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巴爾苛刻巴 聖經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聖經辭典
巴爾苛刻巴(Barkokeba, Bar Cocheba vel Cozeba)

自從第一次猶太與羅馬的戰爭(公元六六~七○年)結束後,到一一五年,猶太地區沒有發生過甚麼重大事;可是火不是為灰而燼,反之這火,猶如仰望默西亞快來復興以色列民族的心理一樣,不斷擴大,從巴力斯坦蔓延到各處僑居的猶太人。制止未來的默西亞實行默西亞復興工作的,就是羅馬帝國。因此,擺脫羅馬人的統治,就成了急進分子的第一個目標,只要有機可乘,便立即發動反抗羅馬運動。到一一五年特辣雅諾皇帝登基時,羅馬人在小亞細亞東部和帕提雅人(Parthi)發生衝突,引起了從亞歷山大里亞至敘利亞各城市所有的猶太人,一齊起來反抗羅馬人。在塞浦路斯島上的撒拉米納城一戰,據說,被猶太人殲滅的外教人達兩萬四千餘人;事後該島居民嚴拒猶太人登陸,猶太人即使翻船,亦不許登上該島。

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厄德撒、厄息彼、色婁基雅等地,也有同樣叛亂情形發生。於是特辣雅諾皇帝特命桂厄托(L. Quietus)和突爾波(M. Turbo)兩位司令負責敉平猶太人的叛亂。叛亂雖然平息,但雙方損失相當慘重。這便是巴力斯坦改為猶太省前發生的戰爭。一些現代的歷史家稱這場戰爭為猶太與羅馬的第二次戰爭,以別於第一次(六○~七○)及第三次(一三三~一三九)戰爭。

關於第一次戰事,我們有若瑟夫寫的寶貴史書:猶太戰爭(De Bello Judaico);關於第二和第三次戰事,不幸沒有這樣的歷史著作。在下我們只略述巴爾苛刻巴的事,因為他是第三次戰爭的最大猶太領袖。

有關巴爾苛刻巴的資料頗多,(1)有的是來自猶太的作者,可惜這些材料往往報導失實,故不甚可靠;(2)有的屬於羅馬和希臘的作者,如帝王史記:哈德良行傳(Historia Augusta : De vita Hadriani)、狄約加息約(Dio Cassius)的羅馬歷史(49:12-14);(3)有的屬於基督教的作者,如歐色彼(Eusebius)的聖教史(XI6)、年表(Chronicon III 166-169),聖猶斯定的辯護論(Apologia I, 31);以及後起的其他的教父和作者,因無特殊的記錄,故從略;(4)還有許多可供考證的錢幣,或屬於哈德良或屬於巴爾苛刻巴革命紀元的錢幣;(5)此外,尚有在慕辣巴特(Murabbaat)洞穴中,所獲關於羅馬和猶太戰事的兩封信,其中一封不但是巴氏的親筆信,而且還涉及那時的猶太基督徒;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封親筆信證實猶斯定和歐色彼對基督徒在這場革命中所持態度的記載;(6)最後尚有不少拉丁和希臘的碑文。

巴爾苛刻巴,意思是明星之子,實則是個偽名;由他的親筆信,可知他的正名是西默紅巴爾,或本苛色巴,意謂「虛言之子」。擁護他的人稱他為巴爾苛刻巴,明星之子,是因為他們把 戶 24:17「…由雅各伯將出現一顆星」這一預言,誤貼在他身上,以他為默西亞:同時當代德學兼優的經師阿基巴(Rabbi Aqiba),也稱他為默西亞君王,因而更信他為默西亞了。按現今的兩位猶太歷史家 Iohanan Aharoni 及 M. Avi Ionah 和一些基督教的歷史家的意見,很可能是他達味家族的後裔,這樣就比較容易解釋,何以他被人尊稱為「以色列的首領」( 厄上 1:8),和阿基巴經師說「他是默西亞君王」了。

