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8亞歷山大 聖經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聖經辭典
亞歷山大(Alexander)
人名,意謂「人之保護者」。在《聖經》上名叫亞歷山大的有:
(1)亞歷山大大帝( 加上 1:1),
(2)亞歷山大厄丕法乃,即亞歷山大巴拉( 加上 10),
(3)基勒乃人西滿的兒子亞歷山大( 谷 15:21),
(4)屬於大司祭家族的亞歷山大( 宗 4:6),
(5)厄弗所的猶太人( 宗 19:33, 34),
(6)背信的信友( 弟前 1:20),
(7)保祿的某仇敵( 弟後 4:14,也許與上述者同)。
大亞歷山大大帝,生於公元前三五六年,卒於三二三年。亞氏為馬其頓王斐理伯的兒子,少年時曾拜亞理斯多德為師,熟讀希臘文學,尤酷嗜荷馬的易利亞德史詩。到了十八歲,在革洛乃戰場上表現了他的英雄氣概。兩年後,其父逝世,二十歲的亞氏遂登極為王,即刻履行其父的遺志:「遠征波斯」。他的父親斐理伯的遠征,祇是向波斯報復,而以此團結所有希臘的民族,但亞氏這次「遠征波斯」已擴大了其志向,等於把希臘和亞洲的文化統一起來。身為大將軍的亞歷山大所崇拜的人物,就是易利亞德中最大的英雄阿基列;可是身為希臘文化傳播者的亞氏沒有先師可仿,只深信神明委任他負起一種偉大而特別的使命。公元三三四年,他解救了小亞細亞海岸的希臘城邑於波斯人的控制下。三三三年在依索斯附近擊敗了波斯皇帝達理阿三世。三三三至三三一年征服了腓尼基和埃及,建築了亞歷山大里亞城,作為希臘文化和商業的中心。
他既看到背腹都無敵人,於是前去遠征波斯,在高加默拉戰場消滅了敵軍,然後揮軍進入印度,直到印度河,一路所向無敵,如入無人之境。無奈,由於水土不服,亞氏所帶的軍隊患了熱症,很快傳染全軍,己再無力從事戰爭,於是亞氏只得回到巴比倫,進行組織如何統治龐大帝國。在那光榮的大城裡,亞氏由於所患的熱症日益嚴重,終於不幸,於公元前三二三年六月十三日與世長辭,死時亞氏年僅三十三歲。亞氏正如他所崇拜的阿基列,有時非常殘忍,如他對底比斯和提洛等城所施行的懲罰,是絕對過份的。他把波斯波里城完全焚燒,把自己最大的將軍,而且也是他最知己的好友帕默尼雍(Parmenion)也暗殺了。在他醉酒時曾親手刺殺了另一個好友格黎托。
這類殘忍的事都是偉大亞氏的污點。亞氏所有好的一面,如對波斯政府的人員,很慷慨大方,屢次饒恕他的敵人,在戰爭中也努力對敵人保持正義。可是亞氏的戰功在他死後隨即消逝了。祇有亞氏在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不但在當時對世界起了巨大作用,甚至有些直到現在還有影響!這些文化上的偉業,特別是誘導人類趨向統一方面發展,最有力的工具就是亞氏所推行和擴展的大希臘文化主義。
在《聖經》裡提起或暗示亞氏的地方,有 加上 1:1-8; 達2:33-40; 7:6-23; 8:5-8, 21; 11:13。若瑟夫(Ant. Jud. XI 8, 4-5)說亞氏來到耶京,進入聖殿崇拜天主,因為他曾在夢境中聽到天主的話。其他許多塔耳慕得關於亞氏所記載的故事,一般皆屬於民間故事,不能當作歷史的文件看待。
見0660希臘、0668希臘主義、0588色婁苛王朝、拉苛王朝。
此外,《聖經》上尚有數人名為亞歷山大者:
一、基勒乃人西滿的兒子,亞歷山大,他的弟兄名叫魯富( 谷 15:21)。 《馬爾谷福音》是為羅馬教會而寫的,他在上面隨筆提起了他兩兄弟的名字,無疑地表明他們倆為羅馬信徒所認識。保祿在羅16:13 問候魯富——也許亞氏當時不在羅馬,或已死去?——和他的母親,並稱她為自己的母親;很可能是保祿以前在耶路撒冷聖京曾住在她的家裡,而她以愛子的心情愛護了保祿。按偽經《伯多祿和安德肋大事錄》記載,亞氏和魯富是那位大宗徒的門徒。厄敖狄約(Evodius)以苛仆特語所寫的偽經《聖母升天錄》,也把亞氏和其兄弟魯富與伯多祿及安德肋聯合,且暗示兄弟二人屬於耶穌的七十二門徒,在主耶穌升天以後,他們與聖母瑪利亞、撒羅默和約安納一起生活。
見0608西滿。
二、 宗 19:33, 34 所提及的亞氏,是當厄弗所城因銀匠事件而引起的騷動時,為猶太人所推舉出來的發言人。
三、保祿在 弟前 1:19, 20 提及依默納約和亞歷山大說:「他們竟擯棄了良心,而在信德上遭了船破之災」,換句話說,他們背棄了信德。這位亞氏大概與 弟後 4:14 所說的銅匠亞歷山大同是一人。
四、 宗 4:6 所提及的這位亞歷山大是大司祭家族的人。有的學者以為這位亞氏是准羅哲學家的弟兄,是住在亞歷山大里亞城的猶太人的領袖(Ant. Jud. XVIII 8.1),有人以他是大司祭亞納斯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