主必懲罰世人時,其中曾提及尼尼微。先知說:「他還要…為消滅亞述,使尼尼微化為荒地,像沙漠一樣乾旱」(索 2:13)。納鴻先知全書似乎完全針對尼尼微所發,如該書題名所說:「關於尼尼微的神諭,厄耳科士人納鴻的神視錄」(1:1)。由納鴻的神視所知,尼尼微必將毀滅,而且是罪有應得。

至於另一先知書內提及尼尼微,乃約納先知。在這一書內,是記述先知奉命到尼尼微,向該城的人講道,勸他們悔改,結果該城由於由上至下都悔改作了補贖,因而獲得了天主仁慈恩待,得免於難。有關該書歷史性問題,讀者可參閱約納條;至於與本書有關的另一問題,即 納 3:3 提及「需要三天的行程」,若根據現在所發掘出的遺址,繞城一週,也無需乎三天。不過對這一難題,若讀者能注意《聖經》內所用的文體,則所提難題即可獲得解答。納 3:3 所謂「需要三天行程」,無非言尼尼微乃一大城而已。《聖經》內多次用誇大其辭的說法。又由於約納先知為逃避天主的任命,曾在魚腹內三天三夜,因而耶穌曾以約納這一事跡當作他死後埋葬之徵兆,同時並聲稱,將來審判時,尼尼微人將定耶穌時代人的罪,因為尼尼微聽信了約納,而耶穌同時代的人則不願聽信耶穌(瑪 12:40, 41; 路 11:30-32)。

見0775亞述帝國,1259約納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