猶太與羅馬的第三次戰爭(有的學者不以一一五至一一七年的戰事為戰爭,故稱此次為第二次戰爭)有兩個原因:一是哈德良皇帝禁止人民行割損禮;二是他計劃修建耶路撒冷時,不僅拒絕重建「雅威」的聖殿,而且有意興建猶丕忒卡丕托里廟(Templum Iovis Capitolini),以取代聖殿。猶太人得知這事,就立刻動員準備攻擊羅馬人。這次戰爭的準備遠比六六至七○年的那次更秘密、更審慎。名望隆盛的阿基巴經師親赴猶太人僑居各地,包括米德楊、巴比倫、非洲、加里雅,去徵兵收糧,務使全體選民參與這場聖戰,阿基巴是這次革命的精神領袖,而巴爾苛刻巴是軍事領袖。

戰爭行動在加法爾哈魯布(Caphar Harub)地方突然爆發了。該地離瑪加伯故鄉摩丁很近。猶太人從各地紛紛響應,似乎也有些撒瑪黎雅人參加了革命軍;革命軍第一個目標是佔領耶路撒冷,這,他們很輕易地獲得了。督導使魯富(Tinaeus Rufus)倉皇率領第十軍(Decima Legio)退避到凱撒勒雅。巴爾苛刻巴佔領耶京後,就製造了一種國幣,上面刻有記念以民解放的文字。革命既在猶太成功,巴爾苛刻巴又再動員加里肋亞出兵反抗,然而打了兩三回合,雙方都無勝負。哈德良感到危急,遂連忙從不列顛調遣那時帝國最高司令色外洛(Julius Severns)名將前來進剿。色外洛沿用外斯帕仙於六六~七○年戰爭的戰略,從北南下。苛刻巴迫不得已,採取游擊戰術,戰爭遂膠著持續了三年半,雙方損失慘重。色外洛再一鼓作氣,乘機猛攻,一三五年耶路撒冷不敵陷落,巴爾苛刻巴退到耶京西南約十二公里的貝特爾即今之 Bettir 。貝特爾亦於同年宣告投降,羅馬兵擒獲巴爾苛刻巴,將他殺掉,其餘將士被擄,集中囚於瑪默勒(Membre 見 創 18:1)。後來這地方便成了人販市場,羅馬人在那裡將猶太人售給其他民族作奴隸。耶路撒冷終於依照皇帝的計劃重建,並且改名為厄里雅卡丕托里納。更慘的是猶太人從此連進城的權利也被剝奪,這是三年半戰役的悽慘結果。為此,一些經師說巴爾苛刻巴真是巴爾苛色巴。意謂不是「明星之子」、默西亞,而是「荒唐之子」,即假默西亞,因為他自欺,也欺騙了自己的同胞。

基督信徒自然拒絕相信巴爾苛刻巴是默西亞,因此,他們飽受了他的迫害:這是猶斯定和歐色彼作的報導。可是由於這番證言係出於兩位基督教的作家,一些史學家對它曾表示懷疑。但誰也沒想到,一九五二年在慕辣巴特所獲的文件中,竟有巴爾苛刻巴自己證明古來兩位作家的話,他的親筆書寫道:「息孟巴爾苛色巴向耶秀亞本基耳哥拉及他(你)的黨友遙祝平安。我指上天警告你,如果你仍與你所保全的『加里肋亞』人不斷來往,我必給你帶上腳鐐,一如我從前對本哈非路耳所行的一樣。息孟本苛色巴,以色列的領袖。」耶秀亞保護「加里肋亞」人,即基督信徒,苛刻(色)巴漫不客氣用警告口吻,叫他與他們斷絕來往,要不然,他決以對待哈非路耳,帶上腳鐐,囚入監獄的手段來對付他。從這封信可以想像,巴爾苛刻巴當時對猶太的基督徒是什麼態度了。

雖然這場戰爭的陣亡數字,在猶太史料上有誇大之謙,畢竟雙方損失是相當重大的:羅馬的第二十二軍全軍覆滅。當皇帝把戰爭的結果通知元老院時,在他的信尾寫道:「皇帝與軍隊安好…」等語;因為皇帝雖健在,可是軍隊已傷亡大半了。查羅馬人和猶太人前後作戰凡五十次,雙方傷亡約五十餘萬人;說這場戰爭比六六~七○年的那次更慘烈,決不算太過。

見1912猶太教,0296以色列,2500默西亞論,0723谷木蘭,以及思高出版《福音新約時代歷史總論》第二章,五。